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甘肅白銀市景泰縣黃河石林景區的時候,腦海裡頓時是想起去年八月在約旦遇見的佩特拉古城,佩特拉古城是約旦南部的一處古蹟,被譽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所以能想起它,是因為黃河石林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黃河石林景區是由古老的石林群組成,與黃河曲流山水相依,是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黃河50景」。黃河石林生成於距今四百萬年前的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的地質時代,那時候,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燕山運動、地殼上升、河床下切、加之風化、雨蝕、重力坍塌使黃河河谷形成深切峽谷。
溝谷不斷變寬,局部輕弱層在水及重力作用下迅速下切,沿溝谷兩側形成大量的石峰、石柱,同時又受到風蝕作用的改造,在崖壁上形成了許多如窗欞的構造,在水蝕、風蝕的強烈作用下形成了現在獨特的景觀。
進入景區,可以坐30分鐘的羊皮筏子到石林景區門口,這是當地的一大特色之一,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給這神奇的古石林群增添了無限樂趣,也令遊客產生了更深的探知欲,甚至讓我懷疑在四百萬年時光所形成的大峽谷內,是否也存在著黃河其他文明。因此,當我一進去景區內,佩特拉古城的即視感頓時撲面而來。
乘坐驢車、徒步或是騎馬,如果再有駱駝和神廟的話,我可能以為在中國的黃河兩岸也曾有這麼一座古老的城池。在觀看過隱藏山林的麥積山石窟和山溝峭壁上的炳靈寺石窟後,我一度認為在甘肅這塊地方關於大大小小的石窟應該無數。
為此,我和友人說,如果黃河石林的峽谷裡也出現類似石窟等其他建築的話,那麼這裡一定比佩特拉古城更令人感到震驚。
由於巖石帶有珊瑚寶石般的微紅色調,每當陽光照射,佩特拉古城就變成了一座粉紅色的城池,因此它又有另有一個別稱,叫做「玫瑰古城」。而黃河石林的山體巖石完全是屬於黃褐色,但在陽光閃耀下,峽谷仿佛變成一個金黃色世界,遊人和驢車或馬,在這空蕩寂靜的峽谷裡展開了一場探險獵奇的旅程。
令人感到驚喜的是在這深遠的峽谷裡,有時候會突然聽到一嗓子西北那獨有韻味的秦腔調子,當峽谷的風和陽光給未知的前路捎來冒險的氣息時,這秦腔如一股清泉湧入了這草木不生的大地上,令人感到無限痛快。
雖然古石林群內並未發現有石窟類的古蹟,但黃河文明的蹤跡卻十分明顯,這些文明夾帶著最傳統的人文生活,也這場探險獵奇的旅程中另一種古老文化。
比如進入峽谷前要乘坐的羊皮筏子,這是黃河兩岸年代最久遠的古文明之一,它近有兩千年的歷史,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十分成熟,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時候,這皮筏子給黃河兩岸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空前的便利。
它是古老文明的象徵,也是過去勞動人民的的智慧結晶,是在黃河石林景區內不可錯過的探險之一。再是坐驢車、聽秦腔,感受最傳統的西北文化。
當現代文明越來越充滿科技的時候,古老和傳統的記憶就越來越被消亡中,那麼距離我們遙遠的文明產物就顯得越來越遙遠。
驢車是西北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運輸工具之一,在過去驢車的存在就跟羊皮筏子一般。如今,它被稱為」驢的「,更多是成為遊客的體驗項目,感受過去西北老百姓的生活常態。當驢子搖晃著」性感「的屁股載著遊客遊覽峽谷風光的時候,其主人的一口秦腔是為驚喜。
秦腔又稱梆子腔,是西北地區傳統戲劇,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但在景區內,當地老百姓不需要任何伴奏,就能以秦腔的調子給遊客來一段兒傳統歌謠或戲劇。它充滿樸實、粗獷和豪放,這種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腔調大概是古石林群內最為精彩的組成之一。
當然,除了這些古老人文,黃河石林也伴有現代娛樂氣息,如漂流、攀巖、休閒度假以及這裡還成為西部影視片、科幻片的外景拍攝基地,如《天下糧倉》、《西部熱土》、《汗血寶馬》、《驚天傳奇》、《大敦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