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次核爆炸的犧牲者,他們希望用一紙條約帶來無核世界

2020-12-24 科技與生活視野

圖片來源:pixabay

聯合國於2017年推動發起的《禁止核武器條約》,在今年10月迎來了第50個締約成員,達成條約生效的下限,將於2021年正式生效。其中批准條約的成員國有1/5來自太平洋地區,它們曾經是受核試驗影響最深的國家,如今把對無核世界的希冀寄托在了這一紙條約上。

10月24日,宏都拉斯正式批准了聯合國發起的《禁止核武器條約》(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隨著宏都拉斯的加入,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指出,已有50個國家批准《禁止核武器條約》,達成條約生效的下限,因此這一條約將於2021年1月22日生效。

新條約由122個成員國在2017年的聯合國大會上表決通過,旨在禁止擁有、開發、測試、使用和威脅使用核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ICAN)隨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和平獎。

在前50個批准國中,有10個都是太平洋上的獨立島國——20世紀核武器競賽的親歷者、受害者。它們承受了近半個世紀的核試驗陰雲,這一紙條約也成為了它們對無核世界希冀的寄託。

315次核試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後,核軍備競賽因冷戰而愈演愈烈,核試驗如火如荼地展開。在選擇試驗地點時,一些殖民大國便將目光投向了遠離大陸,人口稀少的太平洋地區。美國曾率先在太平洋試驗場開始了十字路口行動(Operation Crossroads)。椰風徐徐的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當時由美方控制,其中的比基尼環礁(Bikini Atoll)潟湖廣闊,風向及水流穩定,被選作首個核試地點。

此次行動測試的均為鈽彈,雖然鈽的α粒子輻射無法穿透人體皮膚,但若為人體攝取,則會在骨髓中富集而成為劇毒。鈽-239的半衰期長近24200年,這意味著,人體一旦意外攝取鈽-239,其一生都無法解毒。吉爾達核彈的鈽內核曾兩次意外超越臨界點,造成兩名科學家死亡,因而得名「魔鬼核心」(Demon Core)。

Able核爆。圖片來源:Wikipedia

1946年7月1日,比基尼瀉湖上密集布置著幾十艘艦船,從小型水陸兩用艇到戰艦和航母都有,以測量核爆破壞力如何隨距離遞減。目標艦上還放置著大量動物,作為軍艦官兵的替代模擬實驗對象。

一切就緒,23000當量的「吉爾達」(Gilda)鈽彈在吉列姆號海軍運輸艦上空160米被引爆,包括該艦在內的5艘船沉沒,2千米之內的14艘船嚴重損毀,船上10%的動物被衝擊波即時殺死,15%被帶有輻射的火球擊傷而在數日內死亡,還有10%在後續研究中因輻射而死。然而,比起幾周後的Baker核試,這次Able空中核試只是小巫見大巫罷了。

當23000當量的鈽彈在LSM-60登陸艦之下27米處爆炸時,一個高速膨脹的火球瞬間出現,而水下產生的超音速液壓衝擊波,將附近的船艦扯開。1毫秒後,火球引發的氣泡同時抵達海床和海平面,海床被炸開了一個直徑9.1米的大坑,霧化的海水呈圓頂狀噴上空中。1秒後,氣泡將直徑150米範圍內、共200萬噸海水及海沙噴上半空,形成一道1800米高、610米寬、91米厚的水牆。

5秒後,核爆同時在水面及空中引發衝擊波。水下衝擊波向外擴散,海水顏色隨之變深,仿佛洩露的石油油汙;衝擊波後方氣壓驟降,水面的水汽即時凝結成霧,如同一張白紗迅速展開。空中衝擊波還形成了凝結雲,迅速抬升並掩蓋了整道水牆,同時以圓盤狀向外擴散。這種瞬態凝結雲又叫作威爾遜雲(Wilson cloud),以發明了粒子徑跡探測器——雲室(cloud chamber)的英國物理學家威爾遜為名。

四周的海水迅速填補了水下的空當,引發了類似海嘯的海波,接連而至的湧浪將甲板上的數架坦克衝到岸邊。12秒後,水牆開始因重力下墜,形成一道270米高的巨型瀑布,激起的高輻射海潮淹過了海面大部分靶艦,使其最終受到極為嚴重的輻射汙染。

Baker核爆。圖片來源:Wikipedia

作為人類史上首次水下核試,Baker核試備受關注。諷刺的是,所測試鈽彈的代號為「比基尼的海倫」(Helen of Bikini,特洛伊戰爭所爭奪的美女就叫海倫)。這也是史上首次在測試點造成危害性放射性塵霧和核裂變產物的核爆,有5.3千克的鈽未裂變,與1.4千克的核裂變產物混合,使海水帶上了放射性。Baker核試後的最初數日,分散各艦的豬及老鼠幾乎全因輻射死亡,大部分軍艦均不宜人類登上。但據記載,核試後的首六日期間,共有4900人登上被嚴重汙染的靶艦,試驗十天後,美軍則批准人員登上所有船隻。

在隨後的核汙染清理中,海軍上下因欠缺經驗,採用了海水衝洗,或拖把、肥皂和鹼水刷洗等傳統方法。這些清理措施不僅近乎於無用功,更使毫無防護裝備的水兵曝露於放射性環境,其健康所受損害難以估計。不久之後,一位陸軍科學家向行動指揮呈交了一幅X光相片,片中的刺尾魚因受嚴重輻射汙染,竟然向外發出X光,指揮這才下令水兵停止清洗艦艇輻射。清理行動以失敗告終,原計劃的第三次試驗Charlie深水核試也因之流產。

八年之後的城堡行動(Operation Castle)圍繞比基尼和埃內韋塔克(Enewetak)兩個環礁展開,共進行了6次核爆試驗,其中以1954年3月1日的Bravo核試最為著名。作為美國有史以來引爆的最強核裝置,Bravo核爆使用了氘化鋰-6填料,而鋰-7的額外反應使美國嚴重低估了此次核爆的威力,爆炸當量超出預期的2.5倍。其釋放的能量是二戰中長崎或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導致所在島礁被夷為平地,並留下了約1600米寬、60米深的大洞,還殃及附近海域的上百艘漁船和2萬多名居民。

遠洋鮪魚漁船「第五福龍丸」便是這場意外不幸的受害者之一,23名船員及船上漁獲全部受到核汙染。在試爆後的數星期,船上船員均遭受著急性輻射綜合症的折磨,並在治療過程中,不慎經由輸血而患上C型肝炎。無線通信長久保山愛吉在半年後死於C肝導致的肝硬化,他被視為第一個死於氫彈的受害者。

Bravo核爆。圖片來源:Wikipedia

直到1958年,美國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和埃內韋塔克(Enewetak)環礁共進行了67次原子彈和氫彈試驗,共有23枚核裝置在地上、地下、空中和水下被引爆。1960年代,美國又在聖誕島(Christmas/Kiritimati Island)和約翰斯頓環礁(Johnston Atoll)進行共34次核試驗。

與此同時,英國於1952至1957年間,在蒙特貝洛群島(Monte Bello Islands)和澳大利亞的馬拉靈加(Maralinga)及鴯鶓場(Emu Field)進行了共12次大氣核試,隨後又以格鬥行動(Operation Grapple)為名,在聖誕島(Kiritimati)和莫爾登島(Malden)開展了9次原子彈和氫彈試驗。後來者法國則於1966至1996年期間,在法屬玻里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進行了193次大氣及地下核試。

自1946年,美英法三個國家在太平洋地區總計進行了315次核試,而且在這裡引爆的往往是最具破壞性的那些核裝置。比如,有14%的美國核試驗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但有約2.1萬噸炸彈在這裡引爆,佔總爆炸量的80%。

難以消散的陰霾

生產核武器的每個階段都會損害環境和人類健康,這些影響包括但不限於電離輻射的危害。核試驗爆炸的危險之處,不僅在於其研發的核武器可能用於核武器戰爭,還在於試驗本身給人類和環境留下的傷害。

不斷有研究發現,核輻射對試驗工作者和試驗區附近居民的健康情況均造成了不良影響,比如患癌風險增加。據保守估計,在全球範圍內,大氣核爆所導致的癌症死亡人數高達200~240萬。一項針對英、法、美三國核工廠工人的研究估計,死於與輻射相關的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的人數超過4萬。

彼時暴露於最高風險輻射劑量的澳洲原住民,對核試對健康的威脅一無所知。很多人沒有被恰當地撤離,一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在自己的家園發生了什麼。英國皇家專門調查委員會在1985年的相關報告中寫道,在通常情況下,「為原住民福利和安全所分配的資源簡直荒唐,不過是走走形式罷了」。

南澳原住民、英國核試驗的倖存者雅米萊斯特(Yami Lester)後來在回憶核彈爆炸後,空氣中瀰漫的「黑霧」時說道:「沒過多久,就出現了一片黑煙,油油的,還會發光,很奇怪。幾個小時過後,我們感覺身體不舒服,每個人都是。我們嘔吐,拉肚子,皮膚發癢,眼睛酸痛。我眼睛痛得不行,連續兩三周都疼得睜不開眼。一些年紀大的人承受不了這些痛苦,就那樣死了。離我們最近的診所在六百多公裡以外。」

圖片來源:Wikipedia

另一位倖存者,馬紹爾群島的原住民、活動家和教育家達琳凱胡(Darlene Keju)曾坦言:「我生活的小島被汙染了。我體內有三個腫瘤。我嚇壞了。我不知道我該不該生孩子,因為我不知道我生的小孩會不會是水母的樣子。我只知道我必須向全世界分享我們的經歷,這樣我們才能阻止這些炸彈——趁它還沒有在你們頭頂爆炸。」她生於1951年,已於1996年故去。

核試驗爆炸及其相關的大規模軍事和航運基礎設施,還會破壞太平洋地區的珊瑚。某些處於海洋食物鏈底端的微小浮遊生物則會在受損的珊瑚上繁衍生息,而它們產生的毒素會向食物鏈頂端匯集,最終使食用了魚肉的人中毒甚至死亡。

在遭受了生命和財產損失之後,附近的許多居民還要被迫經歷充滿不確定的遷移。來自馬紹爾群島朗格拉普環礁(Rongelap Atoll)的倖存者勒米艾邦(Lemyo Abon)說:「60年來,我們不得不離開自己家鄉,像一顆漂浮在海上的椰子。」一些進行過核試驗的國家曾為其工作人員提供過一些關照和賠償,但只有美國補償過那些曾暴露於核環境的居民(並且只限於內華達州試驗場下風向的美國大陸居民)。

時至今日,在埃內韋塔克環礁魯尼特(Runit)島上的混凝土圓頂之下,仍封裝著當年美國核試驗所產生的核廢料。而不斷上升的海平面正在漸漸地將它淹沒,放射性物質也在悄悄地洩漏。人們愈發擔憂圓頂會破裂,並把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周圍的土壤和海水中。

魯尼特島混凝土圓頂。圖片來源:Wikipedia

而今,新條約無疑是黑暗之中的一線光明,將給那些生活在核試驗陰霾下的人們提供契機,讓世界聽到他們那壓抑已久的吶喊。

相關焦點

  • 廣島核爆75年後世界面臨核戰威脅更大,無核世界希望渺茫?
    「今年是核爆75周年,我國繼續堅持無核三原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8月6日在廣島和平紀念儀式上表示,希望世界各國開展對話,最終實現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導,8月6日上午,安倍和83國代表,還有核爆受害者及其家屬一同出席紀念儀式。受新冠疫情影響,現場出席者僅780人,規模不足往年的二成。
  • 親歷2次原子彈襲擊後做駐日美軍翻譯,他如何從核爆炸中逃生?
    除核爆炸試驗外,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二戰末期美國對日本投下過2顆原子彈。在這兩次毀天滅地使核襲擊中,有一位日本首個承認先後經歷長崎和廣島原子彈爆炸後倖存者,他的名字是山口疆,他在親歷2次原子彈襲擊後選擇成為駐日美軍翻譯養家餬口,他飽受核爆後遺症磨難卻頑強地活到93歲高齡才與世長辭。
  • 親歷2次原子彈襲擊後做駐日美軍翻譯,他如何從核爆炸中逃生?
    除核爆炸試驗外,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二戰末期美國對日本投下過2顆原子彈。在這兩次毀天滅地使核襲擊中,有一位日本首個承認先後經歷長崎和廣島原子彈爆炸後倖存者,他的名字是山口疆,他在親歷2次原子彈襲擊後選擇成為駐日美軍翻譯養家餬口,他飽受核爆後遺症磨難卻頑強地活到93歲高齡才與世長辭。
  • 長崎核爆炸倖存者發出呼籲:所有國家都應該廢除核武器
    即使該紀念日已經過去了有好幾天時間,但是今年長崎核爆炸倖存者們敦促"全世界廢除核武器"的呼聲尤為高漲,一直持續至今。經過戰後統計,當時長崎市一共有24萬人口,但是在"胖子"丟下後至今,至少已經有14.9萬人在核爆炸之後相繼死去,長崎相當於總共失去了62%的人口。
  • 日本核爆炸受害者團體「向日葵」合唱隊首赴歐洲公演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NHK電視臺10月20日報導,由日本長崎縣核爆炸受害者組成的合唱隊「向日葵」每年8月9日即日本長崎核爆炸紀念日,都會在和平祈願儀式現場演唱請求廢除核武器的相關歌曲。據相關人士透露,該合唱團已經從長崎機場出發,將前往歐洲進行首次公開演出。
  • 美媒:它是世界上最流氓的國家,實際行動與棄核嚴重相悖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在核問題上動作不斷,先是退出伊朗核問題協議,禁止伊朗進行核研發。接著又宣布即將會晤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就朝核問題展開磋商。與此同時,美國卻加大力度,增強自身核武器的力量。在核問題上,美國對內對外似乎採取了雙重標準,是世界上最流氓的國家,因為實際行動與棄核嚴重相悖。
  • 日印籤署核協定引各方批評:日本在乎的就是掙錢
    印度希望依賴核能支撐其快速發展的經濟。據路透社11月11日報導,這一協定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到訪的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談後籤署的。這是日本首次與沒有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國家籤署此類協定。協定規定,提供給印度的核燃料和設備只能用於和平目的,兩國另外籤署的一個文件規定,如果印度進行核試驗,日本有權終止協定。
  • 古巴飛彈危機:美蘇的核圍城與中國突圍
    在巴黎峰會上被英法美三國領導人一起懟的滋味赫魯雪夫再也不想嘗第二次了,意氣風發的登機飛離莫斯科,灰頭土臉的回來,這是赫魯雪夫所失望的,卻也是他註定要遭遇的。不過這也帶來一個新課題——蘇聯的海上力量是難以保障陸基核力量的海外部署的,同樣也難以保障自己的遠洋貿易線的拓展。
  • 俄美核軍控條約續約前景不樂觀(國際視點)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頻繁通話,談及核軍控協議與戰略穩定問題。俄方不斷釋放願意續約的積極信號,但美方尚未做出正式回應。美國去年單方面退出《中導條約》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成為「全球戰略穩定三大支柱」中最後一個,也是俄美間唯一有效力的軍控條約,將於2021年2月到期。
  • 外交部軍控司司長:中國致力於實現無核武器世界
    中國致力於實現無核武器世界——外交部軍控司司長成競業談核裁軍問題近期,核裁軍問題受到廣泛關注。5月15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八次審議大會第三次籌備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閉幕,各方圍繞核裁軍和核不擴散問題進行了有益的討論。
  • 美俄唯一核軍控條約明年2月到期,俄外長:若美國退出,俄羅斯也將不...
    【環球網軍事頻道】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網站11月24日報導,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莫斯科沒有將有關《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情況「戲劇化」。拉夫羅夫向記者表示:「如果美國退出最後一個截止日期為2021年2月5日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將是他們的決定,我們當然對此持負面態度。但是我們不會認為是悲劇。」
  • 中俄美英法聯合起來拒絕接受聯合國這一條約
    【環球網軍事綜合報導】在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日前關於核武的專題辯論會上,俄羅斯、美國、中國、英國、法國五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討論並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不接受去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禁止核武器條約》。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9日報導,聲明稱,5個國家認為實現無核世界的最佳辦法是採取階段性進程,《禁止核武器條約》的許多內容脫離現實,如忽視了國際安全形勢和地區挑戰,也沒有增加各國間的互信與透明,甚至還會給《核不擴散條約》的執行帶來阻礙和困難。聲明強調,5個國家反對的不是「消除核武器」,而是該條約提出的激進做法。
  • 美國玩起文字遊戲,秘密保留一大核力量,相當廣島核爆炸15.9萬倍
    導語:美國主動示好俄羅斯,秘密保留一大核力量,相當廣島核爆炸的15.9萬倍。美國核武器總爆炸當量相當於廣島核爆炸的15.9萬倍自美俄雙方約定戰略武器削減以來,美國宣稱核武器的儲備數量,減至了冷戰結束時水平的四分之一以下,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乍一看美國核彈頭的數量相對於本世紀初確實銳減了不少,但是實際上內部暗藏著玄機。
  • 《拯救大兵瑞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憶,為犧牲者默默地哀悼!
    大家好,我是小蘑菇,我會每日定時給大家帶來大家喜歡的文章,喜歡的請點右上角的關注,謝謝!麼麼噠《拯救大兵瑞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憶,為犧牲者默默地哀悼!他默默地希望著這段歲月證明了自己的生命確實值得米勒他們出生入死地拯救.....
  • 核爆炸威力巨大,在太空引爆會如何?美蘇試驗過8次,中國沒有
    在冷戰發展到白熱化的時期,美國與蘇聯曾經對核彈進行過多次測試,但大家知道在太空中引爆核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面嗎? 大家都知道核爆炸會產生無數的碎片,位於大氣層上方,碎片還在燃燒,重離子被大氣層吸收,其影響十分強烈。最典型的就是衛星與太空飛行器會遭受射線、碎片、光與熱所帶來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