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和力十足的威航雖然形象不差,但受復興空難所累,發展背上非戰之罪
東南網8月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成沛)2014年9月,當臺灣第一家本土廉價航空公司(簡稱「廉航」)——臺灣虎航開航迎客時,島內航空業者還寄希望他們能迎頭趕上,在當時,國際廉航蓬勃發展,臺灣在該領域起步已晚。同年底,另一家臺灣本土廉航——臺灣威航也開航了,兩家航空公司比票價、比空姐、比飛機餐,幹勁十足。然而好景不長,昨日,威航扛不住虧損,驚傳收攤危機。臺灣虎航也面臨生死掙扎。
內外交困,臺灣廉航玩得很辛苦!
受復興空難所累 威航命運多舛
作為復興航空旗下的威航,這一路走來可謂命運多舛。其實「臺灣第一家本土廉航」這一頭銜原本是屬於威航的,它原本想搶在臺灣虎航之前開航,未承想,2014年7月,復興航空發生澎湖空難,威航開航時間延到同年12月,比臺灣虎航晚了3個月。雪上加霜的是,威航開航不到兩個月,2015年2月,復興航空又發生南港空難。
這兩次空難令復興航空元氣大傷,無力顧及百分之百轉投資的威航。島內輿論指出,威航等於背了非戰之罪,「復興自身都面臨調整轉型,加上與威航的品牌差異化小,威航的挑戰更大。」
臺灣開南大學航空管理系副教授葉文健分析稱,臺灣廉價航空起步已晚,成熟度比不上國際廉價航空,條件已不是很有利,復興航空的空難還接連發生兩次,威航規模小,還能撐這麼久已不容易。航空公司是燒錢的行業,比誰氣長,現在母公司都很困難,威航若結束也不意外。
來自臺灣民航部門的最新消息,威航已經考慮直接關門或是併入復興航空。
本土廉航致命傷 沒有島內市場
雖然背後有臺灣華航和新加坡虎航這兩大「金主」,但臺灣虎航的經營狀況也是不容樂觀。和威航一樣,臺灣虎航開航不到2年,虧損都超過新臺幣10億元,這個數字佔到了資本額半數以上。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因為臺灣本土廉航有個致命傷——它以國際航線為主,沒有島內市場,而國際廉航像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主要以國內航線為主,而大陸的春秋航空,雖然也有經營兩岸航線,但大陸市場仍是其大宗。
常年往返兩岸的臺灣慶豐公關公司總經理周義豐就是春秋航空的忠實擁躉。他告訴導報記者,上個月他從臺北飛上海班機,訂了春秋航空單程800多元人民幣的機票,這看似便宜的票價裡面卻藏了不少玄機,如行李超重、機內餐點等服務都要額外收費,「最特別的是空服員還要身兼銷售員,說學逗唱樣樣來,最重要的是將產品賣出去」。據了解,春秋航空逆向獲利,機內銷售金額佔了不少比例。這也是廉航生存的一大門道。
缺大陸黃金航線 拓展難上加難
根據臺灣民航部門統計,2004年開始有國際廉航進入臺灣市場,目前加上臺灣虎航與威航,共有20家廉價航空經營臺灣航線,2013年也有大陸的春秋與吉祥兩家廉價航空飛進兩岸航線。去年廉航旅客量約470萬人次,約佔臺灣全年航空旅客量13%。
從現況來說,臺灣本土廉航的航線設置跟其他國際廉航重疊航路,品牌價值卻沒有其他廉航響亮,價格上也沒有絕對的優勢,所以經營壓力可想而知。
而原本押寶在兩岸航線的他們,隨著5·20之後陸客赴臺遊人數下降,兩岸航班縮減,沒有大陸黃金航線的臺灣虎航、威航想要在大陸拓展市場更是難上加難。
正如華航前董事長孫洪祥說,2014年成立臺灣虎航除了看好東北亞市場,還有一個原因是兩岸關係不錯,大陸市場也是一個契機。現在兩岸關係停滯,契機反倒成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