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野戰軍和四野一樣都是下轄四個兵團,都有四位兵團司令員,但是相對來說,第三野戰軍的四位兵團司令員沒有四野的名氣大,也沒有他們後來成就大。
四野的四大兵團司令員有兩位開國上將,還有一位是大將,而第三野戰軍的四大兵團司令員後來全部被評為開國上將。那麼,他們後來的各自成就如何呢?
先說第一位,他就是王建安,湖北紅安人,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獲得上將軍銜是在1956年,比其他55位上將要晚一年。他是紅四方面軍走出來的猛將,無論是當營長,還是團政委、師政委,他都非常出色,是軍政雙全的高級將領。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王建安入朝作戰,他是接替宋時輪擔任第九兵團司令員。回國後,王建安長期在各大軍區任職,只不過都是副職,他當過三個大軍區副司令員。
然後是第八兵團司令員陳士榘,湖北荊門人。陳士榘的革命資歷非常老,18歲那年,他參加了秋收起義,然後成為一名老井岡,中央紅軍的著名將領。來到華東戰場,陳士榘可是華東野戰軍的參謀長,和劉亞樓、李達齊名,是陳老總粟裕的核心智囊和高參。
紅軍長徵時期,陳士榘擔任過教導營營長,負責為中央紅軍鋪路架橋,他的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所以建國後,陳士榘就擔任了工程兵司令員,為祖國基礎工程建設鋪路架橋。
從兵團司令員,到工程兵司令員,都是司令員,雖然是不同的崗位,可是陳士榘的責任更大了。尤其是他為兩彈一星基地工程建設所做出的貢獻,得到了主席的充分好評。
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湖南醴陵人,他的名氣應該是最大的。三野的四大兵團司令員中,只有宋時輪是科班出身,他畢業於黃埔軍校。宋時輪的履歷非常豐富,他本來是中央紅軍將領,長徵勝利後,他擔任過陝北紅軍的軍長。
抗日戰爭時期,宋時輪被派到賀老總領導的120師當主力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他又去了華東戰場,成為主力將領。不過,最著名的還是宋時輪率領第九兵團入朝作戰,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惡劣環境下,血戰長津湖,震撼了整個朝鮮戰場。
建國後,宋時輪改任軍事教育工作,他擔任過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和軍事科學院院長等職。宋時輪和陳士榘都當過軍委委員。不過,成就最大的還是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福建南安人。
葉飛雖然執掌第三野戰軍的最後一個兵團,卻是最主力的將領。不要忘了,葉飛可是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的司令員。葉飛也是在江南、華東一帶戰鬥最久的一位將領。
其他三位,都參加過萬裡長徵,只有葉飛留在南方打了三年遊擊戰。然後繼續戰鬥在華東。建國後,葉飛擔任過福州軍區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四大兵團司令員,只有葉飛一人當過大軍區司令員。也只有葉飛一人當過省委書記,葉飛還是第二任海軍司令員,人大副委員長,副國級。
所以說,相對來說,葉飛是這四大兵團司令員中成就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