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初窺

2020-12-24 漢上生活圈
大佛頂首楞嚴經

三法印+緣起性空

能夠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奧秘的覺者,在運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達光輝彼岸的過程時,真實地看到,構成宇宙萬事萬物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原本具有可變的空態性質,沒有不可變的實體,一切痛苦災難,都能被這一空態度脫而化解掉。

常言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可見《楞嚴經》在浩瀚的佛教經藏中的重要性。《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

那麼,《楞嚴經》都講了些什麼呢?

《楞嚴經》由唐中天竺沙門般刺密帝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弟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據《楞嚴經》綱要載,《楞嚴經》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構成,而以正宗分為主要構成部分。細緻來講,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淨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卷一》.序分.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與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復有無量闢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諮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注釋:

1.如是我聞:佛陀在進入涅槃時,承侍在佛陀身旁的阿難,輕輕的問道:第一、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第二、佛陀涅槃後,依什麼安住?第三、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第四、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說:「阿難!你和大家好好記住,你們應依戒為師。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份光明。有十人就有十份光明。有百人、千人、萬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毀犯,這時佛教就有無量無邊的光明,照破消滅世間所有諸黑暗。依四念處安住;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遇到惡人時,不與他爭辯,不要理他,以沉默對待之。結集經藏時,經的前面以『如是我聞』為開始。你們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在之處!

2.室羅筏城,祇桓精舍:室羅筏城,即舍衛城,是古印度拘薩羅國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提河南岸。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祇園精舍所在地。祇園精舍是祇陀園林須達精舍的簡稱,是佛教史上第二座佛寺,在舍衛城內,乃須達多長者建築以供佛說法的道場。

3.比丘: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

4.無漏: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漏含有漏洩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洩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煩惱使人漏落於三惡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煩惱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間之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無漏就是清淨沒有煩惱的意思。

5.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最高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

6.三界: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又雲果報處。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一、欲界:從地獄起至他化自在天,善惡參差,男女雜居,多諸染欲,故云。二、色界:從初禪天至四禪天,無有女形,亦無欲染,且宮殿高大,皆由淨色化身,故云。三、無色界:從空無邊處天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但具四心而無色質,故云。由此可知,具情慾為欲界,色相殊勝為色界,離色質為無色界。三界的生處,各依所作所為而差別。

7.闢支(佛):即闢支迦佛陀(闢支迦佛陀的簡稱,又音譯作缽羅翳迦佛陀,或簡稱闢支迦佛、闢支等),指過去生曾經種下因緣,進而出生在無佛之世,因性好寂靜,或行頭陀,無師友教導,而以智慧獨自悟道,通說為觀察十二因緣,進而得到證悟而解脫生死、證果之人。所以亦稱為「獨覺」(新譯)或「緣覺」(舊譯)。

8.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9.法界:佛教把凡是意識思維所依止的對象皆稱為法界。通常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就事象上說,法是諸法,統括宇宙一切的存在;界為分界,即事物的類別。二、從理體上說,凡一切存在的本質即是法界。在大乘佛教中,法界與真如、實相、真際等成為同一概念,是存在的最高原理,被視為宇宙萬物和佛道的根本、依據。

圖片攝影:墨秋日曰

文字整理:左右利者

網絡推廣:漢上生活圈

相關焦點

  • 楞嚴經常識:慧法師講楞嚴經
    【經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釋經】釋迦文佛於佛頂放光所宣說能含蓋一切至高無上的法門,是令眾生照見微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為因地心,並令眾生完整了解菩提道的過程及效果,以令眾生得以修證菩薩道,令行菩薩道者能於一切身口意行都能究竟堅固趣向無上正覺,並貫穿一切佛理的教示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這是所謂的「不能得見」,不僅是指不能看見如來有相之頂,其深密之義則是:見不到如來的最高境界,因為這最高境界是如來自證,其深秘奧。而這部經所呈現的境界、力用與法門,正是從這至高、最極秘奧的大佛頂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經的法門也是至高、奧妙的。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開示依如來藏修行,當得種種妙果後,即回頭開示因位的修行,詳細開示從初發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由於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諦:由[苦]諦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滅]諦之果而回溯[道]諦之因。)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
  • 佛教:念了一輩子《楞嚴經》,此經名稱的真實含義,你知道嗎?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一部非常有名的佛經,因為名稱比較長,通常簡稱為《楞嚴經》。這個經的長名同時包含了人、法、比喻三者,因此可以從這三方面來釋題也可以。根據前面的修飾定語,下面就分為四部分內容解釋,即「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和「諸菩薩萬行」。
  • 《大佛頂首楞嚴經》序
    《大佛頂首楞嚴經》序師子林沙門 惟則《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求其總攝化機,直指心體,發宣真勝義性,簡定真實圓通,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釋其名,則一切事究竟堅固!即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而如來密因,菩薩萬行,靡不資始乎此,而歸極乎此耳!考其所詮,則談圓理以明真性,開圓行以示真修。其性也,體用雙彰;其修也,果因一契;原始要終,了義之說也。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1—經題釋義及進入中國流通的曲折經歷
    《大佛頂首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注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hèng)、首楞嚴、經,這個長達20字的經名應該如上斷句。
  • 《楞嚴經》經典15句,句句精闢,富有哲理!
    《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1. 狂性頓歇,歇即菩提2.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8.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9. 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10.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佛曆二千九百七十八年仲夏圓瑛弘悟序於上海圓明講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福州鼓山湧泉禪寺圓瑛弘悟著受法弟子明暘日新敬校即分為十:甲初總釋名題二起教因緣三藏乘攝屬四義理淺深五能詮教體六所被機宜七宗趣通別八說時前後九歷明傳譯十別解文義今初總釋名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 《楞嚴經》解釋:楞嚴咒能隨便念麼
    只要有心向佛,有心修行,不論你是什麼人,所有一切破齋犯戒,這一些個罪,不管是輕是重,甚至於不通懺悔的四波羅夷罪、五逆、四棄八棄,都可以念《楞嚴咒》。如果無心向佛,無意修行,隨便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而在緊要關頭時念《楞嚴咒》,這是污衊法;沒有功德,卻要支配鬼神及護法,那只有增加自己的罪業,自己會遭受飛災橫禍之事。所以學《楞嚴咒》法,所行必須要正,存心要正,不打不清淨的妄想,不做不清淨的事。
  • 《楞嚴經》有多重要?它的名字就足夠講1節課
    《楞嚴經》橫跨各個宗派,包含顯密性相,在各個層面都進行了詳盡的剖示,可謂佛教修行之大全。《楞嚴經》是一部破魔寶典,只要《楞嚴經》在,正法就還在。《法滅盡經》有雲,在極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經典依次滅盡。諸經皆滅,娑婆世界即進入暗劫時期,無佛法存在。
  • 佛法楞嚴|《楞嚴經》介紹
    編者按:此楞嚴經內容,為釋果來師父之開示,在此發出和有緣同修共同學習。釋果來師父持戒精嚴、解行並進,是一位值得親近的善知識。《楞嚴經》被尊為經中之王,亦被稱為諸佛心印。世尊四十五年曲折開遮、橫說豎說,無非提此最上乘法印,普印一切眾生心地。《楞嚴經》無法不備,無法不攝。
  • 《楞嚴經》中的八句經典語錄,總有一句能點亮心燈!
    《楞嚴經》,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楞嚴經》這句話強調修行、實踐的重要。意思是說:你懂的知識再多,再見多識廣,倘若不去實踐,付諸行動,就跟沒有什麼學問見識一樣;如同一個人嘴裡說吃,卻終不能靠說來飽肚。五、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 楞嚴真偽研判力作—果濱居士《楞嚴經傳譯及其真偽辯證之研究》
    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譯,10卷。般剌密諦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於廣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誦出楞嚴經十卷,時由烏萇國沙門彌伽鑠佉譯語,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居士房融筆受。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 |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經名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這就是《楞嚴經》經名的全文,在一切佛經中,這是最長的經名。其次談到「佛頂」,相傳釋迦牟尼佛的頭頂,任何人也望不到上面去。這象徵著他掌握了宇宙間最高的真理,證到了宇宙間最高的成果。沒有任何人的智慧成果在他之上。所以稱為「無上」,這裡用「佛頂」來比喻本經。就是說此經中所講的道理,不但內容之廣,包羅萬有,而且所講的道理,也是最高;猶如佛頂一般,沒有任何理論在它之上。  「如來」——是「佛」的另一種稱號。
  • 《楞嚴經》:楞嚴的儀軌
    1、啟請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啟請法─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不空奉 詔譯稽首光明大佛頂  如來萬行首楞嚴開無相門圓寂宗  字字觀照金剛定瑜伽妙旨傳心印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佛頂首楞嚴,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金剛藏菩薩。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
  • 佛教:隨緣在《楞嚴經》中原來是這種意思,你可能還不知道
    《楞嚴經》第121課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這兩句是贊什麼呢?贊佛和法的妙,贊佛贊法。第一句贊的是能說之佛,首楞嚴王是贊所說之法,因為《首楞嚴經》不是佛說的。後三個字世稀有就是讚嘆這個人和法都是非常世間稀有的,三寶。所以阿難到聽得突然間開悟了,法喜充滿,激動,登地的菩薩第一個都叫極喜地。
  • 修佛必讀《心經》《金剛經》《楞嚴經》字字珠璣 金句無數
    有一個問題說為什麼《心經》是給菩薩讀的,《金剛經》是給阿羅漢讀的,《楞嚴經》是給眾生讀的,這是個問題,而且是個不錯的問題。《心經》《金剛經》《楞嚴經》 確是有不同因緣的,是有針對性的,就像八萬四千法對治八萬四千病一樣,但也不完全針對人,也針對不同的境遇。說是針對不同根性,不同人群也好,說他是對不同人群在修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解釋也好。但有一點,每部經說的一定是佛陀的自心體悟,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可以稱為經。
  • 佛教: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楞嚴經,除阿彌陀佛這也可以一覽
    阿世太子是摩揭陀國的太子,因受提婆達多(佛陀的堂弟的慫,將其父頻婆安羅王幽閉於七重室內,欲將其餓死。後又把母親韋提希緊閉在深宮當中,韋提希因受困,便面對者鬧堀山向佛折禱,佛和目犍連、阿難感應她而現身於王宮內,在韋提希發願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後,佛陀就在宮內為她宣說了三福、十六觀的往生法門。
  • 修持〈大佛頂首楞嚴咒〉消災解冤、滅重罪,十方如來所有功德!
    除了廿五圓通,《楞嚴經》修持法門另一重點,就是持〈楞嚴咒〉。〈楞嚴咒〉是佛門大咒,共427 句,2620 字。其廣大功德,《楞嚴經·卷七》有詳細敘述。>十方如來因此咒心而成就經上記載,十方如來修持楞嚴咒心,有10種大成就,即:得成無上正遍知覺;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坐寶蓮華,應微塵國;於微塵國轉大法輪;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能於十方拔濟群苦;能於十方事善知識;能於十方攝受親因;成無上覺;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 修這種定,修的時間一久,就得到半頭天眼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86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