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聊汽車知識#
內容概述:
車窗起霧原因正確除霧方式【霧】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然現象,一般提到霧都會以「霧氣」來描述,然而霧中的水並非氣態而是液態;是水含量超過空氣承載的極限,水珠懸浮在空氣中的結果。
然而車窗起霧的原因並非是接近車窗位置形成霧氣,這只是第一步;核心因素是溼度過高的相對高溫空氣,與低溫的前檔接觸而出現「冷凝水現象」。水蒸氣遇冷會凝結為液態水,而前檔在行駛中會不斷的被外部低溫空氣吹過並冷卻,於是就成為了很好的「天然蒸發器」(冷凝器),那麼水蒸氣又是從來的呢?
01基礎知識·暖風除霧
標準答案:來自我們的呼吸!都說女人是水做的,其實每個人都是水做的,人體超70%的成分都是水;參考下面這張吸入與呼出空氣成分的對照表吧,重點觀察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呼出的空氣含有的H20-水增長了15倍,空氣的溼度當然會很大;可是在車內卻不會出現霧氣,原因是暖風系統加熱了空氣的溫度,高溫空氣承載水分子的能力比低溫空氣強,這就是車內不會霧氣朦朧的原因。
但是這些熱空氣是「潮溼」的,與低溫前檔接觸就會凝結出冷凝水珠了;所以前檔的霧本質就是大量水珠對空氣的折射,那麼應當如何清理掉這些水珠呢?
快速有效的方式為打開前檔除霧開關(扇形按鍵),此時會激活壓縮機開始製冷,並且只從前檔出口風出風。利用冷風降低前檔周圍空氣的溫度,這確實能夠降低冷凝的效率,不過在冬天總是用冷風除霧感覺會如何——相信不用說明了。
正確方式:想要有效並且長時間的除霧,爭取的選項應當是「暖風+前檔腳部出風」;因為從管路中出吹的暖風是乾燥的,外部低溫空氣含有的水分,會被上百攝氏度的暖風水箱烘乾。那麼這些暖風持續在前檔內側則會形成「風牆」,溼度高的車內暖空氣就無法與前檔有效接觸,同時暖風也可以及時烘乾前檔的水分。
不過空調循環模式應當選擇【外循環】,該模式可以通過進入的新鮮暖空氣,把車內潮溼且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的空氣排出車外。CO2的濃度越高則吸入空氣的O2氧氣濃度越低,呼出空氣的CO2呈133倍的比例增長,所以車內空氣的質量會快速的下降。
理論上連續駕駛幾個小時的汽車並不是強度很高的工作,而之所以駕駛幾小時後就會感覺疲勞睏倦,核心因素其實是CO2濃度升高導致的「缺氧」。
人之所以會在冬季低溫時感覺很精神,原因是表層血液循環強度降低,大腦不容易缺氧;反之春夏秋等高溫季節要通過高速循環散熱,大腦就會容易缺氧,這是機體本身的原因,車內的缺氧則是因為空氣不流通造成,但不論原因如何狀態卻是相同的,所以用外循環還是很重要的。(熱車後不會影響暖風升溫)
02電加熱除霧
關於前檔除霧的方式就聊這些了,記住「外循環+前檔腳部出風+暖風」即可;高溫暖風的密度低於車內高溼度空氣密度,從腳部出風后會上揚,整車都會感覺溫暖。前排兩車側窗也不用擔心,因為前檔出風模式會從兩車的出口風同時出風,用於觀察兩車車況的位置是可以足夠清晰的。
不過前檔除霧開關也不是完全沒有用,因為兩車後視鏡的「電加熱除霧」與前檔開關聯動,打開開關後才能起到有效加熱蒸發水汽的功能。那麼在打開除霧開關並A/C自動點亮後,需要做的只是手動關閉A/C(壓縮機)即可。
「電熱絲除霧」是兩側後視鏡和後檔除霧的通用方式,後檔是方形的除霧按鍵;打開後電流會通過導線輸入到高電阻絲,後檔可以觀察到的規則布局的黃色絲線就是導線,電流通過較大電阻的導體會因電子碰撞產生高溫,玻璃加熱後即可降低冷凝的能力,也能一定程度蒸發水汽。
後視鏡的鏡片看不到導線,因為都是隱藏式的設計;這就是汽車前後與前排兩側車窗的除霧方式,供參考。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