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陳小芬
東海,位於泉州中心市區東郊,依山面海,素有「兩江」(晉江、洛陽江)夾「兩山」(大坪山、桃花山)之譽。上世紀90年代前,它還只是個小漁村。這個由填海而來的片區,在老泉州人眼裡,是不屬於泉州市區的,然而隨著泉州城市東進號角響起,東海進入大刀闊斧的發展時期。如今的東海,高樓林立、道路通達,醫院、學校、公園、大型商超等應有盡有,已經成為泉州嶄新的現代化城市中心,成為泉州城市新的核心區。
2000年前後的東海後渚港片區(陳世哲/攝)
2018年8月拍攝的東海片區,鱗次櫛比的高樓成為新的城市風景線。(潘登/攝)
現在的東海片區夜景璀璨(王柏峰/攝)
曾經荒灘成片 而今高樓林立
對照
2000年前後,泉州攝影家陳世哲分別從後渚大橋和百崎方向拍攝東海後渚港。照片中,碼頭上架起多個作業機器,周邊只有山和海。陳世哲說,那時的東海還很荒涼,周邊剛要開發,後渚大橋的車流量也很少。
而今,仍舊從後渚大橋和百崎望向東海,除了繁忙的後渚港碼頭作業機械外,原本灘涂地上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泉州市委市政府、泉州行政服務中心已搬遷至東海,「四個花瓣」泉州公共文化中心即將建成;濱海公園裡,市民正在悠閒漫步;為緩解後渚大橋激增的車流量,後渚大橋東互通工程也即將建成通車;晉江大橋、東海隧道、豐海路、東海大街等道路上車來車往。
配套齊全交通便利 哪有當年「鄉下」模樣
親歷
家住東海街道的吳景明今年45歲,在他小時候,東海還是個小漁村,路是坑坑窪窪的土路,房子多是低矮的土木、土石結構,當時的東海被泉州老城區人稱為「鄉下」,這裡沒有公交車,大家出行靠走路和騎自行車,去一趟老城區要一個多小時。一到晚上特別是冬天,這裡早早就一片寂靜,路上都見不到人。
「現在的東海成了高大上的城市核心區,從老市區或其他地方來這裡置業購房的人非常多。」吳景明說,「以前東海只有一個供銷社,賣的只是日常生活用品,而今擁有多個大賣場,可實現吃喝玩樂購『一站式』消費,每到周末商場就很熱鬧。」吳景明說,隨著泉州市政府搬遷至東海,東海的發展速度更快,如今在東海不管是居住還是就學、就醫都非常便利。在道路交通方面,晉江大橋拉近了東海與晉石的距離,豐海路、後渚大橋、北山隧道將東海、城東、臺商投資區三大新區緊密相連,還有擴寬的東海大街道路、東海隧道。
東進號角吹響 東海華麗轉身
變遷
1993年以前,東海片區還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山荒灘,人們對這裡的印象是坑窪不齊的水泥路、低矮的民宅,即使有少數別墅,入住率也很低,更談不上商業配套。
2004年,泉州市政府提出「東進、南下、西拓」城市戰略布局,東海片區的功能定位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海片區開始進入實質性的崛起時代。隨著城市「東進」號角吹響,市區的市民對東海不再陌生,東海也不再被稱為郊區。
2005年東海的灘涂開始圍墾,海星小區、寶秀小區兩大安置房開始建設;2006年,東海隧道、豐海路等8條市政道路開始建設;隨著2011年泉州市行政中心啟用,東海的開發建設速度更快,各項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如今的東海融合了行政、居住、商業、金融、娛樂、休閒,成為泉州最嶄新、最現代化的行政文化與商貿中心,成為泉州城市新的核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