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7號主席令)

2020-12-21 中國蚌埠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號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修訂)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防震減災規劃

  第三章 地震監測預報

  第四章 地震災害預防

  第五章 地震應急救援

  第六章 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

  第七章 監督管理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九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等防震減災活動,適用本法。

  第三條 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第五條 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國務院經濟綜合宏觀調控、建設、民政、衛生、公安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領導下,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區域的防震減災工作。

  第六條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國抗震救災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本行政區域的抗震救災工作。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承擔本級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日常工作。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參加防震減災活動的義務。

  國家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地震群測群防活動,對地震進行監測和預防。

  國家鼓勵、引導志願者參加防震減災活動。

  第九條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組織,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軍事法規的規定和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執行抗震救災任務,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第十條 從事防震減災活動,應當遵守國家有關防震減災標準。

  第十一條 國家鼓勵、支持防震減災的科學技術研究,逐步提高防震減災科學技術研究經費投入,推廣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防震減災工作水平。

  對在防震減災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防震減災規劃

  第十二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國家防震減災規劃,報國務院批准後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根據上一級防震減災規劃和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防震減災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備案。

  第十三條 編制防震減災規劃,應當遵循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合理布局、全面預防的原則,以震情和震害預測結果為依據,並充分考慮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及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等需要。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編制防震減災規劃的需要,及時提供有關資料。

  第十四條 防震減災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震情形勢和防震減災總體目標,地震監測臺網建設布局,地震災害預防措施,地震應急救援措施,以及防震減災技術、信息、資金、物資等保障措施。

  編制防震減災規劃,應當對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地震監測臺網建設、震情跟蹤、地震災害預防措施、地震應急準備、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等作出具體安排。

  第十五條 防震減災規劃報送審批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徵求有關部門、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

  防震減災規劃報送審批文件中應當附具意見採納情況及理由。

  第十六條 防震減災規劃一經批准公布,應當嚴格執行;因震情形勢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確需修改的,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報送審批。

  第三章 地震監測預報

  第十七條 國家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建立多學科地震監測系統,逐步提高地震監測預報水平。

  第十八條 國家對地震監測臺網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分類管理。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制定地震監測臺網規劃。

  全國地震監測臺網由國家級地震監測臺網、省級地震監測臺網和市、縣級地震監測臺網組成,其建設資金和運行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第十九條 水庫、油田、核電站等重大建設工程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建設專用地震監測臺網或者強震動監測設施,其建設資金和運行經費由建設單位承擔。

  第二十條 地震監測臺網的建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標準,保證建設質量。

  第二十一條 地震監測臺網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終止運行。

  檢測、傳遞、分析、處理、存貯、報送地震監測信息的單位,應當保證地震監測信息的質量和安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相關單位為地震監測臺網的運行提供通信、交通、電力等保障條件。

  第二十二條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加強海域地震活動監測預測工作。海域地震發生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及時向海洋主管部門和當地海事管理機構等通報情況。

  火山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利用地震監測設施和技術手段,加強火山活動監測預測工作。

  第二十三條 國家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毀損、拆除或者擅自移動地震監測設施。地震監測設施遭到破壞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採取緊急措施組織修復,確保地震監測設施正常運行。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危害地震觀測環境。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劃定地震觀測環境保護範圍,並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

  第二十四條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應當避免對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造成危害。建設國家重點工程,確實無法避免對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造成危害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的要求,增建抗幹擾設施;不能增建抗幹擾設施的,應當新建地震監測設施。

  對地震觀測環境保護範圍內的建設工程項目,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依法核發選址意見書時,應當徵求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的意見;不需要核發選址意見書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依法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或者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時,應當徵求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的意見。

  第二十五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建立健全地震監測信息共享平臺,為社會提供服務。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將地震監測信息及時報送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

  專用地震監測臺網和強震動監測設施的管理單位,應當將地震監測信息及時報送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

  第二十六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根據地震監測信息研究結果,對可能發生地震的地點、時間和震級作出預測。

  其他單位和個人通過研究提出的地震預測意見,應當向所在地或者所預測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書面報告,或者直接向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書面報告。收到書面報告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進行登記並出具接收憑證。

第二十七條 觀測到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報告,也可以直接向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接到報告後,應當進行登記並及時組織調查核實。

  第二十八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組織召開震情會商會,必要時邀請有關部門、專家和其他有關人員參加,對地震預測意見和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形成震情會商意見,報本級人民政府;經震情會商形成地震預報意見的,在報本級人民政府前,應當進行評審,作出評審結果,並提出對策建議。

  第二十九條 國家對地震預報意見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全國範圍內的地震長期和中期預報意見,由國務院發布。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預報意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程序發布。

除發表本人或者本單位對長期、中期地震活動趨勢的研究成果及進行相關學術交流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散布地震預測意見。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散布地震預報意見及其評審結果。第三十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根據地震活動趨勢和震害預測結果,提出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意見,報國務院批准。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震情跟蹤,對地震活動趨勢進行分析評估,提出年度防震減災工作意見,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年度防震減災工作意見和當地的地震活動趨勢,組織有關部門加強防震減災工作。

  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增加地震監測臺網密度,組織做好震情跟蹤、流動觀測和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觀測以及群測群防工作,並及時將有關情況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

  第三十一條 國家支持全國地震烈度速報系統的建設。

  地震災害發生後,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通過全國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快速判斷致災程度,為指揮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依據。

  第三十二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對發生地震災害的區域加強地震監測,在地震現場設立流動觀測點,根據震情的發展變化,及時對地震活動趨勢作出分析、判定,為餘震防範工作提供依據。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地震監測臺網的管理單位,應當及時收集、保存有關地震的資料和信息,並建立完整的檔案。

  第三十三條 外國的組織或者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地震監測活動,必須經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批准,並採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合作的形式進行。

第四章 地震災害預防

  第三十四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或者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審定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第三十五條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應當達到抗震設防要求。

  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按照經審定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所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對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質量負責。

  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地震烈度區劃圖或者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所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採取有效措施,增強抗震設防能力。

  第三十六條 有關建設工程的強制性標準,應當與抗震設防要求相銜接。

  第三十七條 國家鼓勵城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地震小區劃圖。地震小區劃圖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審定。

  第三十八條 建設單位對建設工程的抗震設計、施工的全過程負責。

  設計單位應當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抗震設計,並對抗震設計的質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圖設計文件的準確性負責。

  施工單位應當按照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施工,並對施工質量負責。

  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選用符合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國家有關標準規定的材料、構配件和設備。

  工程監理單位應當按照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實施監理,並對施工質量承擔監理責任。

  第三十九條 已經建成的下列建設工程,未採取抗震設防措施或者抗震設防措施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抗震性能鑑定,並採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一)重大建設工程;

  (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

  (三)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或者重要紀念意義的建設工程;

  (四)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

  (五)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內的建設工程。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村村民住宅和鄉村公共設施抗震設防的管理,組織開展農村實用抗震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推廣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經濟適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築設計和施工技術,培訓相關技術人員,建設示範工程,逐步提高農村村民住宅和鄉村公共設施的抗震設防水平。

  國家對需要抗震設防的農村村民住宅和鄉村公共設施給予必要支持。

  第四十一條 城鄉規劃應當根據地震應急避難的需要,合理確定應急疏散通道和應急避難場所,統籌安排地震應急避難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電、排汙等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十二條 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在本級財政預算和物資儲備中安排抗震救災資金、物資。

  第四十三條 國家鼓勵、支持研究開發和推廣使用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經濟實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

  第四十四條 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等基層組織,應當組織開展地震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活動和必要的地震應急救援演練,提高公民在地震災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等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加強對本單位人員的地震應急知識宣傳教育,開展地震應急救援演練。

  學校應當進行地震應急知識教育,組織開展必要的地震應急救援演練,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地震災害預防和應急、自救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指導、協助、督促有關單位做好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地震應急救援演練等工作。

  第四十五條 國家發展有財政支持的地震災害保險事業,鼓勵單位和個人參加地震災害保險。

第五章 地震應急救援

  第四十六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報國務院批准。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制定本部門的地震應急預案,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地震應急預案和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地震應急預案和本部門的地震應急預案。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地震應急預案,應當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交通、鐵路、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以及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的核電、礦山、危險物品等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制定地震應急預案,並報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備案。

  第四十七條 地震應急預案的內容應當包括:組織指揮體系及其職責,預防和預警機制,處置程序,應急響應和應急保障措施等。

  地震應急預案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修訂。

  第四十八條 地震預報意見發布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預報的震情可以宣布有關區域進入臨震應急期;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地震應急預案,組織有關部門做好應急防範和抗震救災準備工作。

  第四十九條 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範圍等因素,地震災害分為一般、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四級。具體分級標準按照國務院規定執行。

  一般或者較大地震災害發生後,地震發生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啟動地震應急預案;重大地震災害發生後,地震發生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啟動地震應急預案;特別重大地震災害發生後,國務院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啟動地震應急預案。

  第五十條 地震災害發生後,抗震救災指揮機構應當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迅速查清受災情況,提出地震應急救援力量的配置方案,並採取以下緊急措施:

  (一)迅速組織搶救被壓埋人員,並組織有關單位和人員開展自救互救;

  (二)迅速組織實施緊急醫療救護,協調傷員轉移和接收與救治;

  (三)迅速組織搶修毀損的交通、鐵路、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

  (四)啟用應急避難場所或者設置臨時避難場所,設置救濟物資供應點,提供救濟物品、簡易住所和臨時住所,及時轉移和安置受災群眾,確保飲用水消毒和水質安全,積極開展衛生防疫,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

  (五)迅速控制危險源,封鎖危險場所,做好次生災害的排查與監測預警工作,防範地震可能引發的火災、水災、爆炸、山體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或者劇毒、強腐蝕性、放射性物質大量洩漏等次生災害以及傳染病疫情的發生;

  (六)依法採取維持社會秩序、維護社會治安的必要措施。

  第五十一條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發生後,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在地震災區成立現場指揮機構,並根據需要設立相應的工作組,統一組織領導、指揮和協調抗震救災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組織,應當按照統一部署,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震應急救援工作。

  第五十二條 地震災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將地震震情和災情等信息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不得遲報、謊報、瞞報。

  地震震情、災情和抗震救災等信息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實行歸口管理,統一、準確、及時發布。

  第五十三條 國家鼓勵、扶持地震應急救援新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調運和儲備必要的應急救援設施、裝備,提高應急救援水平。

  第五十四條 國務院建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充分利用消防等現有隊伍,按照一隊多用、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

  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應當配備相應的裝備、器材,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能力。

  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在實施救援時,應當首先對倒塌建築物、構築物壓埋人員進行緊急救援。

  第五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協調配合,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和醫療救治隊伍快速、高效地開展地震災害緊急救援活動。

  第五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建立地震災害救援志願者隊伍,並組織開展地震應急救援知識培訓和演練,使志願者掌握必要的地震應急救援技能,增強地震災害應急救援能力。

  第五十七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組織協調外國救援隊和醫療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展地震災害緊急救援活動。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負責外國救援隊和醫療隊的統籌調度,並根據其專業特長,科學、合理地安排緊急救援任務。

  地震災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外國救援隊和醫療隊開展緊急救援活動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六章 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

  第五十八條 國務院或者地震災區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對地震災害損失進行調查評估,為地震應急救援、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提供依據。

  地震災害損失調查評估的具體工作,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地震災區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和財政、建設、民政等有關部門按照國務院的規定承擔。

  第五十九條 地震災區受災群眾需要過渡性安置的,應當根據地震災區的實際情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安置。

  第六十條 過渡性安置點應當設置在交通條件便利、方便受災群眾恢復生產和生活的區域,並避開地震活動斷層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區域。

  過渡性安置點的規模應當適度,並採取相應的防災、防疫措施,配套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確保受災群眾的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

  第六十一條 實施過渡性安置應當儘量保護農用地,並避免對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及生態脆弱區域造成破壞。

  過渡性安置用地按照臨時用地安排,可以先行使用,事後依法辦理有關用地手續;到期未轉為永久性用地的,應當復墾後交還原土地使用者。

  第六十二條 過渡性安置點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加強對次生災害、飲用水水質、食品衛生、疫情等的監測,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整治環境衛生,避免對土壤、水環境等造成汙染。

  過渡性安置點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應當加強治安管理,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

  第六十三條 地震災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修復毀損的農業生產設施,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儘快恢復農業生產;優先恢復供電、供水、供氣等企業的生產,並對大型骨幹企業恢復生產提供支持,為全面恢復農業、工業、服務業生產經營提供條件。

  第六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領導、組織和協調。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本級人民政府領導下,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採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專家開展地震活動對相關建設工程破壞機理的調查評估,為修訂完善有關建設工程的強制性標準、採取抗震設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第六十六條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發生後,國務院經濟綜合宏觀調控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與地震災區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共同組織編制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報國務院批准後組織實施;重大、較大、一般地震災害發生後,由地震災區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需要組織編制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

  地震災害損失調查評估獲得的地質、勘察、測繪、土地、氣象、水文、環境等基礎資料和經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覆核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應當作為編制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的依據。

  編制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應當徵求有關部門、單位、專家和公眾特別是地震災區受災群眾的意見;重大事項應當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專題論證。

  第六十七條 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應當根據地質條件和地震活動斷層分布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重點對城鎮和鄉村的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以及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作出安排。

  地震災區內需要異地新建的城鎮和鄉村的選址以及地震災後重建工程的選址,應當符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和抗震設防、防災減災要求,避開地震活動斷層或者生態脆弱和可能發生洪水、山體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的區域以及傳染病自然疫源地。

  第六十八條 地震災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第六十九條 地震災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根據地震災害損失調查評估結果,制定清理保護方案,明確典型地震遺址、遺蹟和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具有歷史價值與民族特色的建築物、構築物的保護範圍和措施。

  對地震災害現場的清理,按照清理保護方案分區、分類進行,並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妥善清理、轉運和處置有關放射性物質、危險廢物和有毒化學品,開展防疫工作,防止傳染病和重大動物疫情的發生。

  第七十條 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應當統籌安排交通、鐵路、水利、電力、通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學校、醫院、文化、商貿服務、防災減災、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住房和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時序。

  鄉村的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應當尊重村民意願,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以群眾自建為主,政府補助、社會幫扶、對口支援,因地制宜,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保護耕地。

  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的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應當尊重當地群眾的意願。

  第七十一條 地震災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搶救、保護與收集整理有關檔案、資料,對因地震災害遺失、毀損的檔案、資料,及時補充和恢復。

  第七十二條 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應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

  地震災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受災群眾和企業開展生產自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儘快恢復生產。

  國家對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給予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和金融扶持,並提供物資、技術和人力等支持。

  第七十三條 地震災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做好救助、救治、康復、補償、撫慰、撫恤、安置、心理援助、法律服務、公共文化服務等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做好受災群眾的就業工作,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優先吸納符合條件的受災群眾就業。

  第七十四條 對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中需要辦理行政審批手續的事項,有審批權的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方便群眾、簡化手續、提高效率的原則,依法及時予以辦理。

第七章 監督管理

  第七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加強對防震減災規劃和地震應急預案的編制與實施、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設置與管理、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的培訓、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和地震應急救援演練等工作的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的物資的質量安全的監督檢查。

  第七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交通、鐵路、水利、電力、地震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抗震設防要求執行情況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監督檢查。

  第七十七條 禁止侵佔、截留、挪用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的資金、物資。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對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的資金、物資以及社會捐贈款物的使用情況,依法加強管理和監督,予以公布,並對資金、物資的籌集、分配、撥付、使用情況登記造冊,建立健全檔案。

  第七十八條 地震災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公布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的資金、物資以及社會捐贈款物的來源、數量、發放和使用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第七十九條 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的資金、物資的籌集、分配、撥付、使用的審計,並及時公布審計結果。

  第八十條 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參與防震減災工作的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監察。

  第八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防震減災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有權進行舉報。

  接到舉報的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應當進行調查,依法處理,並為舉報人保密。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八十二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規定行使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不依法作出行政許可或者辦理批准文件的,發現違法行為或者接到對違法行為的舉報後不予查處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規定履行職責的行為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八十三條 未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標準進行地震監測臺網建設的,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責令改正,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八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侵佔、毀損、拆除或者擅自移動地震監測設施的;

  (二)危害地震觀測環境的;

  (三)破壞典型地震遺址、遺蹟的。

  單位有前款所列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個人有前款所列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

  第八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幹擾設施或者新建地震監測設施的,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八十六條 違反本法規定,外國的組織或者個人未經批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地震監測活動的,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監測成果和監測設施,並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外國人有前款規定行為的,除依照前款規定處罰外,還應當依照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律的規定縮短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停留的期限或者取消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居留的資格;情節嚴重的,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

  第八十七條 未依法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所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的,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八十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向社會散布地震預測意見、地震預報意見及其評審結果,或者在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中擾亂社會秩序,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

  第八十九條 地震災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遲報、謊報、瞞報地震震情、災情等信息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九十條 侵佔、截留、挪用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或者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資金、物資的,由財政部門、審計機關在各自職責範圍內,責令改正,追回被侵佔、截留、挪用的資金、物資;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九十一條 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章 附則

  第九十二條 本法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地震監測設施,是指用於地震信息檢測、傳輸和處理的設備、儀器和裝置以及配套的監測場地。

  (二)地震觀測環境,是指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劃定的保障地震監測設施不受幹擾、能夠正常發揮工作效能的空間範圍。

  (三)重大建設工程,是指對社會有重大價值或者有重大影響的工程。

  (四)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是指受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或者劇毒、強腐蝕性、放射性物質大量洩漏,以及其他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包括水庫大壩和貯油、貯氣設施,貯存易燃易爆或者劇毒、強腐蝕性、放射性物質的設施,以及其他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

  (五)地震烈度區劃圖,是指以地震烈度(以等級表示的地震影響強弱程度)為指標,將全國劃分為不同抗震設防要求區域的圖件。

  (六)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是指以地震動參數(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強弱程度)為指標,將全國劃分為不同抗震設防要求區域的圖件。

  (七)地震小區劃圖,是指根據某一區域的具體場地條件,對該區域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詳細劃分的圖件。

  第九十三條 本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相關焦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等防震減災活動,適用本法。  第三條 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
    影響房屋破壞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7. 什麼樣的場地不適合建房 8. 怎樣建房才有利於抗禦地震 9. 房屋裝修注意事項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與公民的關係 四、地震避險和自救互救常識 1.
  •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主席令第五十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 五十 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於2006年4月29日通過,現予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胡錦濤                               2006年4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 (2006年4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 呈貢區總工會多舉措開展防震減災日宣傳教育活動
    為進一步增強職工群眾防震減災意識,減輕地震災害風險,提升防震減災能力,呈貢區總工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防震減災系列宣傳教育活動。集中宣傳有效力。日前,區總工會以普及防震避震與應急救護知識為主要內容,在洛龍湖公園開展防震減災集中宣傳活動,通過現場講解、發放防震減災宣傳資料等方式,進一步普及防震減災知識。
  • 城市防震減災 保障生命安全
    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8年1月24日至30日,在河北承德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抗震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抗震減災工作的重點是城市,提出了城市抗震防災的3項要求和5項任務,並確定了烏魯木齊等38個城市作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抗震城市並要求開展相關的抗震工作。這標誌著中國城市抗震工作由單體建築抗震發展到考慮整個城市綜合抗震防災的新階段。
  • 防災減災宣傳周丨防震減災小知識,你get到了嗎?
    防災減災宣傳周丨防震減災小知識,你get到了嗎? 文章推薦進賢縣「在彰顯省會擔當中,挑重擔、勇爭先、我們怎麼幹」有獎徵集「金點子」活動截止時間為6月底,歡迎您的踴躍投稿,詳情連結:(點擊查看)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
  •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主席令第47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主席令第47號)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決定 (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2011年4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七號公布 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 三明市地震局積極開展2020年全國科普日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活動現場,三明市地震局工作人員設立諮詢臺,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地震搖搖怎麼辦》《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指南》等宣傳資料和宣傳品500多份,現場接受社會公眾關於地震應急避險技能、法律法規等防震減災知識諮詢50多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
  • 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驗收專家組到我市開展2020年省級防震...
    考評專家組現場實地查看了申報學校的地震應急避險場地、緊急疏散指示標識、科普宣傳欄、地震科普場所等硬體設施,隨後認真聽取了各申報學校創建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情況匯報,並按照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考評評分標準逐條查閱資料考評打分。
  • 南湖生態城防震減災安全有保障
    南湖生態城防震減災安全有保障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開發建設南湖生態城,是唐山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載體,是建設科學發展示範區的重要平臺。  為確保該區域防震減災安全,並為區域內規劃和國土利用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我局在南湖生態城建設啟動之初,於2007年7月至9月特別委託了國家權威技術部門——中國地殼應力研究所,在南湖生態城及周邊地區進行了大量地震地質環境勘測和評價工作。其中在南湖生態城規劃區內開展的地震小區劃,是目前對某一區域內地震地質環境進行分析最先進的工作方法,其成果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強的顯著優點。
  • 經開區學校喜獲「國家防震減災科普示範 學校」榮譽稱號
    6月份,喜訊傳來——西安市文景中學榮膺中國地震局頒發的「國家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榮譽稱號。此次由中國地震局組織開展的2019年度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範學校認定工作,經過初審推薦、專家評審、現場評估、和公示等程序,最終認定北京市第19中學、西安市文景中學等85所學校為2019年度國家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西安市文景中學成為西安市唯一一所獲此殊榮的中學。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文景中學防震減災硬體不斷優化,措施不斷完善,效果持續提升。
  •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大講堂」走進阿拉善盟森林消防大隊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大講堂」走進阿拉善盟森林消防大隊2020年12月9日上午,阿拉善盟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大講堂」走進阿拉善盟森林消防大隊,開展了防震減災知識科普宣傳工作。地震局科普講師從阿拉善塊體地震地質構造及動力成因、阿拉善盟地震活動斷裂分布、阿拉善盟地震活動形勢、防震避險常識四個方面進行了講解,發放《防震救災知識宣傳冊》和《內蒙古自治區地震預警管理辦法》100餘冊。阿拉善盟森林消防大隊50多名幹部參加了此次大講堂。
  • 山西省介休市防震防災服務中心(地震局)來我市參觀考察防震減災...
    近日,山西省介休市防震防災服務中心(地震局)一行5人來我市防震減災科普館參觀考察,市科技局地震辦負責同志陪同。考察組一行參觀了「感受展區」「地震知識展區」「科學防禦展區」和「尾廳」四大展區,並體驗了地震體驗屋、不同場景模擬避震演練等互動展項。
  • 桐城市政協組織開展防震減災外出考察活動
    為促進防震減災工作,進一步加快推進應急避難場所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學習借鑑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和管理的先進經驗,提高包括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在內的防震應急水平,11月12~15日,桐城市政協組織市科協、地震局、自規局等部門負責人為考察組赴安徽省壽縣、五河縣及山東省郯城縣考察防震減災工作。市政協副主席、市科協主席胡豔凌率隊,市政協教科衛體委負責人參加。
  • 滁州市地震局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進軍營」活動
    12月2日,市地震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陳傳慧、調研員周明權帶領局機關有關科室和二級機構負責人,來到三界某訓練基地,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進軍營」活動。本次活動氣氛熱烈,效果良好,達到了增強官兵們防震減災意識和提升地震應急避險和響應能力的目的。 這次「進軍營」活動是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七進」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地震局始終堅持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常態化不鬆懈,持續提高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大力向社會各界普及地震科普知識,不斷推動我市防震減災工作邁上新臺階。
  • 通州:新華街道開展普及防震減災知識講座
    近日,為進一步推動「防震減災 全民參與」理念深入人心,完善災情預報體系,健全防震減災機制由通州區地震局與防災科技學院聯合主辦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講座在新華街道如意社區活動室如期開展。如意社區「防震減災 全民參與」知識講座現場講座由防災科技學院資深老師進行講解,圍繞「認識地震」、「地震災害」、「減輕地震災害」三大板塊進行,分別向居民講解了中國地震的特點、地震災害和特點以及如何減輕地震災害。講座中還介紹了地震監測預報、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建築物抗震設計以及地震應急演練的防震減災3+1工作體系。
  • 杭州市餘杭區四大舉措全力推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
    12月31日,浙江省地震局對2020年度浙江省市縣防震減災工作考核結果進行通報,餘杭區獲本年度浙江省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優秀單位。一年來,餘杭區應急管理局圍繞「突出重點、全面防禦;健全體系、強化管理;社會參與、共同抵禦」防震減災工作要求,全力推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防震減災體系不斷完善。
  • 防震演練 安全「童」行!清平幼兒園開展防震減災應急疏散演練活動
    為切實加強幼兒園防震安全教育,提高全體師幼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12月11日上午,清平幼兒園組織全園教職工和幼兒開展了「防震減災」應急疏散演練活動。二、防震知識共學習各班老師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通過情景演示、動作示範、播放視頻、誦讀兒歌等方式進行防震主題安全教育,讓孩子們了解防震逃生技巧,掌握防震避震安全知識和逃生方法。
  • 肥西縣舉辦2020年首屆防震減災輔導員培訓會
    為進一步做好校園防震減災工作,12月4日,肥西縣應急管理局聯合縣教體局舉辦2020年肥西縣首屆防震減災輔導員培訓會。此次培訓邀請了省地震局科普宣教中心主任汪丹丹授課,全縣各中心學校、中學、縣直校園、九年一貫制學校、民辦學校共計100餘人參加了此次培訓。
  • 習近平籤署第五十五號 五十六號 五十七號 五十八號 五十九號 六十...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7日籤署了第五十五號、五十六號、五十七號、五十八號、五十九號、六十號、六十一號主席令。第五十五號主席令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2020年10月17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