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粗講》:中原與草原的統治邏輯有什麼不同?

2020-12-24 王庶文講壇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的內容,在昨天的內容裡,我們知道了「漢人」的文化定義,是在儒家指導下生活的定居人群,這與草原的遊牧有很大不同,這背後的本質其實是自然生態環境的不同。

有這種種不同,也導致中原和草原的統治邏輯也完全不相同。中原是農耕文明,人口是定居的,這就意味著能夠形成穩定的中央財政,有了個基礎,中原才有可能發展成一個郡縣制的官僚帝國。

官僚帝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君主和官僚。我們讀歷史應該知道君主的首要功能是維持統治集團的合法性,這就牽扯到統治者必須能夠象徵正當性,所以君主繼承的穩定性是君主功能的第一位,所謂的明君、昏君、開明、迂腐這些具體的道德品質或者辦事能力都只能排在第二位。

所以,中原王朝為了繼承秩序的穩定,形成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共識。在這種共識下,只要是嫡長子,無論這個人的能力如何、品性如何、年齡大小其實都能夠作為正當性的象徵,其他的一切事情教給官僚去具體處理就可以了。

草原那邊因為降水量的不足,所以只能以遊牧為生。也正是如此,中原帝國的官僚體系、中央財政在草原根本無法施行。

通過稅收建立起中央財政,需要一個大前提,就是:稅收的收益必須大於成本。就比如一個政府花了10塊錢去收稅,不可能只收到2塊錢就滿足,必須是20塊錢,甚至30塊錢,這樣才能持續下去。

中原人是定居生存,徵稅相對容易;草原上則是遊牧生存,他們的流動性太強,很容易就可以逃避徵稅,所以徵稅成本遠遠超出了稅收的收益。

這也就意味著,在草原上沒有中央財政,沒有官僚體系,他們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治理。所以在草原上,人們都是以小部落為單位行動的。這種情況下,是可以依靠熟人關係來完成管理的。

那麼小部落的規模上限是多大呢?英國人類學家鄧巴,曾經提出這個規模的上限應該是150人左右,而150這個數字也被稱作「鄧巴數」,超過150人,要維持群體內所有人之間的密切關係,需要處理的數據就會超過了人類大腦的承受極限。

我們也可以說,一旦群體超過這個臨界點,就必須分化出新的小集群來進行活動。說到這裡,您可能會很不服氣的反問我:「既然草原不能大規模治理,那麼為何會有匈奴、蒙古這些強大的遊牧帝國呢?」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時代背景,就是強大的遊牧帝國會在什麼時候出現?我們知道,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前,並沒有出現過強悍到不可一世的草原民族,那時候的遊牧民族,連「跑龍套」的都不算。但到了西漢帝國時期,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突然從天而降,這是為什麼呢?

中原形成龐大的帝國,花費了上千年的時間,而草原帝國似乎都是「嗖」的一下就冒了出來,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些,就是今天您的思考題,歡迎討論。我們明天繼續。#歷史#

相關焦點

  • 《國史粗講》:草原帝國形成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在昨天內容的最後我們留下的問題是:既然草原只能依靠一個個小部落進行治理,那麼那些強大的遊牧帝國又是怎麼來的呢?並且這些遊牧帝國仿佛是一夜之間出現的,這裡面又蘊含著什麼邏輯呢?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有一些無釐頭,草原帝國能夠建立完全得益於中原帝國的成型,這是為什麼?這個答案太反常識,中原強大不是草原的災難嗎?怎麼還會促進遊牧帝國的建立呢?說到這個,我們要清楚一點:草原的資源一般只有肉類和奶類,非常單一,那些生活資料只能從南方農耕文明獲得。
  • 《國史粗講》:什麼是「漢人」?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在上一單元裡我們談論了所謂的「周秦之變」,最終此次重要的轉型在漢武帝的手上完成。這一單元,我們來看影響中國歷史的另外一條重要線索:中原與草原的關係。研究中國歷史,只看我們所謂的中原固定區位是遠遠不夠的,中原與草原、海洋、高原本質上是互相塑造,相愛相殺的關係。而其中的草原最為關鍵,甚至可以說,脫離了草原我們根本無法理解中原。
  • 《國史粗講》:中國歷史中的「二元帝國」指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在昨天的內容的最後我們留下一個思考題:為什麼注入中原重建秩序的草原力量大部分都源自東北呢?釐清這個思路有助於我們利用新線索,重新審視中國歷史。一個王朝想要重建秩序,首先要滿足的便是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而冷兵器時代最厲害的兵種就是草原騎兵。
  • 《國史粗講》:「四個時間坐標」與「五個空間坐標」
    「王庶文講壇」用了超過兩個月的時間,終於為大家講解完畢《人間詞話》,頓時停筆,一股空虛撲面而來,接下來的主題,到底應該寫些什麼呢?我曾經糾結過三個主題:第一個:《水滸傳》詳解,但考慮篇幅過大,如果真的說完大概需要1年到2年的時間,太耗時;第二個:想要逐字逐句講透《論語》,這個篇幅或許略短一點,但不能來的太突兀,我們要知道《論語》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說白了它只可能發生在中國貴族社會,後世對它的解讀往往矯枉過正,又或者有「政治掛帥」之嫌,所以要搞清楚
  • 《國史粗講》: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繼續《國史粗講》的內容,在上一講中我們知道了「中國」的來源,是文明的最中心,在周代文明的中心就是天子的居所,代表著禮制最健全。而禮制最健全在某些時候也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它意味著保守和封閉,難以改革,所以西周建立200多年就被迫遷都到了洛陽。
  • 《國史粗講》: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繼續《國史粗講》的內容,在上一講中我們知道了「中國」的來源,是文明的最中心,在周代文明的中心就是天子的居所,代表著禮制最健全。而禮制最健全在某些時候也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它意味著保守和封閉,難以改革,所以西周建立200多年就被迫遷都到了洛陽。
  • 漢人王朝無法統治長城南北,遊牧民族為何能統一中原和草原地區?
    在中國古代,純漢人王朝,像秦、漢、唐、宋、明,從來沒有穩定持久地同時統治長城南北的地區。相反,元、清這樣的草原王朝,就能夠做到同時統治長城南北。這是為什麼呢?中原的觀念區別中原漢人王朝和草原王朝,在底層邏輯上有本質區別。在古代中國,什麼是漢人?漢人是根據文化定義的,具體說來就是儒家文化。
  • 《國史粗講》:「中國」這個概念是如何產生的?
    今天我們接著進行《國史粗講》,在昨天的內容裡我為大家梳理了「中國」的概念,知道了「中國」既有現代涵義,也有古代涵義。今天我們來看一看「中國」的概念和普世主義理想在商周之變中是如何產生的?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商族人的這種天命觀其實很狹隘,根本不具備普世主義價值,所以在商朝根本不會有「普天之下、率土之濱」這樣的秩序和概念,商族人所有行為都只是為了維持自己的優勢地位,這樣的統治久了,自然而然會遭到羌人的反抗,畢竟大家都是有思想的智慧生物。
  • 大唐攻滅薛延陀、開疆葉尼塞河,李世民拓展中原帝國的統治極限
    商船與海盜是如此,中原和草原也是如此。在草原是部落聯盟,在中原則是君主專制。君主專制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部落聯盟下,大小可汗之間卻是一種軍事民主制。海盜都有槍而船員領工資,所以海盜要比船員更有實力,不是海盜船長不想獨裁海盜船,而是實力不允許。同樣,草原也是這個邏輯,不是大可汗不想專制整個草原,而是實力不允許。
  • 《國史粗講》: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如何滅亡的?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在昨天的內容裡我們發現:周代的貴族戰爭邏輯因為楚國的介入發生了變化,人們的底線越來越低,原本是比拼禮儀的戰鬥,變成了真槍實彈比拼破壞力,這也為中國封建社會解體埋下了伏筆,但,只是一個因素並不足以導致一個社會制度的土崩瓦解,肯定還有其他的原因。
  • 《國史粗講》:「中國」的古代涵義與現代涵義有什麼區別?
    今天我們接著昨天的內容繼續學習中國歷史,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提到了「四個時間坐標」與「五個空間坐標」,今天我們還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中國」?準確的說「中國」這個概念是在商周之變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也是中華文明最初的普世主義理想,但在我們日常接觸中「中國」這個詞太過空泛,更多的則代表一種想像的共同體,現在我們既然要講中國歷史就很有必要對「中國」這個詞進行梳理。
  • 施展:喪失理解草原的能力,是中原王朝滅亡的前兆
    以財政手段解決軍事問題在平民社會時代,草原與中原的關係,仍然是東亞大陸帝國的秩序基礎。這在五代的時候便有展現。五代中只有後梁,作為黃巢餘脈,是出自中原系統,其餘後唐、後晉、後漢皆是來自中原、草原過渡地帶之晉北代地的沙陀系統,中間還插上短暫的契丹統治時期,最後一個朝代後周的開創者郭威是河北出身的漢族,但也是沙陀軍閥的部下,中原的秩序創生點還是來自過渡地帶。趙匡胤是郭威的部下,勉強也算有沙陀系統的影響,但畢竟有了後周的中介,更多的是中原屬性了。
  • 中原與中原文明:中原諸侯國史研究叢書
    「中原諸侯國史研究叢書」以狹義上的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文化研究為主,兼及廣義的中原諸侯國文化的研究。我們編纂這套叢書的目的在於研究中原諸侯國的歷史、文化、特點、興衰原因等,以及其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奠基作用,從而弘揚中原地區的古代文化。
  • 《國史粗講》:「中國」的古代涵義與現代涵義有什麼區別?
    今天我們接著昨天的內容繼續學習中國歷史,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提到了「四個時間坐標」與「五個空間坐標」,今天我們還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中國」?準確的說「中國」這個概念是在商周之變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也是中華文明最初的普世主義理想,但在我們日常接觸中「中國」這個詞太過空泛,更多的則代表一種想像的共同體,現在我們既然要講中國歷史就很有必要對「中國」這個詞進行梳理。
  • 為何無法長久統治長城以北,很多人都不知道根本原因
    匈奴帝國漢人王朝也許有能力遠赴長城以北到達漠北,驅除遊牧者,但是如果想要統治漠北,那就要駐軍,而駐軍的糧草補給就要從中原運送,想要自給自足那就成為了另一批遊牧者,那也就不再是純正的漢人軍隊了而正是因為所觸及的文化不同,一旦長城外完成了統一,統治邏輯和制度和中原完全不同,而作為農耕時代的中原,人口基本都是定居,如果沒有戰亂和天災,那基本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中原的王朝也能更快地建立皇權,形成穩定的中央集權制度,自周朝以後,中原就擁有了完整的官僚制度。
  • 中國史:在早期的中國史中,中原人就對北部的草原民族沒什麼好感
    百家原創作者:茴香豆觀歷史中原人和草原民族之間的衝突,是不能指望長城來解決的。用送好東西和貿易手段,也因為受到客觀原因的影響,在實際操作上很難有明顯成效。從表面上看,中原和草原的衝突是不可調和的,或者說,兩者之間的矛盾是個死結。
  • 索·恩 新書 | 《帝國統治的邏輯》歷史圖書館叢書 002
    事實上,這樣的帝國確實一直都有,但皆年壽不永。時間一長,反抗帝國中心的怒潮便一浪高過一浪,帝國統治成本一路走高,以致超過帝國在邊緣搜刮到的利潤。與之相反的是,另一些帝國則致力於邊緣的投資建設,國祚久續。他們的投資在邊緣臣民中獲得回報,那些人漸漸跟中心地帶的百姓一樣,心系帝國的安危存亡。
  • 清朝的AB面:草原帝國還是中原王朝
    許多內地人傳統的印象中,滿人原本來自東北草原,文化水平比較低,進入北京統一天下後,全面學習中原先進文化,最後被漢人同化了。雖然清朝統治者通過禁毀書刊,有意識地抹去明末滿漢對立的歷史記憶;但實際上一直到清朝滅亡前夕,滿漢之間的差距在社會上仍隱約地存在,並未消失。近年來,學者們開始認識到即便在入主中原之後,清朝仍然保持著草原帝國的特殊性格。
  • 中學歷史教與學︱我怎麼讀《國史大綱》
    這次血腥的屠殺,對北魏統治集團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對北朝歷史的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研究北朝歷史者耳熟能詳的重大歷史事件。我第一遍閱讀《國史大綱》的時候,從孝文帝遷都一直讀到河陰之變,讀了之後反而困惑重重:為什麼爾朱榮能憑一己之力誅殺如此眾多的皇族與朝臣?為什麼明明在局勢得到控制後還要大開殺戒?
  • 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
    縱觀歷史,遊牧民族都是以草原地區為根據地而發展起來的,這是鐵律。可以說,沒有草原就沒有遊牧民族的存在。從地理位置上看呢,相對於中原地區,草原基本上都在北方,或正北,或西北,或東北。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故而,人們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