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哲學意義!

2020-12-15 道學書院

從太陽系的爆炸到下一次的重複,周而復始,永不停歇。從爆炸後的膨脹,到收縮的力逐步增大。有了分開的力,就有了合攏的力。

一切都在相對的存在中。

善與惡,人類談論了一輩子。將永遠存在。因為善不可能單獨的存在,如果沒有惡,就不知道什麼是善,更重要的是"惡"讓人返回善,因為惡的體驗是痛苦的,痛苦本身就是惡。

那麼善惡都是上帝的安排。只是善是上帝的寵兒,而惡是上帝創造的思維的寵兒。

上帝創造了"生命樹",是為人類提供善。也創造了"分別善惡知識樹"。這本身是要人能夠分辨善惡,知道善惡,認識善惡。

但是人類如果不吃"生命樹"的果子,就不知道上帝給予人善的美意。

思維是上帝造的,如果思維不知道,只知道自己是自己造的,那麼就會做出惡來,惡就成了思維的寵兒。

也許這正是宇宙相對論的一部分。思維也是處於相對狀態。思維存在著"包容公正的思維",也存在"非包容公正的思維"。

所以老子說:"大制不割"。大制善,不割惡。如果按照這個思想,這個路邊標語"管住髒亂差,留下真善美",就應該改為"建設真善美,減少髒亂差"。哪個更好呢?

老子進而說:"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有德的人專注於善,無德的人專注於惡。

愛因斯坦相對論也存在於思想領域,人類永遠不可能消滅惡,因為消滅惡,就連善也要被跟著消滅。這是"思維"本身就有的功能,是上帝安排的。有思維就會有善惡,所以人要相互包容,要公正的對待自己和別人,要吃"生命樹"的果子,永遠靠近善或在善裡。

腦中繁星點點,是上帝的指引

王陽明說:"為善去惡是格物",所以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善惡"乃表,在"表"上作為,下苦功夫,是舍本究表。所以《聖經》說我耶穌是生命,是源泉,是動力。

所以相對的東西是永遠存在的,不要在相對的東西上下功夫。而是遵從源頭,活出生命的本來來。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手稿原件
    ,「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將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向公眾正式開放。楊振寧和愛因斯坦本人有過接觸,他說:「愛因斯坦是我非常佩服、仰慕的物理學家。二十世紀開頭三十年有三大觀念革命,分別是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其中有兩個半是愛因斯坦的貢獻。他對於物理學影響深遠,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有極大影響。」
  • 光速與普朗克常數引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其命運的轉機:互為貴人
    鄒曉輝點評:愛因斯坦與勞厄分屬兩類很不同的情形,能走到一起,是因為普朗克的紐帶作用,同時,也有兩人內心思考和探索領域的迭交之處。這才有後來可交流的豐富內容。普朗克曾在報告會上講解愛因斯坦相對論。勞厄聽後非常震驚,因為,他一直信奉康德哲學時空絕對不變理論。「時空居然與物質運動有關?運動還會改變空間?」勞厄既感覺相對論有些道理,又有點難以置信。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一個著名的物理理論,但人們對此知之甚少。相對論包含兩個不同的元素: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首先被介紹,後來被認為狹義相對論是更全面的廣義相對論的特例。廣義相對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07年至1915年間發展起來的一種引力理論,1915年之後,許多人為驗證廣義相對論做出了貢獻。
  • 科技手抄報資料:愛因斯坦相對論
    >科技手抄報資料:愛因斯坦相對論2012-12-29 00:29:02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點擊進入科技手抄報專題  相對論(Relativity)的基本假設是相對性原理,即物理定律與參照系的選擇無關。
  • 傳統意義上的哲學,被量子力學顛覆了嗎?
    談到物理的本體論問題,非常有意思的是,愛因斯坦雖然以一部短短的相對論顛覆了經典的永恆的與空間獨立的時間觀,甚至是間接的顛覆了哲學上的世界觀,但在微觀世界上,既在量子力學上,愛因思坦卻執著地堅持用經典的觀點看問題。所謂經典觀點,其實就是我們可以觀察,包括使用儀器觀察到的現實體驗。
  • 今天不說相對論,咱們聊一聊和愛因斯坦有關的咖啡館
    63年前,1955年4月18日午夜,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逝世於普林斯頓,享年76歲。眾所周知,他創立相對論,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卻很少有人知道愛因斯坦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咖啡擁躉。奧林比亞咖啡館愛因斯坦從青年時代起,就經常同索洛文、哈比希特等人到奧林比亞咖啡館聚會。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討論數學、物理、哲學等問題。
  • 走進愛因斯坦故居,感受「相對論」背後的生活
    伯爾尼老街上不起眼的地方,居然藏著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他的寓所很小,前後分成兩部分,外間20平米左右,是愛因斯坦的起居室;內間非常小,擺著女兒的嬰兒床;其後稍稍一隔,又形成了一個可放一張書桌的小空間,牆面醒目地貼著那個著名的相對論公式:E=MC2,上面又寫了一行字:一九一五年,突破性的一年,可以說「相對論」使人類的智慧,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讓我們一起吐舌,像天才style致敬~!
  • 愛因斯坦相對論怎麼說
    1905年,20世紀著名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發表狹義相對論(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時,曾經假設時間可變。狹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發表的題為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提出的區別於牛頓時空觀的新的平直時空理論。「狹義」表示它只適用於慣性參考系。這個理論的出發點是兩條基本假設: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理論的核心方程式是洛倫茲變換(見慣性系坐標變換)。
  • 只服這篇「神文」:基於老子哲學、相對論的超級人工智慧模型
    仿佛今天在對這篇「神文」做過多的評價已經沒有過多的意義,很多網友的評論與反應想必已經發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在試圖學習這篇論文的「深刻內涵」過程中發現,對想法,對實力都是一種考研。而且還得從哲學、廣義相對論、達爾文主義學起:廣義相對論和達爾文主義分別是宇宙和生命的基石。
  • 在以色列遇見愛因斯坦
    在希伯來大學的校園中,愛因斯坦騎自行車的趣味形象四處可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希伯來大學的建校發起者之一,1923年,愛因斯坦曾在這裡發表過關於相對論的演講,這也是這座學校(嚴格意義上來說那時還沒建校)的第一場科學演講。
  • S2恆星軌道進動完全吻合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再度勝出
    圍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運轉的S2恆星,是天文學家最喜歡拿來驗證愛因斯坦的研究對象;經過近30年監測,現在一篇新研究發現S2恆星軌道發生微小變化,並且該運動與愛因斯坦的理論完全吻合。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關注恆星的運動,這是測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好的場所之一,在這其中,最接近黑洞的S2恆星最特別,其軌道周期約16年。如果根據牛頓對重力場的描述,那麼S2恆星應以橢圓軌道運行,每趟周期都應沿著與上一個軌道完全相同的路徑前進,然而近代數據分析顯示:事實並非如此。相反地,S2恆星如廣義相對論預測那般,軌道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
  • 曹則賢2021跨年科學演講:什麼是相對論
    作為物理學的高峰,其中有兩個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那就是被稱為近代物理兩大支柱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領略相對論的厚重與美。相對論三個字似乎人人知道。提起相對論,人們會想起光速不變,孿生子佯謬,「回到未來」之類的電影,還有「一切都是相對論的」哲學夢囈。1923年, 21歲的英國青年狄拉克就對這種淺薄的哲學夢囈不屑一顧。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前,人們總認為時間與空間是相互獨立的,但現在,人們知道,時間與空間是相互依存的,這在佛教哲學中早就明確。 佛教哲學對物質的起源與結構也有很多的描述。《楞嚴經》卷三,佛說:「汝(指阿難尊者)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牛頓的定律是錯的嗎?
    愛因斯坦的革命引力跨越空間的秘密在200年後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揭開,他的廣義相對論用一種全新的方式描述了引力。牛頓認為引力是一個力,而愛因斯坦把它看做空間本身的彎曲。帕內克說:「牛頓把引力描繪成在空間中發生的一種行為,但愛因斯坦認為這是物質和空間的相互作用。」
  • 愛因斯坦:別跳過布拉格時期
    Press2020)愛因斯坦的許多傳記都認為布拉格時期是值得關注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當時沒有了在瑞士蘇黎世大學擔任副教授時繁重的教學負擔,專注於發展相對論。愛因斯坦是在布拉格提出了引力透鏡的概念,即恆星、行星和其他天文物體的引力會使光線發生彎曲。
  • 怎樣理解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簡析
    後來由一個籍籍無名的博士生、瑞士專利局的小職員愛因斯坦毅然拋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觀,提出相對空間、相對時間和絕對時空的全新時空觀。愛因斯坦並且他獨立重新推導出了涉及時間和空間的洛倫茲變換公式,也就是時間膨脹和空間收縮公式,並且賦予了其物理意義,用一個統一的時空代替了原本各自獨立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指出確實是相對時間膨脹了也確實是相對空間收縮了
  • 三城記:廣義相對論之路的戲劇舞臺|展卷
    為了得到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為之奮鬥了8年,為此他遇到了種種物理與數學的訴求。《相對論之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8月)一書通過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手稿的歷史線索導讀與思想脈絡闡述,引導大家去了解愛因斯坦的想法和態度。
  • 科學網—愛因斯坦:另一隻眼睛看世界
    這些文章碎片構成了愛因斯坦的「馬賽克畫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畫像是完整的。 《我的世界觀》是通過其發表在雜誌、報紙文章及信件、隨感而發的日記匯集而成的雜文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這本書了解愛因斯坦的思想、科學、宗教、社會、法西斯主義、教育、美國、和平、猶太教、文化、哲學、倫理以及他對其他傑出人物,如哲學家羅素、作家蕭伯納及科學家牛頓、克卜勒和普朗克等人的評論。
  • 人們總是質疑相對論,而不是牛頓力學,為什麼?
    於是出現了更前沿,更具有時代意義的新理論取代舊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會發現牛頓的經典力學剛剛提出的時候,我們都欣然接受了,可是為什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後,質疑聲卻很高呢?雖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總是存在著質疑,尤其是在愛因斯坦剛剛提出相對論的理論之後,質疑聲最高,但是相對論上提出也讓人類對於宇宙天體的認識更加深刻,研究得也更加的深入了。然而,相對論還是在長久以來受到了很多人的爭論,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相對論顛覆了以往我們對物理學的傳統認知。
  • 愛因斯坦的「上帝之信」:宗教與科學精神未必就水火不容
    佳士得拍賣行將這封不到兩頁紙的信描述為「愛因斯坦在去世前一年寫下的、關於宗教和哲學觀點的最著名的一封信」。在信中,愛因斯坦表達了他對上帝的看法,因此被後人稱為「上帝之信」。不可知論或是愛因斯坦成功的一大原因愛因斯坦的「上帝之信」,如果僅從經濟價值來看,可以體現在拍賣了289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