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015年、2016年新光海航人壽三年保費收入分別為2.36億元、1.52億元、1.1億元,其中續期保費收入貢獻了0.83億元、0.94億元和1.03億元,依此判斷,2016年公司新單保費僅有數百萬元左右,業務發展基本停滯。中法人壽增資方案一波三折仍未獲批,新股東引入兩年未見起色 中法人壽亦遭遇了如同新光海航人壽的發展窘境。
每一家險企背後都有著股東的勃勃野心,然而並不是每一家險企都最終能「美夢成真」,尤其是在中國保險業的草莽時代,憑藉體制優勢獲得絕對市場地位者有之,大幹快上一夜暴富者有之,深陷泥潭遭人遺棄者也不只一二:
成立於2009年的新光海航人壽,本以為可以「乘風破浪」,卻無奈因海航與新光人壽爭權陷入發展黑洞;2005年成立的中法人壽,本以為藉助鴻商集團的入主將快速翻身,卻不曾想新的增資方案遲遲未獲保監會批覆;此外,利寶保險引入三胞集團至今也杳無音訊……
股東內鬥、資本不足、戰略錯位……錯過了跑馬圈地的時代,又錯過了資本潮湧的窗口期,卻趕上了監管愈發嚴厲的大環境,那些保險業的「棄子」在歷經多年蹉跎之後,能否步入正軌?
設立新光海航人壽曾是海航集團布局保險業的重要一步,在接連入股兩家財產險公司之後,躊躇滿志的海航集團迫切希望在壽險業打開局面。對於另外一方股東,中國臺灣保險巨頭新光人壽而言,大陸地區廣闊的市場顯然也無法忽視。
雙方的合作方案在2009年終於成真,這一年的10月,由海航集團和臺灣新光人壽合資5億元設立的新光海航人壽正式啟航,然而很快,雙方就發現,良好的開端並非成功的一般,有時候往往只是「噩夢」的開始而已。
由於股權「五五開」的股東雙方在經營理念上存在嚴重分歧,新光海航舉步維艱。經歷五年發展周期後,其年保費收入僅有3.5億元,盈利更是遙遙無期。
2012年,新光海航啟動增資計劃,預計增資5億元。新光人壽早在2014年6月入資2.5億元,海航集團卻遲遲未履約。經營狀況越來越慘澹,股東雙方經反覆談判,終於再次於2015年做出增資承諾。然而事實證明,這又是空頭支票一張。2016年3月,新光人壽將原本用於增資的2.5億元撤回。
持續數年的拉鋸戰仍在繼續,好不容易才獲批壽險牌照的新光人壽並沒有讓步的計劃,而在資本市場風生水起的海航集團已經開始想要另起爐灶。2013年9月,渤海人壽獲批籌建,海航集團將重心完全轉移至渤海人壽,新光海航成為海航集團「棄子」,大量的新光海航人壽高管也「被挖角」至渤海人壽。
困境中的新光海航人壽由於償付能力嚴重不達標,最終觸及監管紅線——2015年底,保監會對新光海航人壽採取「暫停增設分支機構」的處罰措施,責令新光海航人壽自2015年11月23日起停止開展新業務,這一處罰直到現在仍沒有解除。
2014年、2015年、2016年新光海航人壽三年保費收入分別為2.36億元、1.52億元、1.1億元,其中續期保費收入貢獻了0.83億元、0.94億元和1.03億元,依此判斷,2016年公司新單保費僅有數百萬元左右,業務發展基本停滯。
2016年底,新光海航僵局終於被打破。原有兩大股東海航集團、新光人壽就股份轉讓達成一致,欲分別轉讓50%、25%的股份,相應股份則由柏霖資產、光匯石油集團和深圳國展投資3家公司接手。股權轉讓後柏霖資產將持有新光海航人壽51%的股權。根據新光海航人壽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柏霖資產董事黃志偉擬任職公司總經理。
柏霖資產是以地產起家的潮汕幫富豪賴海民賴柏霖父子所擁有的企業,實力不容小覷。2006年,賴海民躋身胡潤富豪榜第485名,10年之後,其在2016胡潤房地產富豪榜上以100億元排名第48名。其在保險業也早有布局,2016年入股利安人壽,持股比例18.4%,為後者第二大股東。
潮汕富商賴海民
新光海航人壽原有股東一個徹底退出,一個只保留25%的股權,且重新引入持股比例高達51%的大股東,原有的僵局似乎被徹底打破,不過這一股權變更計劃尚未正式獲批。
中法人壽亦遭遇了如同新光海航人壽的發展窘境。作為中國郵政與法國人壽2005年強強聯合的產物,經歷近13年長跑卻未開出美麗的花朵,牽手時的豪言壯志演變成分崩離析。根據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法人壽保費收入僅18萬元,其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 1843.06%。
在成立初期,中法人壽曾宣稱,不同於其他保險公司產品銷售分三條線,代理人渠道、團體渠道和銀郵渠道,中法人壽只做第三條線:背靠郵政系統龐大的營業網點。但是「傍」著郵政的美夢在中法人壽成立四年後就被擊碎了。
中國郵政欲憑藉網點優勢提升控股權,將其在中法人壽的持股比例提高到75%,但由於雙方並未達成一致,最終中國郵政決定另起爐灶。2009年9月,中國郵政出資設立國有全資壽險公司——中郵人壽,成立初期中郵人壽註冊資本為5億元,幾輪增資後其註冊資本金已經超過100億元。
中郵人壽誕生之日,就是中法人壽悲慘命運的開始之日,之後其保費收入一路下滑,最終業務停滯,多項業績指標在行業墊底,歷經業務暫停、人員銳減,至2015年股權轉讓時僅有37人。
2015年4月,中國郵政尋來接盤者——鴻商集團與北京人濟九鼎資產管理,股權轉讓之後,鴻商集團持股佔比50%、人濟九鼎和法國國家人壽各持25%。隨後,中法人壽內部調整動作頻頻,成立十年未設立分支機構的魔咒終被打破,挖來新華舊將唐庚榮任職總經理。
但是,兩年多過去了,中法人壽並沒見起色,增資遲遲不到位,再次陷入困局,本欲大幹一場的「老新華」唐庚榮離職,董事長周正平亦提出辭職。此後中法人壽先後拋出多個增資方案,以改變現狀:
2016年11月,中法人壽披露增資方案,擬增註冊資本13億元,並引入吉林省長久實業集團與安徽國聖投資為新股東。
2017年4月,增資方案變更為引入廣西長久汽車投資、寧德時代新能源與西藏先仁投資。
最近的一個增資方案公布於8月14日,根據該方案,原股東鴻商產業控股集團仍為第一大股東,但持股比例降至33.3%,北京人濟九鼎資產管理持股降至14.9%變身第四大股東,新股東廣西長久汽車投資持股比例為28.57%為中法人壽第二大股東,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持股19.9%變身第三大股東,西藏先仁則退出增資計劃。法國人壽手上的股權將從25%被攤薄到3.33%。
至此,中法人壽的五家股東持股比例將徹底滿足保監會最新發布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要求。
資料顯示,鴻商集團背後是「神秘富商」於泳。於泳通過鴻商集團等控股的公司包括洛陽鉬業等,洛陽鉬業在2007年成功上市後,於泳的資產便隨之增長數百倍。鴻商集團曾在2013年8月現身百年人壽股東行列,不過僅隔4個月後,便宣布退出百年人壽。此後,鴻商集團還曾參與過信泰人壽、幸福人壽等保險公司的股權轉讓,不過最終無疾而終。
如果說股東基因決定了險企基因,股東持股結構則直接決定了險企的治理結構。在中國加入WTO初期成立的一批合資險企,股權結構為雙方各佔50%,這種旗鼓相當的股權結構,儘管表面看雙方話語權對等,但也容易造成經營決策上難以達成一致,為日後的經營埋下隱患。
近幾年不斷有合資險企鬧「婚變」,如海康人壽中資股東宣告退出,最終引入同方股份,海爾紐約人壽、國泰人壽、光大永明人壽及工銀安盛人壽等合資險企也都曾先後出現股東變更。不過,由於保險業近年備受資本追捧,大多數險企都「修得正果」:
比如中融人壽完成增資之後,資本金問題緩解,償付能力提升,業務發展重返正軌。據保監會披露的上半年數據顯示,完成增資的中融人壽規模保費收入超42億元,排名44位,其原保費收入亦有近29億元。
再如引入螞蟻金服的國泰產險,股權變更後,註冊資本金從8億元增至16.33億元,上半年數據顯示,其保費收入4.67億元,增速高達37%,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達到512%,公司發展重回正軌。
相對於這些險企,新光海航人壽、中法人壽顯得格外「不幸」。股東纏鬥、 資本受限、償付能力不足等重重困境之下,它們已然錯過理財險爆發周期,回歸保障的發展策略也毫無突破,更重要的是,增資計劃至今仍未獲批。
仍在焦慮中等待的不只上述兩家險企。2016年8月,三胞集團宣布將受讓利寶保險51%股權,至今也未獲得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開始,保監會頻出文件規範行業發展,嚴監管趨勢明顯。原本因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走紅的保險牌照備受資金追捧,如今要求轉型回歸保障,大幅提高了準入門檻,令一些資本望而卻步,這或許會加大某些困難險企被併購或者增資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