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在日本廣島,人們在原子彈轟炸75周年紀念活動正式開始前雙手合十悼念。 新華社 圖75年前的8月6日,美軍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一枚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核武器空襲,逾14萬人喪生。「今年是核爆75周年,我國繼續堅持無核三原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8月6日在廣島和平紀念儀式上表示,希望世界各國開展對話,最終實現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導,8月6日上午,安倍和83國代表,還有核爆受害者及其家屬一同出席紀念儀式。受新冠疫情影響,現場出席者僅780人,規模不足往年的二成。當天,廣島市長松井一實再度提出要求日本政府籤署《禁止核武器條約》,但是安倍對此避而不談,而是強調將致力於推動各國核裁軍。
疫情下的特殊紀念日
近期,日本新冠感染人數出現明顯反彈,8月以來僅有一天單日新增病例在1000例以下。NHK統計顯示,截至8月5日20時30分,日本當天新增確診1343例,累計病例達42799例。疫情再次告急,也使今年的核爆紀念活動變得有些特殊。
以往的廣島和平紀念儀式約有5萬人到場,除受邀官員、受害者及其家屬之外,還會有上萬名普通市民。今年出席人數大減,座席相隔2米,還取消了合唱《廣島和平之歌》和放飛和平鴿的固定環節,取而代之的是一名廣島高中生進行鋼琴演奏,那架鋼琴曾經歷核爆,經修復後「重生」。
90歲高齡的廣島核爆倖存者清水見子告訴《朝日新聞》,她每年都會參加和平紀念儀式,唯獨今年因疫情不能到場。「至今耳邊仍然迴響著一個小朋友當年叫喊『好痛』的聲音。雖然不能參加活動,但希望和平的心願不會改變。」
「我沒有經歷過戰爭和核爆,但是從長者回憶和歷史影像中可以感受到,那一天如同世界末日。」出生於廣島的「90後」鈴木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核爆可能已經成為廣島永遠無法抹去的一個城市標籤,這段歷史應當被銘記,但是廣島值得一看的不是只有和平紀念公園,這裡是一個美好而繁榮的地方,也是熱門旅遊目的地。當談及疫情,他感慨「自然災害和流行病的到來讓我們意識到,人類難以抵抗的事情越來越多,但是戰爭完全可以避免。」
一度被夷為平地的廣島得以大規模重建,廣島市長松井一實6日表示,曾有專家斷言「核爆後的75年將草木不生」,但是廣島已經復興,並成為了一個象徵和平的城市。
核爆受害者的辛酸
記載廣島和長崎核爆死者信息的「原子彈爆炸遇難者名冊」日前添加了最近一年離世的4943人的名字。在6日的紀念儀式上,名冊被重新放入核爆慰靈碑的石室內。據時事通信社報導,該名冊已經增至118本,人數超過32萬,裡面除了寫有遇難者的姓名,還有他們離世的時間和年齡,其中包括一本全部是白紙的名冊,主要是為了紀念那些姓名不詳的遇難者。
在核爆災難過後,日本官方一直在統計和更新受害者的數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被爆者健康手帳」登記在案的廣島和長崎核爆倖存者總計136682人,相比上世紀80年代的37.2萬人減少了60%。目前在世的受害者平均年齡超過83歲。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些廣島人多年奔走,為謀求核爆受害者的身份認可。據《朝日新聞》報導,廣島被投下原子彈後,放射性物質在空中形成「黑雨」,部分居民受「黑雨」影響而罹患疾病,但是廣島市始終不認同他們的受害者身份,拒絕給予醫療福利。直到今年7月29日,廣島地方法院判決認定,84名上訴法院的「黑雨」經歷者可被認定為核爆受害者,將獲得政府補償。
然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政府將考慮是否對這一裁定進行上訴。6日,當記者問及「黑雨」案,安倍表示正在與廣島地方政府商議應對方案,將在上訴期限內作出決定。
《東京新聞》社論認為,政府應該重視司法裁決,立即給予「黑雨」受害者補償,因為大多數受害者年事已高,他們所剩的時間不多了。核爆親歷者越來越少,他們是需要被珍視的歷史見證者。
如今,許多核爆受害者還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希望全面廢除核武器。《每日新聞》報導稱,日本核爆受害者團體發起了一個名為「最後訴求」的聯名請願活動,呼籲各國放棄核武,截至8月5日,已收集到1184萬人的籤名。
日本被批是保有核武威脅的同謀
「日本為維護自身安全,表明依賴核武器的保護是必要的,這破壞了為消除核武器所作的一切努力。」 廣島核爆倖存者、「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組織(ICAN)的倡議者節子·圖爾洛夫(原名中村節子)7月初向安倍致信,要求他籤署《禁止核武器條約》,「如果加入條約,這將成為載入歷史的最大遺產」。
不論是民間團體還是政界人士,呼籲日本加入《禁止核武器條約》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禁止原子彈氫彈日本協議會8月2日舉行國際會議,發布聲明要求日本政府加入條約。此外,日本多個在野黨黨首5日出席禁止核武的相關活動,表示希望在國會討論批准禁核條約的提案。
儘管呼聲高漲,安倍在8月6日的核爆紀念日演講中隻字未提《禁止核武器條約》。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劉江永對澎湃新聞表示,日本是否加入《禁止核武器條約》當然要看美國的臉色,同時日本的安全保障戰略之一是要依靠美國核武器的跨境延伸威懾力。而且,「日本對核武器的態度是有『顏色』的」——美國擁核是善,其他一些國家擁核是惡。
據時事通信社報導,ICAN主任阿特麗斯·費恩8月5日在廣島批評日本政府對待核武的立場,「在繼續保有核武器威脅方面,日本是同謀,無視核爆的教訓。」 她指出,日本作為核爆受害國,在這一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應該跳脫出美國的「核保護傘」,展現支持無核化的態度。
《禁止核武器條約》於2017年7月在聯合國獲得通過,尚未達到生效所需的50個國家和地區的批准。
「實現無核化世界的希望漸行漸遠」
今年年初,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設立的 「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的指針再度往前撥動,距離象徵「末日」的午夜僅剩100秒。這是1947年設立「末日時鐘」以來,最接近「毀滅」的時刻,而威脅逼近主要歸咎於持續升級的核威脅和氣候變化應對措施遲緩。該雜誌專家小組成員認為,限制核武的多項重要文件得不到保障,相比75年前,現在面臨核戰的威脅更大。
近年來,美國在軍控和防擴散領域不斷「退群」,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中導條約》、《開放天空條約》,撤銷籤署《武器貿易條約》。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是美俄間僅存的軍控條約,在7月30日的磋商中,雙方未就續約釋放積極信號。新華社報導稱,一旦條約失效,或引發美俄軍備競賽,這將對全球戰略穩定造成重大影響。
除了來自美俄方面的威脅之外,朝鮮半島局勢也是關鍵。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高級研究員斯科特·薩根對美國《新聞周刊》表示,半島可能會因為誤發飛彈預警或輕率決策而出現意外的核戰威脅。
「今天,實現一個無核化世界的希望似乎正在漸行漸遠。」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廣島核爆75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致辭,他認為分歧、不信任和缺乏對話,可能讓世界重回不受控制的戰略核競賽。核武器被蓄意或因誤解而意外使用的風險極高。
古特雷斯敦促各國藉助明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召開的契機,維護和鞏固國際不擴散和裁軍體系,並儘快讓《禁止核武器條約》與《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付諸實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