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寫真:在臺北城南重憶林海音「城南舊事」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4月28日電 題:在臺北城南重憶林海音「城南舊事」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 董會峰

  從臺南來到臺北城南,「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28日下午在臺北市同安街上的紀州庵新館開幕,重現了臺灣文學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林海音的風範。

  臺北城南,留有林海音寄居於此的身影,寫下了林海音的臺北版「城南舊事」。在這裡,隱身於同安街底老樹群中的紀州庵,原為日本佔據臺灣時期用於招待高級官員和士紳商賈的一個日本料理屋,埋藏了已經逝去的一段歲月風華。

  6年前,紀州庵被確定為臺北市的古蹟。因其修復保護工程遲遲難以推進,一棟仿古斜屋頂三層小樓——紀州庵新館,由此緊鄰紀州庵古蹟拔地而起,開始推動紀州庵附近一帶創建成臺北的「文學森林」。

  於是,作為紀州庵新館的第一個展覽,2009年8月臺灣文學館推出的「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從臺南移到了紀州庵新館展出,讓更多的人有幸走進林海音的臺北版「城南舊事」,領略一代文學人物的風採與成就。

  林海音,本名林含英,籍貫臺灣苗慄,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2001年12月辭世。3歲時隨家人遷居北京,在北京度過了她的成長時光,因此所著半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描寫了她童年落腳北京城南的生活回憶。1948年11月,她帶著家人回到臺灣,寓居臺北的城南,又有了另一段「城南舊事」。

  她身兼作家、編輯、出版人多重身份,自1950年始活躍臺灣文壇。上世紀50年代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之後創辦《純文學》月刊、純文學出版社;長期深耕臺灣文學,創作有散文、小說、兒童文學等,文風清致爽朗,以《城南舊事》聞名華文世界。

  走進紀州庵新館,如同走進了林海音的時光客廳,重拾文學的動人片段。從一樓到二樓,「文壇的冬青樹」、「聯副十年」、「實踐『純文學』」、「文學創作」等一個個部分,通過照片、親筆手稿、往來信札、出版著作等物件並配以多媒體展示,鋪陳了林海音的文學生命軌跡,喚回參觀者對臺灣文學的共同回憶。

  站在北京城南胡同模型前,拿起掛在邊上的耳機戴在頭上,聽著《城南舊事》廣播劇在耳邊的輕聲講述,仿佛化身為了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一起回味林海音的成長曆程。

  放慢腳步,輕輕走進林海音的「住家客廳」、書屋,模擬的場景一樣讓人備感親切、肅然起敬。她的客廳,因文人往來頻繁,有「臺灣半個文壇」之譽;她擔任副刊主編期間,長期提攜文學創作者,所展現的胸襟迄今仍為人稱道;她爽朗大度,迄今仍為人尊稱為「林先生」。

  拾級走上三樓,「半個文壇,一代風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座談會,有林海音的親人和生前好友與談,往昔的追憶溫情動人。他們唯有一個共同的希望,就是讓林海音的文學、故事繼續流傳下去,讓更多的人來讀海音、聽海音。(完)

相關焦點

  • 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
    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百年誕辰追思記新華社臺北4月28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一部《城南舊事》讓她成為兩岸讀者心目中「永遠的英子」;她返回寶島故鄉,在臺北恰巧也住城南,那不大的客廳曾聚起「臺灣半個文壇」。
  • 《城南舊事》:兒童眼中的北京地圖
    因此她將北京看作是「第二故鄉」,在很多作品中回顧了北京的童年生活——《城南舊事》就是其中之一。林海音在90年代曾重返北京,最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對景山前街、西單牌樓、十七孔橋、北京城牆和四合院等童年回憶中的北京地標。對林海音來說,《城南舊事》中記敘的故事,是連接她的童年與北京這座城市的紐帶,展現出極其深刻的文化鄉愁。
  • 作家林海音將安葬在臺北金寶山墓園
    人民網臺北12月2日電 記者鄭固固、吳亞明報導:作家林海音昨晚病逝,她的長子夏祖焯今天表示,林海音遺體火葬後骨灰將安葬於臺北金寶山墓園。他說,尊重林海音的願望,後事將一切從簡,葬禮只有家屬參與,不過三星期後會安排追悼會,屆時會通知林海音生前好友故舊一起懷念母親。
  • 林海音
    1921年隨著父母遷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歡樂時光皆在古城北京度過,這裡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絡印在她的心上,成為她臺灣之外的另一個精神上的故鄉。著名代表作《城南舊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溫婉的文筆所書寫出屬於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華。  林海音的成長歲月與大半五○年代作家相同,都經過舊時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薰陶。
  • 《城南舊事》:「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小說以細膩、率真的文筆,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這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寫照,又是當時北京平民生活與民俗舊貌的寫真。
  • 《城南舊事》——北京城南胡同兒裡的故事
    我在讀小學時就曾讀過小說《城南舊事》,昨晚無意中聽到樸樹演唱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那些發生在北京城南胡同兒裡的故事,一時間竟全都湧上心頭。在動筆前,我又一次回看了電影《城南舊事》,是一部偏向暗色調的黑白影片,製作於1982年。
  • 看臺北城南舊事風華最濃 中正區古蹟歷史復活
    臺北火車站推出「大城中人文歷史街區」,現場展示縮小版的景福門模型,重現臺北城風華。13日起到6月間的周末假日,有知名導覽老師王長利帶領的「臺北城故事團」、鄭勝吉的「城南舊事」、葉倫會的「臺北城開心攝影巡禮」,以及葉森林的「東門城外名人舊居踏查」等,帶民眾深度走訪李國鼎、黎玉璽等故居。   4場次的歷史與人文講座,包括老師蔡蕙頻主講的「捲動世紀?
  •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城南舊事》:讓心靈的童年永存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林海音小名英子,1918年生於日本大阪,1921年隨父母返回臺灣,當時正值臺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隨後,林海音一家在1923年遷至北京。她筆下的《城南舊事》,寫的就是孩童時期在北京胡同生活的故事。人們常說,一個時代的作家寫出一個時代的作品,由此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生活。
  • 致敬剛剛去世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他讓《送別》流傳成經典
    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吳貽弓先生,於2019年9月14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0歲風叔在得到消息半小時後就決定寫一篇紀念文字但,吳貽弓和臺灣以及臺灣電影沒關係呀,你會說怎麼沒有呢——吳貽弓導演的經典名作《城南舊事
  • 臺北城南變身「都市樂園」
    4月1日至8日,「城南有意思」系列活動在臺北城南舉辦。臺北重慶南路、海南路、泉州街、寧波西街一帶,14個場館與70多個店家展開了以親子為主軸的音樂、戲劇、電影、市集等系列活動,在清明假期獻上了一場春日「文化嘉年華」。
  • 臺北城南變身「都市遊樂園」 聚焦文化記憶
    「2018城南有意思」活動1日正式在臺北開幕,將城南具有人文氣息的景點加以整合,變身「都市遊樂園」,吸引民眾和遊客參與。臺北城南,泛指臺北市中正區和大安區南部一帶,從清朝時期已開始發展,文化氣息濃厚。城南聚集著臺北南門、欽差行臺等歷史古蹟,還有松林書局、牯嶺街小劇場等多處知名景點。「2018城南有意思」活動範圍以臺北市重慶南路與南海路為核心,串聯周邊14個場館與70多間店家,打造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的「城南五感新體驗」。散步在城南的街道,人們可以聽歌、讀書、看劇,還可品嘗小吃。
  • 《城南舊事》:100年前的老北京城什麼樣兒?看這部電影就夠了
    同時這段視頻也讓很多人不約而同想到了這部老電影——[城南舊事]。沒錯,如果你也好奇100年前的北京到底什麼樣兒?這段10分鐘的視頻顯然不解渴,在電影[城南舊事]中,或許會滿足你的另一種想像。[城南舊事]01:在上海建一座北京城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 匠心|《在胡同裡長大》:林海音的北平回憶
    本次推薦的圖書是林海音的《在胡同裡長大》,2011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林海音的散文集,也是一本她的回憶錄,其中前半部分主要收錄了她的一些關於北平的散文,用林海音自己的話說,這些文章是非常有「京」味兒的,讀起來生動有趣。
  • 文化歷史寓教於樂——臺北城南變身「都市樂園」
    新華社臺北4月7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看看書、散散步、聽聽歌、玩玩劇……人文氣息濃鬱的臺北城南近日重現歷史記憶,變身「都市樂園」,民眾漫步其中,愜意享受文化體驗。臺北城南,有著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自清代起就是人文薈萃的文教區域。
  • 《城南舊事》:爸爸花兒落了,13歲英子是父親是丈夫,經歷什麼
    這段文字,出自臺灣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林海音,小名英子,13歲那年,英子小學畢業,父親連她的畢業典禮都來不及參加,就被肺病奪走了生命,英子的快樂童年戛然而止,成為她人生中不可忽視的轉折。這個轉折前後,英子都經歷了什麼?
  • 林海音和三個城市的「城南故事」
    南京:不能割捨的「顏料坊」林海音在《重讀<舊京瑣記>》裡回憶道:「公公雖然居住北平數十年,但他說話仍帶南京口音,全家老小的飲食習慣,也還保持江南口味」。於是,每到過年,北京夏家的飯桌上總有那五顏六色清香四溢的什錦菜。這可是南京過年的特色菜,過年的家鄉菜。
  • 9部中國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 《城南舊事》《雷雨》《茶館》
    中國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城南舊事》  導演: 吳貽弓  編劇: 伊明  主演: 沉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 嚴翔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2018城南有意思」活動1日在臺北開幕 將持續至8日
    ­  「2018城南有意思」活動1日正式在臺北開幕,將城南具有人文氣息的景點加以整合,變身「都市遊樂園」,吸引民眾和遊客參與。­  臺北城南,泛指臺北市中正區和大安區南部一帶,從清代已開始發展,文化氣息濃厚。城南聚集著臺北南門、欽差行臺等歷史古蹟,還有松林書局、牯嶺街小劇場等多處知名景點。
  • 《上海的城南舊事》:圖說城南
    書名:《上海的城南舊事》  作者:馬學強 龔崢◎主編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2月出版  定價:65.00全書展出近百幅城南地區的圖片,從城區發展和百姓生活的角度切入,讓讀者既生動又準確地了解了上海城南的發展歷程。  【作者簡介】  馬學強,歷史學博士。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人文遺產研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上海史志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江南區域史、中國城市史、都市人文遺產研究。
  • 《城南舊事》裡那個小戲精林英子 現在怎麼樣了
    《城南舊事》是一部非常久遠的電影,雖然這部影片已經過去很多年,但一直都是人們心目中的經典。1983年,《城南舊事》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沈潔在這部影片中飾演一位非常可愛的女孩,正是因為這個角色,沈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影響,成為了非常有名氣的童星。沈潔1972年出生於上海,當年,沈潔拍攝《城南舊事》的時候,只有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