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局|「歐洲祖母」默克爾要退休,誰能接她的班?

2021-01-12 齊魯晚報網

「不誇張地說,過去15年來,我們從未遇到過如此艱難的一年……儘管存在憂慮和擔心,我們依舊滿懷希望,期待新一年。」2020年12月30日,默克爾以德國總理身份發表了最後一次新年致辭。對世界而言,2020年足夠艱難,對這位已經執掌德國15年的「鐵娘子」來說也是。2021年9月,德國將舉行聯邦議院選舉,如果選舉後組閣順利,默克爾可能將在年內卸任,德國乃至歐洲此後將走向何方,又多了一些不確定性。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女性

「今年9月德國將舉行大選,我將不再競選,這很可能是我作為聯邦總理最後一次新年致辭。」這是默克爾第16次以德國總理身份發表新年致辭,卻也到了要說再見的一年。從2005年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以來,默克爾始終展現出沉穩幹練的「鐵娘子」形象,但這次她卻直言艱難,人們在她的臉上也看到了一絲疲憊。

2020年12月,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了年度「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排行榜,默克爾第15次登上榜單、第10次蟬聯榜首,地位無人撼動。但這位全球最具權勢的女性,不是生來就是個政客。

默克爾早先是科研人員,擁有物理學博士學位,「柏林圍牆」倒塌後,35歲的她才投身政治活動,那時默克爾給人的印象只是一個不苟言笑、略帶拘謹的普通姑娘。但她很快遇到了自己的「恩師」——德國前總理科爾。在科爾的提攜下,默克爾很快成長起來,成為德國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副主席併入閣。因為這層關係,有人稱她為「科爾的小女孩」。

默克爾與科爾

1998年,德國傳統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在大選中獲勝,執政16年的科爾下臺,隨後基民盟又爆出政治獻金醜聞,時任黨主席也牽涉其中。令人意外的是,擔任基民盟總書記的默克爾主動與恩師「劃清界限」,公開批評科爾,並承諾將帶領基民盟迎來新開端。2000年4月,默克爾成為基民盟這個偏保守政黨的首位女性黨主席。

默克爾務實、堅韌、能成大事的性格逐漸顯現出來。2005年,她帶領基民盟在大選中以微弱優勢擊敗社民黨,兩黨組成「大聯合政府」,她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但她當時並不被看好,甚至有民調顯示,大多數德國人認為默克爾政府不會完成四年任期。然而,默克爾依然雄心勃勃地確定了執政目標:10年內使德國重回歐洲經濟增長率前三的國家之列,大幅降低失業率。

誰都沒想到,她做成了,而且還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凜冬之中。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2009年歐債危機的連番打擊下,歐洲遭遇經濟衰退,多國經濟負增長。默克爾領導的德國政府推出經濟刺激計劃,投入資金穩定金融業,尋找高技術、綠色經濟等新增長點。她帶領德國扛住經濟危機的衝擊,將失業率維持在20年來最低水平,讓國內經濟保持增長。

歐債危機中,她帶領德國與法國聯手擔當「歐洲管家」角色,主導紓困計劃,堅持緊縮的財政方針,為歐洲穩定與團結注入活力。到2011年,德國經濟恢復到2008年初經濟危機前的狀態,重新煥發生機。到2020年1月,德國經濟已實現連續第10年增長。

經濟是獲得民意支持的基礎,德國經濟在歐洲一枝獨秀,出色的政績讓默克爾坐穩了總理之位。2009年和2013年,她兩次成功連任,民意支持率一度高達70%。

她成了「最後的捍衛者」

在默克爾低調務實的努力下,德國一舉成為歐洲的「領頭羊」。歐盟雖以法德兩國為核心,但在默克爾之前,無論是地位還是話語權上,法國似乎更勝德國一籌。如今,經濟領跑的德國牽頭成就了歐盟多項內政外交計劃,包括2020年疫情下的歐盟財政紓困計劃。而且,在新冠疫情中,德國也是歐洲國家中的「抗疫典範」。

默克爾執掌德國的15年間,法德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德國在歐盟的地位更穩固、更突出,站到了歐洲權力中心,外界對默克爾的暱稱從「德國媽媽」變成了「歐洲祖母」,美國「政客」網站將她譽為「歐洲的基石」。但是,2015年爆發的難民危機,成為默克爾政治生涯乃至整個歐洲政治生態的轉折點。

2015年,歐洲遭遇二戰後最嚴重的難民危機,數以百萬計的中東、北非難民從地中海和土耳其湧入歐洲,歐盟各國進一步分裂,為難民「攤派」爭得不可開交。在大多數國家加強審查、關閉邊境之際,默克爾力排眾議,開門接納難民,德國成為歐盟接收難民數量最多的國家。僅2015年一年,德國就收容了近110萬難民。

默克爾與難民合影。

然而,難民湧入帶來的財政負擔和社會及安全問題,讓默克爾飽受國內、盟友甚至黨內反對。2016年至2017年期間,歐洲多國恐襲頻發,也被指是過度接收難民的後果。

受此影響,歐洲多國迎來一波極右翼思潮崛起,民粹主義的極右翼政黨借難民危機與恐襲吸引大量選票,英國「脫歐」、民粹主義政黨對傳統政黨形成威脅、川普上臺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都出現在這一時期。

2017年大選後,默克爾遭遇最艱難的一次組閣。雖然基民盟與姊妹黨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社民黨分別保住聯邦議院第一、第二大黨地位,但得票率大幅下跌。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成為第三大黨。為組成執政聯盟,默克爾進行了一系列談判與妥協,歷經5個多月才組閣成功,開啟第四個總理任期。

僅憑默克爾一個人,無法在歐美政治生態演變中挽狂瀾於既倒。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後,換了三任首相;2016年底,川普打著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旗號勝選;2017年,厭倦了傳統政客的法國民眾選擇了年輕人馬克龍……當這些國家的政局風雲變幻之際,在德國耕耘十餘載的默克爾,已被《紐約時報》評價為「歐洲最後一位強大的捍衛者」,她不能退出,也不能倒下,可她也已有些力不從心。

誰能像她一樣引領歐洲

作為挺立15年的政壇「常青樹」,默克爾以理性冷靜的實幹作風,在多次危機中穩住內政,發展外交,將德國帶到歐洲領導者的地位,歐盟與其他大國關係都在她的引領下發生了深刻變化。2020年12月初,默克爾在聯邦議院講臺情緒激動、含淚哽咽地勸說人們遵循防疫規範的視頻,讓人感嘆她還是那個「德國媽媽」。

即使是「鐵娘子」,也不是鐵打的。2018年以來,默克爾已在多個場合表明退隱之心。2018年10月,她表示自己在2021年任期結束後將不再競選總理。2019年夏天,默克爾一個月內三次在公開場合被拍到渾身不受控地發抖,引發外界對她健康狀況的擔憂。無論看個人意願還是客觀條件,默克爾的離開都已註定,誰來接棒成了一個大問號。

2018年12月,有「小默克爾」之稱的卡倫鮑爾被選舉為基民盟黨主席,這位德國現任國防部長被視為默克爾的接班人。但在2020年2月,卡倫鮑爾突然宣布辭去基民盟黨主席職務,並放棄參加2021年大選,德國政壇的不確定性陡增。

卡倫鮑爾與默克爾

今年9月的德國大選,必將引來全球關注。據預測,新總理大概率會是基民盟的新黨主席。1月中旬,基民盟將以線上形式選舉新黨主席。目前,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州長拉舍特、曾出任聯盟黨聯邦議院黨團主席的默茨、聯邦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勒特根都是熱門人選,但目前這三人的選情形勢並不明朗,暫且看不出哪位能夠鶴立雞群。

「默克爾時代」落幕後,德國將走向何方?還會不會有一位像她這樣的領導人,能深刻影響並引領歐盟?歐洲將會團結,還是更加分裂?2021年,或許將告訴我們答案。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相關焦點

  • 默克爾:從「德國媽咪」到「歐洲祖母」
    堅韌、穩健、理性,必要時又不乏柔情的默克爾似乎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家,但時光回到30多年前,彼時的默克爾還只是東德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物理學家,政治履歷一片空白,彼時努力從事科研的她一直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居裡夫人那樣偉大的科學家。但柏林圍牆倒了,這改變了所有德國人的命運,也包括默克爾的。
  • 「歐洲祖母」要退休
    這是默克爾第16次以德國總理身份發表新年致辭,卻也到了要說再見的一年。從2005年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以來,默克爾始終展現出沉穩幹練的「鐵娘子」形象,但這次她卻直言艱難,人們在她的臉上也看到了一絲疲憊。  2020年12月,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了年度「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排行榜,默克爾第15次登上榜單、第10次蟬聯榜首,地位無人撼動。但這位全球最具權勢的女性,不是生來就是個政客。
  • 歐洲抗疫壓力有多大?默克爾哭了,馬克龍病了
    誰來替默克爾「穩」住歐洲幾天前,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一則視頻在社交媒體熱傳。 她在苦口婆心勸說德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人:死亡病例正在激增,聖誕假期內請自覺遵守防疫規範,減少聚集、保持距離,「不要讓它成為和祖父母度過的最後一個聖誕節!」
  • 柯內琉斯:默克爾,默默扛起歐洲的女人
    相反,默克爾被委以重任,要拯救這個瀕臨瓦解的大洲。德國的目標並不是挽救歐洲,卻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贏得了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過去幾十年中,德國一再對這種地位敬謝不敏,所以這種結果對德國人而言既新鮮又陌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歐洲不太能忍受有一位獨行俠位居中心。德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復甦,也喚醒了歐洲人既定的偏見,由此可見,德國在歐洲的特殊處境有多麼微妙而棘手。
  • 希臘危機:「歐洲女王」默克爾的麥城?
    默克爾一向給人以不會輕易受困的印象,她總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她整個周末都沉默寡言,在不久前的「基民盟」領導成員會議上,她表達了對齊普拉斯深深的失望。默克爾說:「齊普拉斯的策略是強硬再強硬,他正領導他的國家成為一堵磚牆。」  默克爾一直把齊普拉斯描述為一個相當開放和具有包容力的男人,她曾希望齊普拉斯將會幫助解決目前的危機。
  • 「歐洲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後代遍布歐洲,原來一戰是她家的內戰
    而我今天要說的「歐洲祖母」維多利亞女王,也是英國歷代王室中的一個傳奇人物。首先她的王位,就來得很傳奇。維多利亞的父親愛德華王子是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第四個兒子,當時的英國王儲是夏洛特公主,不過發生了意外,1817年夏洛特公主去世了。
  • 被要求對華強硬後,默克爾再次拒絕:歐洲必須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
    當然,這也遭到不少人的非議,最近默克爾就又被人要求對華強硬,但她選擇了再次拒絕。據觀察者網11月30日報導,默克爾當日出席一場歐盟國家在線會議時,有幾名議員要求她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默克爾回應稱,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歐洲是該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但鑑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和經濟重要性,歐洲得在價值觀和利益之間權衡。
  • 默克爾:一位物理學女博士的政治人生 | 人物
    從「德國母親」到「歐洲祖母」很難想像,當初如果沒有科爾的賞識和提拔,默克爾的政治之路能如此「一帆風順」。曾有一次,科爾把默克爾稱為「小姑娘」(德語「Das Mädchen」),之後「科爾的小姑娘」便成了默克爾在科爾內閣中擔任部長時期的外號。不過在科爾退出政壇,默克爾上任總理之後, 「小姑娘」這個外號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 歷史將記住默克爾,她毀滅了整個歐洲?可她剛剛又四屆連任了!
    她不僅是德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理,更是四屆連任成功的總理,追平前總理科爾創下的戰後連任紀錄,放眼整個歐洲,只有俄羅斯總統普京可與之相比。默克爾,2015年打開德國邊境的大門,接納中東戰區難民的舉措,激怒了眾多選民,僅僅在2015年5個月時間裡,德國吸收的難民數量超過100多萬,相當於德國總人口的1 6%。
  • 【深度推薦】謎一樣的女人——默克爾
    所以默克爾的父親霍斯特•卡斯納其實4歲前叫作霍斯特•卡茨米爾察克。假如祖父沒有改姓,那麼安格拉•默克爾就會以安格拉•卡茨米爾察克之名誕生於這個世界上。祖父後來在柏林潘科區擔任警察,1959 年過世,彼時5歲的默克爾對他完全沒有印象。至於她經常探望的祖母瑪格麗特, 她倒是記得很清楚,尤其是祖母喚起了小默克爾對音樂與藝術的興趣。
  • 「德國鐵娘子」褒貶不一,不過歐洲未準備好進入「後默克爾」時代
    Politico報導稱,2021年最終是歐洲將不得不在沒有默克爾總理領導下生活的一年。這位德國總理在執政15年多、至少當了10年歐洲無可爭議的領導人後,將在秋季卸任。不過,這並不是一個沒有風險的過渡。這裡的危險與誰來代替她無關,取而代之的是她離開歐洲的真空狀態。
  • 默克爾: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不會重演
    新華社柏林3月10日電(記者任珂 張遠)德國總理默克爾9日表示,當前希臘土耳其邊境出現的難民潮,不會發展成類似2015年的歐洲難民危機。她還指責土耳其希望犧牲難民利益以達到政治目的。默克爾當天在柏林舉行的德國―希臘經濟會議上說,2020年不是2015年,人們能夠期待政治家們管控好難民,解決這一問題。默克爾說,雖然理解土耳其安置超過350萬難民的沉重負擔,但土耳其希望犧牲希土邊境難民利益以達到政治目的,這種做法無法接受。
  • 默克爾:我早退休,去美國旅行了
    綜合外媒11月6日報導,5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接受採訪時,回答了這個假設性問題。她說,如果柏林圍牆沒倒塌,那她現在應該在美國享受公路旅行。 顯然,默克爾似乎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聽到記者提問,她迅速給出了答案說:「在東德,女性會在60歲退休。如果柏林圍牆沒塌,我5年前已經退休,拿到了護照,然後前往美國。」
  • 維多利亞女王是歐洲祖母,他是歐洲嶽父,一大半歐洲王室是他後代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王,她在位期間是英國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時期,所以她在後世的知名度非常高。另外,維多利亞女王的多個子女通婚歐洲王室,歐洲王室成員很多都是她的後代,所以她有「歐洲祖母」的稱號,這也是她在後世知名度高的原因之一。
  • 「歐洲奶媽」臨退休了,終於放下身段開始親華?都是經濟逼的!
    之所以說默克爾這兩次表態是其對華態度的轉變,是因為在這位德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理於2004年上臺後,德國的對華政策就經歷了一次從一般友好到頻繁反華的劇變,從2008年的幹擾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事件再到近兩年來德國各大知名政客、企業和組織接連發表反華言論,德國人頗有要成為歐洲反華急先鋒的架勢。
  • 默克爾拒將德國法定退休年齡提至70歲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朱夢穎】9月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與總理候選人、社民黨(SPD)黨魁舒爾茨參加了大選電視辯論。兩人就德國國內和國際熱點問題展開激烈交鋒,其中涉及難民危機、移民融合、德國與土耳其關係及延遲退休等問題。默克爾在電視辯論中明確表示,拒絕將法定退休年齡提高至70歲。這一表態隨即在德國國內引發爭議。
  • 誰來接班歐洲鐵娘子默克爾?已有三人候選,各自對中美態度如何?
    默克爾所代表的一個時代即將落幕 在兩德合併後,作為歐洲發動機和核心的德國,再度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川普之後是默克爾,如無意外馬克龍也將於2022年下臺 由於2020年的世界太過魔幻,為歐洲局勢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因此此次德國新領導人的抉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視作與兩德合併一樣的關鍵時刻
  • 默克爾放棄連任德國總理,「自願」背後是什麼「陽謀」?
    因為婦女兒童部部長聽起來職位高,但並沒有多少實權,但默克爾是女性,又是東德出身,給她這麼一個位置,能彰顯科爾自己開放、多元和包容的執政形象,何樂不為呢?在這個位子上,默克爾做得很不錯,四年任期過後,科爾又提拔她為環境部部長。1998年,經科爾推舉,她又順利當上了基民盟總書記。
  • 默克爾正式贏得德國大選 與誰組閣成重要懸念
    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在德國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得最多選票,領先其他各黨。已經連任12年的總理默克爾將開啟她的第4個任期,而默克爾所屬的政黨會與哪個黨派聯合執政,將是此次「史上最無聊大選」的重要看點。相比於去年美國大選時兩黨候選人無休止的罵戰,德國大選的「PK臺」上一片和諧——默克爾陳述施政綱領,舒爾茨微笑點頭表示贊同。
  • 戰「疫」中的德國,默克爾收穫政治回潮
    東方網·縱相新聞 周遠德國政治中有一種傳統說法:「災難之際,誰執政誰出彩」。這句話用在當下的德國和默克爾總理身上再次得到了驗證。德國處在歐洲的中心,歐洲肆虐的疫情讓德國無法倖免於難,疫情之下的德國付出了很大代價,但德國在默克爾總理的領導下沉著冷靜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