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上海黃酒與話梅風味的牛奶融合,再注入意式濃縮咖啡,層層遞進的味道在口腔中如華爾茲般旋轉開來,星巴克的上海黃酒瑪奇朵讓弄堂風情與咖啡奇妙碰撞,層次豐富,回味悠揚;董其昌畫風拉花的「山水」咖啡,配上一碟「玄賞」米糕,這個奇妙的組合雖然只是在前兩年特展時提供,但讓上海博物館成為了「網紅」,今天來到上海博物館,依然可以喝到帶有大克鼎等文物圖案的咖啡……小小的一杯咖啡,在上海品出了豐富的滋味,也成為了世界了解上海的一個窗口。
不久前剛開了自己第二家咖啡店的百啡待興創始人凌艾紋,對於眾多咖啡館匯聚申城有著自己的見解。她認為,上海是一座開放的城市,隨著進博會的舉辦,越老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匯聚在上海,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上海是一座讓咖啡看到未來的城市,各種商業創新模式以及社交媒體傳播,讓咖啡的「味道」越來越豐富。上海也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凌艾紋特別提起了因為從事咖啡這個行業,讓她喜歡喝茶的父親愛上了咖啡,而她也通過父親愛上了喝茶。
在今年初發布的《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顯示,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擁的茶館、咖啡館總數排名第一。在許多國際化大都市中,咖啡與茶之間很難包容,但是在上海的情況卻截然相反。在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中,茶瓦納吧檯上總是吸引著不少年輕人來品嘗各式茶飲。許多年輕人也因為在咖啡館中愛上喝茶。在上海茶業行業協會副會長、上海茶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劉秋萍看來,現在上海的年輕人從咖啡館中愛上了喝茶,也進一步促進了上海茶館業的發展。
上海的咖啡館早已不是單純喝咖啡的地方,1928年的《申報》曾經刊登過一篇名為《上海咖啡》的文章,其中寫道,「…我在那裡遇見了今日文藝界上的名人,冰廬,魯迅,鬱達夫等。並且認識了孟超,潘漢年,葉靈鳳等,他們有的在那裡高談著他們的主張,有的在那裡默默沉思,我在那裡領會到不少教益呢...」
今天上海的咖啡館已經成為了活力都市的必需品、創新都市的代名詞。當上海城市的空氣中總是瀰漫著誘人的咖啡味,而且,咖啡館的數量和密度處於世界領先的時候,淡淡的香氣中不僅是咖啡的「慢」,更有城市的「快」。
「BE STRONG LIKE COFFEE(像咖啡一樣堅強)!」去年3月初,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恢復營業時打出了的這句標語,曾經讓許多人感動。就像一位媒體人所說:當咖啡店受到疫情而紛紛關門時,我們內心的失落,不僅在於喝不到咖啡,更在於它映照出那一刻我們內心的不安。
今天,絕大多數的咖啡館都已經回歸。在街頭上,人們拿著大小、形狀、顏色、材質各異的咖啡杯來品位咖啡的時候,咖啡也在見證著在上海疫情防控的新常態下,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在不懈奮鬥中努力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
新民眼工作室方翔
編輯 | 顧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