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欽州到北海,坐動車只需不到一小時。剛出北海站,這座南國海濱城市的氣息就迎面撲來。天空是那麼湛藍而純淨,雲朵是那麼潔白而低垂,這樣的景致映入眼帘,便也忽略了炎熱的暑氣了。
叫好了車,準備去北海老街上早已預定好了的酒店。一路上跟司機師傅,聊著北海的旅遊情況。得知今年來北海旅遊的人數,比往年同期少了許多,心中不禁竊喜。因為我從來都是喜靜不喜鬧,尤其不喜歡扎進人堆裡。
伯爵山莊:邂逅北海老道精舍
我和朋友入住的是北海老道精舍酒店。說是酒店,實際是由一座擁有近百年歷史的騎樓民宅改造而成。
酒店座落在北海老街入口十餘米處,坐南朝北,北向外沙島,距離海岸線三百多米,南面是中山路騎樓建築群。
除了具備酒店需求的基本服務設施之外,老宅基本保持了原真風貌,處處綻放著典雅而鮮活的精彩。
寬廣的大門、拱形的廊柱,還有隨處可見的鮮花,像是在以誠摯的熱情,迎接每一位遠方旅人的到來。
酒店一樓為簡餐廳與咖啡廳,遊客可以在這裡吃到北海特色菜餚,也可以品嘗獨具北海特色的老道咖啡。
一層連接二層的樓梯旁邊,是個小型的音樂舞臺,晚上有歌手駐唱,遊客如果願意,也可以一展歌喉。
環顧老宅的裝飾,淡紅色的簡樸勾線磚牆,黑色的鐵藝雕花吊燈、掛飾與欄杆,土黃色的舊式木桌,還有廊簷垂下的綠植,廊柱上掛著的褐色的竹編花缽,牆壁間貼合的老照片,這一幀幀畫面,猶如一幅多彩的立體油畫,無一不洋溢著濃鬱的南洋風情。
我們入住的是名為"伯爵山莊"的房間。推門而入,房間極為寬敞明亮。我笑著對友人說,這大概是我這麼多年在外旅行以來,住過的最大的臥室了。
房間的軟裝風格也與老宅的整體風貌保持一致,亦為舊式的南洋情調。令我驚喜的是,房間還有陽臺,從陽臺即可俯瞰幾乎整條老街,真可謂是驚喜之外的驚喜。短暫的休息之後,我們頂著太陽,迫切想要一睹老街的風採。
中西合璧:初見百年騎樓老街
北海老街,實際上是指珠海路,始建於1821年,至今已有近兩百年歷史。自19世紀20年代起,這座海濱城市陸續建成了一批批西洋建築。
在經過了百餘年的東西文化交融之後,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長1440米,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築的商業老街。
保存較為完整的珠海路,被歷史學家和建築學家們,譽為「近現代建築年鑑」。著名作家舒乙(老舍之子)認為,珠海路和新加坡國寶級的老街一模一樣,建議北海市保護好這條極具開發價值的老街。
英國建築專家白瑞德先生認為,珠海路的歷史文化價值,不但對北海,而且對華南地區、全中國、及至全世界都有重要意義。
加拿大蒙特婁市市長皮埃爾布爾克,曾建議北海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將珠海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來保護,只可惜此街已被破壞。
初識老街,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些從騎樓牆簷探頭而出的連綿不絕的店招了。從字體到色彩真可謂是各顯神通,讓人眼花繚亂。
醒目的店招與古舊的騎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站在老街上,思緒很容易回溯至民國時期。
老街中央的主幹道,是清一色的矩形灰色條石鋪就的。條石之間的勾線,如同音樂的線譜,筆直地延伸開來。
而一塊塊條石,則如同是這音樂線譜上,記錄著律動的音符,似乎是在吟唱著一首歡快而又動人的樂曲,唱給來自五湖四海的旅人。
主幹道兩旁,矗立著的是歷經百年滄桑的騎樓。這些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騎樓臨街牆面各有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彰顯著典型的19世紀末西方卷柱式建築風格。
且看卷拱結構的窗頂,卷拱外沿與窗柱頂端又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猶如繪就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
這些建築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老街主幹道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築的典雅風格。
在騎樓下行走,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無論寒冬酷暑,都可以輕鬆往來,怡然自在。
當然,老街的騎樓並不是西洋建築的簡單翻版,它只是吸取了西方建築的一些藝術風格:比如卷拱結構的窗頂、古羅馬風格的廊柱以及西式女兒牆裝飾等。
除此之外,老街的騎樓也展現了嶺南建築的典型特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比如坡屋頂、前店後居的建築格局以及中式的門楣題額等。
從深層文化根源來看,老街建築的體內流動著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血液,是東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美麗結晶。真可謂:閩粵流派五彩繽紛盡珠璣,中西合璧百年老街歷滄桑。
百年回望:新舊文化粲然輝煌
老街的形成,自然也奠定了北海城市生活的基礎。臨海的獨特地理位置、中西文化的交匯、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等諸多因素匯集於此,讓這條老街成為展示北海民風民俗的"活化時光博物館"。在這裡,遊人能親身體驗北海人的生活習慣、生產習俗、飲食習慣及節日習俗。
回望百年前,這處現在被稱之為"老街"的旅遊景點,曾經也是很鮮明地"新"過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街,生活是很豐富的。
除了酒肆歌坊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民間娛樂活動,如舞龍、舞獅、電影、粵劇、講故事等,儼然是一派繽紛多彩的生活圖景。
1927年以前,"老街"曾是北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區,店鋪鱗次櫛比。東段的店鋪主要經營魷魚、沙蟲、蝦米、魚乾等幹海貨,中段的店鋪主要經營來自蘇杭的綢緞,西段的店鋪接近外沙港口,經營纜繩、漁網、魚鉤、漁燈、風帆布、船釘等漁民用品,可謂物阜民豐。
當年在北海,老街的教育氛圍也是很濃鬱的。受新舊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影響,老街上相繼出現了北海最早的私塾、新式學堂、中西合璧的教會學校等教育機構,這在當時的老街,無疑是一幅瀰漫著書香的畫卷。
此外,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北海的飲食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又有鮮明的地域性。水蝦、水魚、沙蟹汁、疍家海鮮、粵式點心等豐富的菜餚品種,隨處可見,都可以在老街上一飽口福。
如今的老街,依然是北海人氣最旺的旅遊街區。臨街的商鋪裡,兜售著琳琅滿目的特產與各地的商品。再看那"排排坐"的騎樓,看那隨處可見的紅綠間錯的花木。
它們有的安靜地生長在廊柱旁邊,有的在屋簷的縫隙中自然棲息,有的爬滿了斑駁的牆壁,有的甚至直接在屋頂卓然挺立,無論是哪一種姿勢,都讓老宅散發著新的勃勃生機。
海陸相依:人海和諧生生不息
沿著老街向北走不遠,就來到了海邊。蔚藍的天空,有如絲綢飄帶般的流雲,也有如棉花糖般的朵雲。
清風徐來,海水泛起微瀾,那泛起的微瀾之上,又閃爍著陽光灑於水面的點點光斑,這光斑入眼,如夢似幻。
岸上的欄杆邊,有人在垂釣,不知道他們今天收穫如何。但也許他們並不在乎,到底能收穫多少魚兒,而在意的是在藍天白雲下休閒度日的真切感受呢!
走著看著,忽見欄杆邊上的地面有一汪積水,正好倒映出了這片藍天白雲、垂釣者以及海中的建築,我趕緊用鏡頭記錄了這幅美妙的畫面。
近岸有海景酒店和海景食坊,在這裡看看日出或日落,然後品嘗北海當地的海鮮特產,該是一種集"美景與美食"於一體的美好體驗了。
遠觀有漁船、運輸船、郵輪,散落於海面,各不相擾,各行其是。人與海洋該當如此,和諧相依各得其利,方能生生不息。
從海邊返回到老街,可能是因為正值暑期,天氣炎熱,街上遊人並不多。到了太陽下山之後,暑氣褪去不少,老街上的人流明顯多了起來。
此時的老街,臨街商鋪的店招紛紛點亮,似乎是在進行著一場光影的接力與競技,使老街上的色彩頓時豐富起來。
老街上各色的美食,引誘著遊人的胃囊。我和友人也是邊走邊看這撩人的夜色,尋味老道的老北海味道。
我們走到李記阿姨蝦餅總店門口,回想起白天店門口長長的排隊人流的場景,不覺停下了腳步。想趁著人少,嘗嘗這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美食推薦榜的蝦餅。
蝦餅是用麵粉和新鮮的海蝦,和成圓餅狀,然後下鍋油炸。剛出鍋的蝦餅,塗上辣椒醬,乍一入口,麵餅的鬆脆、蝦仁的爽滑以及辣椒醬的提鮮,簡單的搭配催生了說不出的美味。刺激著食客的味蕾,讓人慾罷不能,這是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
就這麼邊走邊吃,老街的美景與美食,該看的看了,該嘗的也嘗了。不知不覺,夜色將闌,返回住處,回想起這浮生半日的偷閒,是一幕幕動人的畫面。
這一千四百米的騎樓老街,在時空的春秋代序中走了兩百年,卷拱之下前店後居的建築格局,拖籠門、中頂鋪、羅馬柱、西式女兒牆,嶺南的風骨與歐美的裝飾中西合璧,臨街牆面的不同紋飾南北呼應,繪就一幅高低錯落的空中雕塑長卷。
商戶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裡,傳達著一家家商鋪琳琅滿目的商品信息,遊人摩肩接踵的舉目四望中,窺探著深藏於老街背後前世今生的秘密,而我自在遊走於街頭和長廊,記錄著一幕幕光影倏忽變換的旖旎。
無論是青磚紅瓦女兒牆,亦或是迴廊飛簷花格窗,這條南中國北部灣,臨海而居的騎樓老街,一旦置身其中仿佛就回到了,那個光影留年的時光。
歷經百年滄桑歲月的老街,在時間的巨輪下,成為北海清末民初以來,各段時期珍貴的立體"年鑑",向過往的人們訴說著,這座城興衰榮辱的歷史變遷。
結語
在這日新月異的社會裡,人們都以快為傲。可很多時候,當身體被時代的洪流綁縛著快速奔跑,漸感疲累時,回頭卻發現靈魂已經被拋在了尋覓不見的地方。
當一個人走得太快、走得太久的時候,也許忽然就會忘了,自己當初是為什麼而出發。
快速是一種行為,慢心是一種智慧。就像走在北海老街上,斑駁的騎樓裡有的是滄桑歲月的印記,有的是歷史沉澱的故事,有的是迎來送往的人情,而你只需要放慢腳步、放慢心思,靜靜地去觸摸、靜靜地感受,無論有沒有深刻的領悟,都不枉來此走上一遭。
因為沒有什麼,比目之所及、身之所處、心之所得,更能打動我們自己,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生命體驗。
這些清靜歡喜的生命體驗,也是專屬於每個人的獨家記憶,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短暫的一生,更加值得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