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臺北城南舊事風華最濃 中正區古蹟歷史復活

2020-12-11 中國臺灣網

  臺北火車站推出「大城中人文歷史街區」,現場展示縮小版的景福門模型,重現臺北城風華。(圖片來源:臺《聯合報》) 

  中正區內古蹟、博物館與美術館遍布,堪稱是文藝氣息最濃厚的行政區。即日起到6月29日登場的「2013歷史復活節」系列活動,透過9條路線古蹟巡遊,還有4場歷史與人文講座。 

  中正區公所表示,活動規劃9條路線、共11場次。13日起到6月間的周末假日,有知名導覽老師王長利帶領的「臺北城故事團」、鄭勝吉的「城南舊事」、葉倫會的「臺北城開心攝影巡禮」,以及葉森林的「東門城外名人舊居踏查」等,帶民眾深度走訪李國鼎、黎玉璽等故居。 

  4場次的歷史與人文講座,包括老師蔡蕙頻主講的「捲動世紀?臺灣女工:臺灣菸酒專賣與菸草女工」、葉益青的「慢步城內,飲食小旅行」、戴寶村的「走尋地名探索臺北」、凌宗魁的「臺北城內的『一丁倫敦』」。 

  來源:聯合報 

相關焦點

  • 臺北寫真:在臺北城南重憶林海音「城南舊事」
    中新社臺北4月28日電 題:在臺北城南重憶林海音「城南舊事」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 董會峰  從臺南來到臺北城南,「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28日下午在臺北市同安街上的紀州庵新館開幕,重現了臺灣文學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林海音的風範。
  • 臺北城南變身「都市遊樂園」 聚焦文化記憶
    「2018城南有意思」活動1日正式在臺北開幕,將城南具有人文氣息的景點加以整合,變身「都市遊樂園」,吸引民眾和遊客參與。臺北城南,泛指臺北市中正區和大安區南部一帶,從清朝時期已開始發展,文化氣息濃厚。城南聚集著臺北南門、欽差行臺等歷史古蹟,還有松林書局、牯嶺街小劇場等多處知名景點。「2018城南有意思」活動範圍以臺北市重慶南路與南海路為核心,串聯周邊14個場館與70多間店家,打造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的「城南五感新體驗」。散步在城南的街道,人們可以聽歌、讀書、看劇,還可品嘗小吃。
  • 「2018城南有意思」活動1日在臺北開幕 將持續至8日
    ­  「2018城南有意思」活動1日正式在臺北開幕,將城南具有人文氣息的景點加以整合,變身「都市遊樂園」,吸引民眾和遊客參與。­  臺北城南,泛指臺北市中正區和大安區南部一帶,從清代已開始發展,文化氣息濃厚。城南聚集著臺北南門、欽差行臺等歷史古蹟,還有松林書局、牯嶺街小劇場等多處知名景點。
  • 《城南舊事》——北京城南胡同兒裡的故事
    我在讀小學時就曾讀過小說《城南舊事》,昨晚無意中聽到樸樹演唱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那些發生在北京城南胡同兒裡的故事,一時間竟全都湧上心頭。在動筆前,我又一次回看了電影《城南舊事》,是一部偏向暗色調的黑白影片,製作於1982年。
  • 《城南舊事》:兒童眼中的北京地圖
    因此她將北京看作是「第二故鄉」,在很多作品中回顧了北京的童年生活——《城南舊事》就是其中之一。林海音在90年代曾重返北京,最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對景山前街、西單牌樓、十七孔橋、北京城牆和四合院等童年回憶中的北京地標。對林海音來說,《城南舊事》中記敘的故事,是連接她的童年與北京這座城市的紐帶,展現出極其深刻的文化鄉愁。
  • 文化歷史寓教於樂——臺北城南變身「都市樂園」
    新華社臺北4月7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看看書、散散步、聽聽歌、玩玩劇……人文氣息濃鬱的臺北城南近日重現歷史記憶,變身「都市樂園」,民眾漫步其中,愜意享受文化體驗。臺北城南,有著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自清代起就是人文薈萃的文教區域。
  • 臺北以「古蹟活化法」保護歷史建築(圖)
    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古蹟指示牌,提醒遊人附近有什麼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隨便走進一處,你也許會和記者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文創活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作家詹宏志在講述自己的文學道路,二樓報告廳和三樓轉播廳都座無虛席。  剝皮寮歷史街區。「獻給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旨在喚起年輕一代不忘歷史、肩負起責任。
  • 臺北城南變身「都市樂園」
    4月1日至8日,「城南有意思」系列活動在臺北城南舉辦。臺北重慶南路、海南路、泉州街、寧波西街一帶,14個場館與70多個店家展開了以親子為主軸的音樂、戲劇、電影、市集等系列活動,在清明假期獻上了一場春日「文化嘉年華」。
  • 臺北中正區景點介紹 臺北中正區旅行攻略
    二二八和平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是車水馬龍、人聲沸騰的臺北市裡一座綠洲式公園,創建於1899年,原名臺北公園。臺北市政府為紀念發生於1947年的「-」,將其更名二二八和平公園。公園佔地7公頃餘,內有綠地、花圃、噴水池、景觀池、音樂臺、藝術雕刻、228紀念碑、兒童遊樂園、臺北228紀念館,以及一些歷史古物和臺灣省立博物館。
  • 《城南舊事》:「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最具影響力的成名作。本書是其以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於1960年出版。全書通過作者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故鄉的思念。
  • 《城南舊事》:100年前的老北京城什麼樣兒?看這部電影就夠了
    同時這段視頻也讓很多人不約而同想到了這部老電影——[城南舊事]。沒錯,如果你也好奇100年前的北京到底什麼樣兒?這段10分鐘的視頻顯然不解渴,在電影[城南舊事]中,或許會滿足你的另一種想像。[城南舊事]01:在上海建一座北京城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 致敬剛剛去世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他讓《送別》流傳成經典
    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吳貽弓先生,於2019年9月14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0歲風叔在得到消息半小時後就決定寫一篇紀念文字但,吳貽弓和臺灣以及臺灣電影沒關係呀,你會說怎麼沒有呢——吳貽弓導演的經典名作《城南舊事
  • 冷門街巷尋覓臺北慢生活
    可主流的旅遊潮把大部分的人都帶去的環島和西門町,而忽略了其他值得閒庭信步的地方……—— 臺北文學城南舊事 ——電影中的街道書香城臺北市中正區牯嶺街64號(02)2392-8850Mon-Sun 10:00-20:00
  • 臺北老城北門風華重現
    新華社臺北8月3日電(記者何自力 潘麗君)見證逾百年臺北歷史的北門隨著3日北門廣場的啟用典禮,重現風華。  北門是臺鐵、臺灣高鐵、機場捷運與臺北捷運等交會之處,也是臺北各線公交車轉運站。  清光緒10年(1884年)完工的臺北府城北門,又稱「承恩門」,它不僅是臺北市少數的清代建築之一,閩南式碉堡城門目前也是世界罕見。  清末,隨著北臺灣茶葉生產和貿易興起,清政府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興建臺北城,1884年建成正門承恩門,即北門。一般商旅在大稻埕上岸,由北門入城。由石板路引導入城後即為撫臺街,城隍廟,布政使司衙門……一座典型的近代中國南方城市映入眼帘。
  • 《城南舊事》裡那個小戲精林英子 現在怎麼樣了
    《城南舊事》是一部非常久遠的電影,雖然這部影片已經過去很多年,但一直都是人們心目中的經典。1983年,《城南舊事》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沈潔在這部影片中飾演一位非常可愛的女孩,正是因為這個角色,沈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影響,成為了非常有名氣的童星。沈潔1972年出生於上海,當年,沈潔拍攝《城南舊事》的時候,只有十歲。
  • 《上海的城南舊事》:圖說城南
    書名:《上海的城南舊事》  作者:馬學強 龔崢◎主編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2月出版  定價:65.00元  【內容簡介】  全書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依據大量原始資料,用嚴謹的歷史研究方法,對上海城南地區(黃浦區半淞園街區與原盧灣區一部分地區,現今該地區為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歷史文脈進行了梳理,對未來前景進行了展望。
  • 上海市靜安區與臺北市中正區「雲」上相聚共話社區養老
    上海市靜安區與臺北市中正區「雲」上相聚共話社區養老 2020-11-13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北府城北門重現風華 建成於1884年
    華夏經緯網3月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政府完成拆除忠孝橋引道工程,法定古蹟北門得以風華重現,這座建於1882年的門戶當時可以連通商業重鎮大稻埕,同時也是清廷官吏進出臺北城的必經門戶據報導,臺北府城北門又稱為「承恩門」,由於面向北方,取意「承接天恩」之意而得名。承恩門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現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古蹟。
  •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城南舊事》:讓心靈的童年永存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林海音小名英子,1918年生於日本大阪,1921年隨父母返回臺灣,當時正值臺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隨後,林海音一家在1923年遷至北京。她筆下的《城南舊事》,寫的就是孩童時期在北京胡同生活的故事。人們常說,一個時代的作家寫出一個時代的作品,由此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生活。
  • 臺北不為人知的一面,或許這才是它真正的模樣……
    地址:臺北大同區大稻埕Tips:邊上就是迪化街,不到1千米長,卻是臺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有空也可以一起逛逛地址:臺北中正區廈門街牯嶺街60巷81巷|| 民生社區by@jingjing地址: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52巷16弄13號|| delicate古董道具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