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鹿港五月三十一日電 題:鹿港小鎮感受端午節
中新社記者 曾嘉 黃少華
三十一日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在臺灣是公休假日,但彰化縣的鹿港小鎮卻休息不得,來自全臺各地的民眾被吸引到這裡參與一年一度的「鹿港慶端陽」活動。
端午又稱為「重五」或稱為「端陽」,在臺灣則稱為「五日節」或「五月節」。古人稱五月是「百毒之月」,原因是時序已進入夏季,各類蚊蟲大肆出現,活動頻繁,所以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與衛生有關。
鹿港國民二小的李老師告訴記者,臺灣舊時端午節都源自閩南習俗,各地方志記述大同小異,《彰化縣誌》記述有「五月初五日,門懸蒲艾」。習俗到現在都沒變化,這天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要插艾草、菖浦及榕樹枝,前者是用來驅除蚊蟲,後者是避邪。另外,結婚的新娘子在第一個五日節都要縫製「香芳」(香包)贈送親朋的小娃兒。
鹿港鎮有一年一度的全臺民俗活動,有迎神賽會、各種民間遊藝、龍舟大賽、民間手工藝表演展示,可說是百藝競技,其中有許多陣頭如「文王拖車」、「咬臍打獵」、「七番弄」都是鹿港獨有的遊藝,吸引各地遊客前去參觀,被譽為臺灣地區最具規模的「民俗大趕集」。
賽龍舟是端午節特色活動,鹿港的龍舟賽在海邊的彰濱工業區吉安水道進行。歷經幾天的競賽,今天進入最激烈的決賽賽程,參賽龍舟隊伍無不卯足全力爭取佳績,並吸引數萬民眾圍觀,現場熱鬧滾滾。
來自全臺各地的民眾攜家帶眷的到場觀賞,不僅彰濱工業區內吉安路兩側車滿為患,沿途還可見到堵在半路中的車陣大排長龍。而來自各地的小吃攤攤位,也在吉安水道河濱公園內及吉安路旁一字排開,綿延長達六、七百公尺。
除了各團體和單位的比賽隊,今年的賽事首次由彰化縣、臺中市、臺中縣和南投縣的四位首長共同參與,他們各率一支由公務人員組成的隊伍參賽。雖說有些業餘,但隊伍的實力都不容小視,競爭也特別激烈,特別是奪得前兩名的臺中市和臺中縣隊,龍舟在抵達終點奪標時,雙方勝負的差距都只有不到一公尺的距離。
鹿港小鎮是臺灣開發早期兩岸經貿的重鎮,擁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輝煌歷史,儘管經濟盛況不如往昔,但是擁有全臺最完整古蹟區的小鎮,仍富涵著濃濃的文化氣息。香火鼎盛的天后宮供奉著施琅將軍當年從泉州帶來的馬祖像,每到重大節慶,天后宮內及周圍的老街總是摩肩接踵,人聲沸騰。
天后宮門口分送民眾現做現煎、狀似蔥油餅的「饘(左食有弟)」,傳說為女娃補天所用,象徵團圓如意;特有的「躦轎腳」活動,更吸引男女老少排成長龍,大家依著順序跪拜後匍匐穿過媽祖神轎下,起身後再從天后宮執事人員手中接過象徵吉祥的「桃」或「李」。
遊客在香菸嫋嫋中參拜銀面端坐的「開基媽」,細細品味由民國初年工藝大師李煥美、蔣馨及郭新林等人精雕細鑿的主殿,可以遙想當年鹿港舟楫穿梭、帆桅連天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