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所代表的一個時代即將落幕
在兩德合併後,作為歐洲發動機和核心的德國,再度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在2017年,德國總理默克爾宣布不再連任基民盟主席;2018年,默克爾更是宣布不再尋求連任德國總理之職。按照日程,2021年也就是今年,默克爾將卸任,計劃於1月15日至16日進行的基民盟黨代會主席選舉也就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按照以往慣例,基民盟主席過半數都會擔任總理之職。目前的三名候選人分別是:被認為是默克爾的同路人的地方黨主席拉謝特比;性格方面與默克爾相似的外交政策委員會主席呂特根;以及曾與默克爾決裂的前基民盟議會黨團主席默爾茨。
接班人接連出局嚴重影響了默克爾的接班計劃
此前默克爾兩個繼承人:前防長馮德萊恩選擇「高就」歐盟委員會主席,避開德國國內政爭;卡倫鮑爾則是由於2020年圖林根州選舉風波黯然下臺,雙雙退出了接班人選,這才有了時至今日德國未來領導人仍撲朔迷離的情況。
可以說,無論是哪一位當選,德國事實上都將進入一段相對混亂的時期,或者說進入一段痛苦的政策調整時期。上一次出現如是的情況正是文首提過的兩德合併時期,彼時的德國總理科爾做出了錯誤的抉擇遺禍至今,讓整個德國都有苦難言。
川普之後是默克爾,如無意外馬克龍也將於2022年下臺
由於2020年的世界太過魔幻,為歐洲局勢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因此此次德國新領導人的抉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視作與兩德合併一樣的關鍵時刻,需要整個德國去「賭國運」。此次入選的三名候選人是三條道路的代表。
圖為拉謝特比
其中,現北威州州長拉謝特比有著長期的地方治理履歷,並且廣受基民盟內部的認可,但是相對的其競選資本大致也就是「兢兢業業、經驗豐富」八個字。
他對於德國未來的走向的看法,與默克爾大同小異: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在歐盟平臺上發揮影響力、促進歐洲一體化等等。對於美國的觀點,相比也不會有太大的出入:反思美國對德國的裹挾,以德國利益而非所謂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為導線。
總的來說,拉謝特比正如大陸島另一端的日本現首相菅直人一般,和前任在許多路線問題上高度一致。
圖為呂特根
另一位呂特根的部分主張頗有些普世價值的味道,主張德國要跟上現代化的潮流:年輕、女性、數位化等等。
他在對待中美的態度上與拉謝特比和默克爾也頗為相似,曾經表示對華制裁是無效的,以及歐盟需要反制美國的能力。但是呂特根也曾表示:德國需要以合適的方式堅持自己的價值觀。
換句話說,呂特根相較於一個理想主義者來說,更應當被認為是一個偏理想的現實主義者。不過其缺乏根基,在許多政策問題上受媒體影響較大。從這一點來說,他比拉謝特比更像默克爾。
圖為默爾茨
最後也是目前民調支持率最高的默爾茨在對待中美的態度上要比前兩位激進得多。
默爾茨認為需要降低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同時利用美國權力交接的時機制定對華政策,換句話說便是以疏遠中國為籌碼,試圖從美國那裡獲取更多的利益。從這一點來說,他屬於一個更加經典、傳統的德國政客,與執政初期的默克爾類似。
彼時德國前總理施洛德搭建了一個較為良性的中德和美德互動平臺,而默克爾上臺後選擇了大幅倒向美國,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利比亞和敘利亞戰爭以及川普上臺等一系列事件後才逐漸回歸到平衡狀態。
而默爾茨顯然想要將天平上放在東方和發展中國家盤上的砝碼更多地壓到美國人身上。不難看出,三名候選人都是傳統的德國政客,都在德國政壇既定的軌道中航行,沒有效仿大洋彼岸的川普那般以越界的方式來參與選舉。
無論哪一位當選,能否切實改變德國的未來,選擇一條正確,最起碼是大部正確的道路,在2021這個時間點來看都是未知之數。即使是看上去最激進的默爾茨,也很難說其是否會重走默克爾的老路,向現實低頭來換取德國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