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粗講》:草原帝國形成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2020-12-26 王庶文講壇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在昨天內容的最後我們留下的問題是:既然草原只能依靠一個個小部落進行治理,那麼那些強大的遊牧帝國又是怎麼來的呢?並且這些遊牧帝國仿佛是一夜之間出現的,這裡面又蘊含著什麼邏輯呢?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有一些無釐頭,草原帝國能夠建立完全得益於中原帝國的成型,這是為什麼?這個答案太反常識,中原強大不是草原的災難嗎?怎麼還會促進遊牧帝國的建立呢?

說到這個,我們要清楚一點:草原的資源一般只有肉類和奶類,非常單一,那些生活資料只能從南方農耕文明獲得。這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戰爭,二是貿易。貿易的成本最低,但,農耕文明會願意和草原進行貿易嗎?

這也分為兩種情況。中原亂七八糟,諸侯林立的時候,中原各個勢力就會競相與草原部落貿易,因為中原戰爭的需求,他們需要草原上的馬。這樣一來,無論是中原諸國,還是草原部落都能夠各取所需,小部落也就沒有了聯合起來的欲望,因為一旦聯合,小部落就會被大部落剝削,所以他們採取的模式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自想盡辦法與中原貿易。

第二種情況,就是中原一統,林立的諸侯國消失殆盡,統一的大帝國壟斷了中原市場,在這種模式下,帝國就會用政治手段去幹涉貿易,要麼壓低價格,要麼斷絕貿易。這樣一來,草原很多小部落就失去了南方的生活資料,慢慢的墮落下去;當然,有另外一部分部落,在強大領袖的領導下,會選擇通過戰爭的方式來獲取資源。

所以,我們不難預見,後者會逐漸吞併前者,形成部落聯盟,這就是草原帝國的雛形。這種帝國人口雖然少於中原帝國,但戰鬥力非常強悍。一方面,草原上是騎兵,比起中原的步兵有著先天的優勢;二是草原的生產、生活、戰鬥是合為一體的。戰鬥效率高,後勤壓力低,遠非中原王朝可以比擬。

最重要的還是第三個原因,戰爭對於草原帝國是淨收益,對中原帝國來說則是淨消耗,這也使得兩邊戰爭的收益和欲望大不相同,所以草原帝國建立以後,往往都會對中原帝國構成強大的軍事壓力。

在這個過程裡面,草原帝國的大可汗通過壟斷戰利品的分配權,形成了一個由戰爭衍生出來的中央財政。

所以草原帝國在不能與中原王朝進行貿易的時候,首要任務就是搶劫,並且要能夠持續的搶劫,這樣才能持續壟斷戰利品的分配權,如果這個權利突然崩塌,那麼帝國也就完蛋了。這就要求草原大汗非常能打,也要特別好戰,這是他們的統治合法性來源,與中原的嫡長子繼承制完全不一樣。

這同時也就意味著,草原的可汗決不能是小孩,但草原上的戰爭很頻繁,可汗的壽命又有很大的不確定,當大可汗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可能還很小。所以草原上採取的是兄終弟及的方式作為繼承的正當性。

這個繼承制度表面上看上去很好,卻隱藏著一個嚴重的危機,到底是什麼呢?這是今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歡迎評論。#歷史#

相關焦點

  • 《國史粗講》:中原與草原的統治邏輯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的內容,在昨天的內容裡,我們知道了「漢人」的文化定義,是在儒家指導下生活的定居人群,這與草原的遊牧有很大不同,這背後的本質其實是自然生態環境的不同。有這種種不同,也導致中原和草原的統治邏輯也完全不相同。
  • 《國史粗講》:中國歷史中的「二元帝國」指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在昨天的內容的最後我們留下一個思考題:為什麼注入中原重建秩序的草原力量大部分都源自東北呢?釐清這個思路有助於我們利用新線索,重新審視中國歷史。一個王朝想要重建秩序,首先要滿足的便是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而冷兵器時代最厲害的兵種就是草原騎兵。
  • 《國史粗講》:什麼是「漢人」?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在上一單元裡我們談論了所謂的「周秦之變」,最終此次重要的轉型在漢武帝的手上完成。這一單元,我們來看影響中國歷史的另外一條重要線索:中原與草原的關係。研究中國歷史,只看我們所謂的中原固定區位是遠遠不夠的,中原與草原、海洋、高原本質上是互相塑造,相愛相殺的關係。而其中的草原最為關鍵,甚至可以說,脫離了草原我們根本無法理解中原。
  • 《國史粗講》:「四個時間坐標」與「五個空間坐標」
    「王庶文講壇」用了超過兩個月的時間,終於為大家講解完畢《人間詞話》,頓時停筆,一股空虛撲面而來,接下來的主題,到底應該寫些什麼呢?《論語》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中國歷史,所以第三個主題孕育而生-《國史粗講》。
  • 《國史粗講》: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繼續《國史粗講》的內容,在上一講中我們知道了「中國」的來源,是文明的最中心,在周代文明的中心就是天子的居所,代表著禮制最健全。而禮制最健全在某些時候也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它意味著保守和封閉,難以改革,所以西周建立200多年就被迫遷都到了洛陽。
  • 《國史粗講》: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如何滅亡的?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在昨天的內容裡我們發現:周代的貴族戰爭邏輯因為楚國的介入發生了變化,人們的底線越來越低,原本是比拼禮儀的戰鬥,變成了真槍實彈比拼破壞力,這也為中國封建社會解體埋下了伏筆,但,只是一個因素並不足以導致一個社會制度的土崩瓦解,肯定還有其他的原因。
  • 《國史粗講》: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繼續《國史粗講》的內容,在上一講中我們知道了「中國」的來源,是文明的最中心,在周代文明的中心就是天子的居所,代表著禮制最健全。而禮制最健全在某些時候也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它意味著保守和封閉,難以改革,所以西周建立200多年就被迫遷都到了洛陽。
  • 《國史粗講》:「中國」這個概念是如何產生的?
    今天我們接著進行《國史粗講》,在昨天的內容裡我為大家梳理了「中國」的概念,知道了「中國」既有現代涵義,也有古代涵義。今天我們來看一看「中國」的概念和普世主義理想在商周之變中是如何產生的?
  • 索·恩 新書 | 《帝國統治的邏輯》歷史圖書館叢書 002
    在這樣的角色裡,帝國為自己的存在自賦了正當性。除此之外,帝國的使命在根本上也同樣為世界帝國的形成提供了正當性依據。使命涵蓋的內容很廣:可能是傳播文明遍及各地,或是讓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社會體制在全球開花結果, 或是保護人權、推進民主。普通主權國家不越國界的雷池,克制自己不幹涉別國內政;帝國則不同,它為了踐行使命,難免插手他國內部事務。
  • 國家公務員申論從「死海」窺看內在邏輯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國家公務員申論從「死海」窺看內在邏輯,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死海」一詞是出自2010國考省部級第一題,筆者把「死海」拿出來講,但是要從「死海」窺看申論內在邏輯,同時從材料的論點和論據來談談
  • 羅建波:大英帝國對外擴張的邏輯與「藝術」
    這或許是大英帝國留給後世的重要啟示。羅建波(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外交研究室主任、教授):我今天所講的題目是「1776年後大英帝國對外幹涉的邏輯與藝術」。這個話題探討的是大英帝國對外殖民和幹涉的特點,同時也想通過這個案例來思考大國崛起的經驗教訓。
  • 《國史粗講》:諸子百家的三大流派
    上一講中我們提到竹簡的出現,大大的加劇了知識傳播的力度,這種知識傳播讓中國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遊士」,這部分人在春秋戰國時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禮崩樂壞下,他們根據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對自然的觀察、對古籍的審視,各自提出自己針對時代流變的解決方案。
  • 清朝的AB面:草原帝國還是中原王朝
    直到清朝滅亡,這些草原帝國的特性仍沒有徹底消失,這在中國歷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相當特殊的現象。那麼,清朝究竟是不是一個「被漢化」了的中原王朝?還是一個延續了蒙元傳統的草原帝國呢?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激起了中外學者近百年來激烈的爭辯。從二十世紀初日本學者白鳥庫吉(1865-1942)等人的「滿蒙非中國論」,到近年來所謂的「新清史爭議」,中外學者究竟在吵些什麼?
  • 愛默生超驗主義思想的內在邏輯
    摘要:從內在邏輯上來看,超驗主義思想的創始人愛默生的思想包含四個關鍵點,即對內在神性的信奉、以回歸為方向的超越精神、個人主義思想以及非理性主義傾向。其中,對內在神性的信奉是超驗主義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其餘的觀點都是這個觀點的必然結論。此外,相對於基督教思想來說,超驗主義思想既具有繼承性又具有突破性,而突破性是二者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面。
  • 劉建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邏輯
    其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答: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引領國內多樣價值觀的需要,二是抵禦國外強勢價值觀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各個方面出現分化,人們的價值觀也隨之多樣化。對此,我們要問兩個問題:一是價值觀的多樣化是否有必然性,二是價值觀多樣化是否有合理性。
  • 《國史粗講》:「中國」的古代涵義與現代涵義有什麼區別?
    今天我們接著昨天的內容繼續學習中國歷史,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提到了「四個時間坐標」與「五個空間坐標」,今天我們還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中國」?準確的說「中國」這個概念是在商周之變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也是中華文明最初的普世主義理想,但在我們日常接觸中「中國」這個詞太過空泛,更多的則代表一種想像的共同體,現在我們既然要講中國歷史就很有必要對「中國」這個詞進行梳理。
  • 用「溫情與敬意」書寫國史,他始終堅信中國文化傳統的內在生命力|草地·錢穆誕辰125周年
    正因為如此,有人批評錢穆講歷史過分渲染本國文化優秀的一面,有「文化自戀情結」。錢穆晚年在《師友雜憶》中有這樣一段回憶,有一年他到美國講學,在史丹福大學遇到了北大前校長蔣夢麟,蔣告之《國史大綱》已讀過數遍,感覺到書中敘國史優處太多,劣處則少。錢穆當面回敬說國史的優處該不該講,今日國人好批評中國舊傳統,卻很少講國史的優處。
  • 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原標題: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1789年,法國公布了永載史冊的憲法性文件《人權與公民權宣言》,以清晰、明了的現代政治話語表述了第一份憲法性文件。宣言的第16條明確規定:「凡是各項權利未得到可靠保障,權力沒有分立的社會,都不存在憲政體制」。我們可以清晰地從中辨認出現代西方政治話語的雙重主題:權利與權力。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內在邏輯
    原標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內在邏輯 韓振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我們要系統掌握這些治國理政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內在邏輯關係。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紅船精神是建黨精神的一項初始內容、一種內涵體現  精神和文化作為人類實踐和思維特有的產物,根源於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屬於人類意識範疇。那麼,何謂意識?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範疇中,對於意識的闡述集中見於《德意志意識形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