三法印+緣起性空
能夠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奧秘的覺者,在運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達光輝彼岸的過程時,真實地看到,構成宇宙萬事萬物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原本具有可變的空態性質,沒有不可變的實體,一切痛苦災難,都能被這一空態度脫而化解掉。
常言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可見《楞嚴經》在浩瀚的佛教經藏中的重要性。《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
那麼,《楞嚴經》都講了些什麼呢?
《楞嚴經》由唐中天竺沙門般刺密帝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弟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據《楞嚴經》綱要載,《楞嚴經》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構成,而以正宗分為主要構成部分。細緻來講,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淨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卷一》.序分.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與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復有無量闢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諮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注釋:
1.如是我聞:佛陀在進入涅槃時,承侍在佛陀身旁的阿難,輕輕的問道:第一、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第二、佛陀涅槃後,依什麼安住?第三、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第四、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說:「阿難!你和大家好好記住,你們應依戒為師。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份光明。有十人就有十份光明。有百人、千人、萬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毀犯,這時佛教就有無量無邊的光明,照破消滅世間所有諸黑暗。依四念處安住;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遇到惡人時,不與他爭辯,不要理他,以沉默對待之。結集經藏時,經的前面以『如是我聞』為開始。你們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在之處!
2.室羅筏城,祇桓精舍:室羅筏城,即舍衛城,是古印度拘薩羅國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提河南岸。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祇園精舍所在地。祇園精舍是祇陀園林須達精舍的簡稱,是佛教史上第二座佛寺,在舍衛城內,乃須達多長者建築以供佛說法的道場。
3.比丘: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
4.無漏: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漏含有漏洩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洩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煩惱使人漏落於三惡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煩惱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間之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無漏就是清淨沒有煩惱的意思。
5.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最高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
6.三界: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又雲果報處。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一、欲界:從地獄起至他化自在天,善惡參差,男女雜居,多諸染欲,故云。二、色界:從初禪天至四禪天,無有女形,亦無欲染,且宮殿高大,皆由淨色化身,故云。三、無色界:從空無邊處天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但具四心而無色質,故云。由此可知,具情慾為欲界,色相殊勝為色界,離色質為無色界。三界的生處,各依所作所為而差別。
7.闢支(佛):即闢支迦佛陀(闢支迦佛陀的簡稱,又音譯作缽羅翳迦佛陀,或簡稱闢支迦佛、闢支等),指過去生曾經種下因緣,進而出生在無佛之世,因性好寂靜,或行頭陀,無師友教導,而以智慧獨自悟道,通說為觀察十二因緣,進而得到證悟而解脫生死、證果之人。所以亦稱為「獨覺」(新譯)或「緣覺」(舊譯)。
8.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9.法界:佛教把凡是意識思維所依止的對象皆稱為法界。通常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就事象上說,法是諸法,統括宇宙一切的存在;界為分界,即事物的類別。二、從理體上說,凡一切存在的本質即是法界。在大乘佛教中,法界與真如、實相、真際等成為同一概念,是存在的最高原理,被視為宇宙萬物和佛道的根本、依據。
圖片攝影:墨秋日曰
文字整理:左右利者
網絡推廣:漢上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