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會員卡,幾乎沒有人會是陌生的,這些年,我們不知辦過多少會員卡。有的會員卡辦了與沒辦差距不大, 所謂積分也幹不了啥;有的會員卡(尤其是健身卡)辦了之後用幾次就不用了,便宜了發卡商戶……
其實比較有意義的,有三種會員卡。一是打折的會員卡,這種會員卡還是有一定凝聚力的。比如你在家門口辦的理髮店會員卡,其結果往往是未來幾年就都這家理髮了,畢竟7-8折,還是挺實惠的。
二是京東與亞馬遜那種基於免快遞費基礎上的prime卡,很多商品都會有會員價,經常還會搞一些基於會員的活動,總之,只要你頻繁交易,卡費是肯定能賺回來的。
第三種,就是最近大熱的Costco(通常譯作好市多,也譯作開市客)會員制。這應該是地麵店中比較獨特,目前也是比較賺錢的一種。
Costco是典型的量販式倉儲會員店,其最大特點,就是會員制。作為一家會員制商店,最近熱得一塌糊塗的Costco上海店是必須憑會員卡進入的。
從商品角度看,Costco上海閔行店大熱的原因有二:一是,它的3400種商品,超過一半的上架商品都來自國外知名品牌。這但對於喜歡進口貨的消費者無疑具有極大吸引力,而且還普遍比其他店便宜。
二是,為吸引眼球,Costco毫不猶豫地推出了限量發售的低價茅臺、五糧液、愛馬仕、Burberry等熱銷產品,從而引發搶購熱潮。而如我們所知,貴州茅臺股價近期更是穩穩地站上了1100元,成為傲視群雄的高價股,其走紅效應對Costco購物熱潮有很大效用。
不得不說,Costco中國區的管理層是懂資本市場的,也是懂得消費心理學的。
Costco最賺錢的還是會員制,這也是帶給廣大地麵店最有意義的啟示。
1,Costco中國會員的會費是299元/年,開業前的促銷價則為199元/年。這意味著,辦卡的消費者必須進行高頻下單才能賺回會員費。而基於普遍的消費者心態,一旦買了會員,絕大多數人都是要花更多的錢把它賺回來的。
這裡面的消費心理是很微妙的。比如一件商品,在其他超市賣100元,這裡賣80元,則消費者眼中冒出的火花,不是要花80元,而是賺了20元(差價)。這種感覺是很爽的,尤其是對大爺大媽們。
跳廣場舞出的是身體的汗,在這裡購物出的是心理的汗,總之,對身心都有好處。
2,Costco亞洲區制定的又一項政策,更是切中了國人的心理。Costco會員附贈一張家庭卡,可同時帶進店裡六位成人,還可另外帶一兩個小朋友。這種設定,既滿足了一家人逛街的需求,同時,也給帶著朋友逛街提供了便利。這裡面隱藏很微妙的購物心理,一方面,有卡的人願意叫上朋友去逛街,沒卡的則順便搭車去逛街,大家都很開心。
設若我在上海的話, 肯定是會辦卡的,然後周末叫上幾個朋友去轉轉,然後中午一起吃飯(或者先吃飯再逛街),也是很開心的事情。當然了,不會在這幾天去,太嚇人了。
3,商品的選擇也有助於提供會員忠誠度。基本上,是以熱銷、吸睛產品為主,目標人群是中產階級。為了讓大家感受到切實的實惠,Costco對外部供應商有一個要求,也即,一旦其提供的商品在別的地方比Costco的價格還低,則它的商品將永遠不會再出現在Costco的貨架上。這就保證了Costco的絕對低價,也對衝了來自電商的挑戰。以上海的Costco新店為例,其百貨商品價格低於市場價的30%到60%,食品類則能低10%到20%。這無疑是非常有誘惑力的。於是乎,我們也能理解了消費者為啥瘋狂搶購了。
為了提供更物美價廉的商品,Costco深耕自有品牌,儘可能減少中間環節,賺錢的同時也讓消費者感到超級實惠(外面200元的紅酒,它可以80元搞定,賣給你100元,你買不買?),這也為其贏得了核心競爭力。
很有意思的一個細節是,在全球多數Costco店,商品是無序擺放的,換言之,每件商品每個月的位置都不一樣。然後呢,就會出現一個比較令店家開心的場景——幾乎每個會員(但凡時間充裕)每次購物都要逛一圈,從而買下比預想要多得多的商品。
4,與多數地麵店不同,Costco非自有品牌商品基本不賺差價,其盈利核心在會員費。它每年的盈利,其實基本吻合會員費。
可別小瞧這會員費。正是靠著付費會員的高忠誠度、低流失率,截止2018財年,Costco在全球設有762家分店,會員超過9600萬人,收入規模1416億美元,淨利潤31.34億美元——最新市值漲到了1295億美元(股價高達294.49美元)。
如今,這種創新的模式給中國零售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思考,運用得當的話,也將成為對抗電商的利器。不僅如此,這其中的消費者心理學,更值得各行業借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