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束了芮城永樂宮和廣仁王廟的旅行後,選擇在永樂宮前面租了一輛共享電動車,一路從永樂北路前往永樂路,大約15分鐘的樣子就到達了芮城另一個被列入中國重點文保的城隍廟。
雖然地處鬧市區,但是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文保單位並沒有吸引太多的遊客。當我走近大門的時候發現門是關閉著的,呼喊了幾聲走出來一個工作人員才幫我開了門。雖然起初因為工作日這種景點也關門有點沮喪,但想想或許因為真的太過於小眾,加上後來值班的老大爺看起來並非普通的老人,聽他的談吐可以了解到學識還算可以至少對於城隍廟了解的非常透徹,細細地跟我介紹了城隍廟的幾個看點。聽完他的介紹之後,我就在城隍廟內逛了起來,整個景區幾乎沒有遊客,因此我可以慢悠悠的行走在其中。
芮城城隍廟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也就是距今已經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如今保留下來的建築主要包括了中軸線上的建築以及東西兩側的配殿。
主要的看點就是啊雨中軸線從南到北的享亭、獻殿、大殿及寢殿。別小看這幾個殿堂,其實大有看點,中軸線上的幾個殿堂覆蓋了宋元明清四個時期的建築風格。過了山門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元代的享亭,這個大殿的最大看點就是又粗又大的圓木闌額,保留著濃濃的元代建築中的粗狂風格。
繼續往北邊走就到了獻殿,這是一座始建於明代,根據介紹可以了解到建造這個殿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緩解大殿擺放貢品的壓力,可見曾經芮城城隍廟的規模極其輝煌。但是如今看到的是清代重修的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單簷懸山頂,中部闢門直通往大殿。
從這個門中穿過就進入了城隍廟的主殿,也就是這裡最精美的建築。大殿是宋代的建築,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雖然有些建築是後期朝代維修時候更換過,但是大體的木構建築仍然是宋代的遺存。除了宋代木構結構之外,歇山部分的琉璃裝飾物同樣非常精美,尤其是"二龍戲珠"更是栩栩如生,這些琉璃製品都是明年時期的遺存。
大殿後面就是最後一進寢宮,始建年代已經不清楚了,如今我們看到的為清代順治三年到鹹豐元年期間不停重建和重修的遺存。因為看過了前面宋元明時期的遺存後,這個寢宮瞬間就暗淡了許多,不過垂花門的院門倒也挺特色。
雖然在中國有眾多城隍廟,像網紅打卡地上海城隍廟,中國現存已知的最大、保存最好的長治潞安府城隍廟等其實都要比芮城城隍廟更為閃耀,但是芮城城隍廟憑藉著存有四個朝代的建築,同樣算是一個驚喜之地。(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