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今天來給大家講講安慶哦
首先還是遊玩線路和景點介紹哦
Day 1 安慶古城牆遺址——巨石山
1. 安慶古城牆遺址
安慶古城牆始建於800多年前。1862年,曾國藩主政安慶時,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今天的四方城古城牆約203米,即是其中的一段,城牆呈南北走向,青磚疊砌,錯落有致,顯示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古城牆現位於安慶城市西南部,150米長的古城牆,約6米高,為市級保護文物。
2. 巨石山
巨石山,又名小龍山,位於安慶市區以北20多公裡處,最高峰龍頭峰海拔515米。山上到處都是奇形怪狀的巨石;山中陡峭上立有高空玻璃觀景臺--520玻璃觀景臺;山腳有休閒拓展基地,來此既可以爬山看奇石,也可以參與各項戶外娛樂活動。
景區的路線呈三個環線,山腰以下有一個環線,山腰到最高峰有兩個環線,龍窩服務中心(迎客松附近)是山下的環線和山上的環線的交匯處。景區內各處均有明確的指示牌標明方向,按指示牌走即可。
進入景區大門後,右手邊是休閒拓展基地,有真人CS、滑雪場、攀巖、燒烤等,都要另外付費。可以走左手邊的山道到達龍窩,左手邊也有索道到龍窩,上山50元,下山40元,往返80元。
到了龍窩後,主景區的遊覽才開始,順彩色步道沿階而上,直接通到520玻璃觀景臺,迎面位立體型的「love」雕塑,右手邊為玻璃觀景臺入口,520米長,520平方.520度高空平臺,集合玻璃長廊,玻璃棧道和玻璃觀景臺為一體得心形平臺。如果你不去最高峰,就走小環線,約1小時;去最高峰,就走大環線,約3小時。建議走大環線,因為最好玩的、最好看的,都在山頂和去山頂的路上。
還是走左邊的路登頂,過碧蓮池後,就到達了最好玩的地方——長1公裡多的龍宮(千曲洞),天然巨石崩塌形成了長長的洞穴,可以鑽洞玩。出洞後登頂龍頭峰,在山路上看到的巨大石頭此時都在自己的腳下,遠處是遼闊的湖泊,風光無限。接著選擇環線另一邊的路下到龍窩,不走回頭路。到達龍窩後,也是選先前沒走過的路,即宜秀谷方向下山;當然,也可以坐索道下山。
索道上站附近的嚴鳳英舞臺有表演看,具體表演時間可電話諮詢景區。
Day 2 妙道山——天峽——明堂山
1. 妙道山
妙道山位於安慶市嶽西縣城西南50公裡處,主峰聚雲峰,海拔1465米,以欣賞自然風光為主。山下小溪流淌,能見到一掛掛瀑布。山坡上植被豐茂,紫柳園中的眾多千年紫柳更有「活化石」之稱。山頂奇石匯聚,有些看上去搖搖欲墜,松樹頑強地生長在奇石上,別有一番險峻的風光。妙道山遊客很少,適合喜歡清靜、另闢旅遊蹊徑的遊客。
妙道山主要有三個大門,西門和東門都在山的北麓,西門是正門,遊客中心所在,從西門進是主峰所在的聚雲峰景區和第二高峰所在的祖師峰景區,從東門進是紫柳園景區。南門在山的南麓,入口處是小河南景區,進去後是南溪源景區(大峽谷)。自駕車可以開進山,除了主峰需要徒步攀登,其他幾個景區都可以開車去。由於妙道山比較大,想要玩遍各個景點,最好自駕。
一般遊客從西門進入後先直奔主峰,一路經過鶴翔松、妙筆生花(松樹長在石峰頂上)、石獅哮月、紗帽石、天門臺等景點,其中石獅哮月是妙道山的地標,標準宣傳照裡的就是這個景點,幾根突兀的石柱上頂著一塊似要墜落的大石頭,至於到底像不像獅子得發揮想像力。爬到拜佛臺處便是遊客可以到達的最高點了,海拔1460米,最高峰聚雲峰近在咫尺,只是最高峰上沒有路,所以無法攀登。
第二高峰祖師尖,海拔1432米,除非體力很好時間充裕,否則不用特意去爬,祖師峰景區是個過渡性質的景區,一般去紫柳園景區時會路過。紫柳園是一片高山沼澤,綠色草地上鋪著棧道,千棵千年紫柳造型各不相同,仿佛一個被大自然精心修剪過的盆景園。
南門入口處的小河南景區在五河鎮雙河村境內,有一些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可看。進入南溪源景區(大峽谷)後,一路流水淙淙,瀉銀瀑、九曲飛翠、川心瀑等瀑布一道接著一道,秀美的水景令人陶醉。
遊玩妙道山,建議自備乾糧。如果你是背包客,那麼可以在聚雲峰景區的山頂上紮營,第二天一早可以看到瑰麗的日出,由於山頂上是奇松怪石,所以日出景象和黃山的日出有幾分相似。祖師峰景區內的妙道山莊酒店可以住宿,入住酒店可以順便品嘗一下山中野味。
2. 天峽
天峽位於河圖鎮東南邊,距嶽西縣57公裡。天峽的山中峽谷全長約10公裡,兩岸林木茂盛,走在峽谷中,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谷中特色一條條瀑布,十分愜意,而且即使節假日遊人也不多。建議春夏的雨後來谷中遊玩,瀑布水量大,若逢冬天枯水季,看到的瀑布會比較小。
景區中的道路呈環形,從遊客服務中心進入後,走精華部分「瀑布九連環」方向上山,九道瀑布一條接一條映入遊客的眼帘,每一道瀑布造型都不一樣,其中最壯觀的要屬通天瀑,高106米。到山頂後可以走環線的另一邊下山,不過另一邊遊人極少,而且沒什麼景點,所以原路返回也可以。如果累了,可以坐觀光車下山,單程20元。觀光車走的是公路,而景點都在步道邊。
若時間充裕,建議在景區大門處的天峽山莊住一晚,環境特別好,木屋小別墅臨著湖,周圍青山環繞,秋天山上色彩斑斕,適合拍照。遊客服務中心附近的天峽漂流80元,漂流終點站便在天峽山莊附近,漂流比較一般,玩或不玩都行。
3. 明堂山
明堂山距離嶽西縣42公裡,相傳因漢武帝封禪天柱山時在此設置祭拜的「明堂」而得名。明堂山主峰海拔1563米,景區的風光和天柱山類似,奇峰異石,松柏頑強地生長在巖石上,因山腳有瀑布和水潭可看,所以比天柱山又多了幾分秀氣。
從安慶市到明堂山,因為嶽西那有不少山路,在路上要耗去一些時間,所以建議第一天晚上住在嶽西縣,第二天一早出發去明堂山,這樣遊玩的時間比較充裕。景區內很大,如果下山比較晚,錯過了回縣城的班車,可以在景區門口的明堂山酒店住一晚。
明堂山分五大塊:葫蘆河景區、青松嶺景區、主峰景區、古井庵景區、月亮崖景區。主峰景區是最高峰所在,氣勢宏偉,所以必去,剩下的景區裡再挑兩個,總共遊覽三個景區是比較合理的安排。
景區的大門開在最南端,進門後往西走是山腳的葫蘆河景區,裡面主要看瀑布和水潭,馬尾銀瀑是這個區域的一大亮點。然後去北邊的主峰有兩條路線,一是走青松嶺景區,這是葫蘆河景區和主峰景區間的過渡景區;二是往景區大門方向走,坐觀光車到達主峰腳下,再步行上主峰或者坐索道上主峰,索道上山50元,下山40元。主峰景區的路線呈環形,逆時針遊覽一圈即可。
緊挨著主峰景區的古井庵景區是春天看杜鵑花的地方,月亮崖景區是看奇峰怪石的地方,去哪一個景區可以根據自己的體力、時間、喜好而定。
明堂山的開發程度還有待提高,可能會碰上青松嶺封路、觀光車臨時停運等等情況,要有心理準備。
接下來給大家講講安慶的風俗民情哦
1. 嶽西高腔
嶽西高腔是安徽省嶽西縣獨存的古老稀有劇種,由明代青陽腔沿襲變化而來,有三百多年的傳承歷史。明末清初,文人商賈溯潛水、長河將青陽腔傳入嶽西,當地文人圍鼓習唱,組班結社,嶽西高腔初步成型;光緒初期,外來職業高腔藝人系統傳授舞臺表演藝術,促成了嶽西高腔的進一步發展。
嶽西高腔藝術遺產豐厚,其戲曲文學、戲曲音樂、表演藝術及基本活動形式都自成體系,風格獨特。通過對嶽西境內民間抄本的發掘、搜集、整理,已累積劇目一百二十餘種,二百五十多出,可分為「正戲」和「喜曲」兩類,其中「正戲」佔絕大多數,包括《荊釵記》等南戲五大傳奇劇目的精彩摺子,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學價值,其最大特徵是繼承了「滾調」藝術並發展成「暢滾」;「喜曲」所唱均為吉慶之詞,主要用於民俗活動,是嶽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嶽西高腔的音樂體制基本屬曲牌聯套體,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幫、打」三位一體,風格古樸。藝人以獨有的「箍點」標記指導唱腔,傳承藝業。
嶽西高腔的演唱包括圍鼓坐唱、舞臺表演和在民俗活動中表演三種形式,有嚴格而成熟的程序規範。它全面融入境內各民間燈會,成為本土民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清末以來,嶽西高腔幾度興衰,新中國成立前夕已處於瀕危境地。新中國成立後,縣政府組建專業高腔劇團,專門對嶽西高腔進行傳承和研究。20世紀60年代後,珍貴史料損毀嚴重,專業劇團體制變異,民間班社活動萎縮,嶽西高腔後繼乏人,再次面臨絕滅的危險。
2. 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清末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採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後黃梅戲又借鑑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在音樂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梅戲正式確立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
黃梅戲的腳色行當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行。雖有分工,但並無嚴格限制,演員常可兼扮他行。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樸細緻,真實活潑,富於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而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目前黃梅戲流行區域正在萎縮,各級黃梅戲劇團特別是縣級劇團的生存日益艱難,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關心與扶植。
3. 桐城歌
桐城歌是起源於安徽桐城的一種地方民歌,是當地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一種韻文形式的地方民間文學,同時又是一種融詞、曲、表演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桐城歌,起源應上溯至唐以前的歷史時期。到了明代,桐城歌開始編印成書,《明代雜曲集》裡採集桐城歌25首。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的《山歌》闢專卷「桐城時興歌」,錄桐城歌24首,並謂之:「鄉俚傳誦」。桐城歌,起源於「桐城派」的故鄉——安徽桐城市的一種地方民歌,是當地勞動人民集體口頭創作的一種韻文形式的民間文學,又是一種融詞、曲、表演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桐城歌是傳統民間歌謠之一種。桐城地區傳統民間文學類有「鞭打蘆花、孔雀東南飛、桐城歌、六尺巷傳說、徽州民謠、徽州楹聯匾額」等6項;民間音樂類有「五河民歌、皖西大別山民歌、壽州鑼鼓、金寨古碑絲弦鑼鼓、繁昌民歌、銅陵牛歌、貴池民歌、石臺唱曲、九華山佛教音樂、潛山彈腔。著名辭賦家---錫東刀客說:「桐城歌,是民間文化向辭賦進化的惟一特殊文化現象。」。
藝術形式
桐城歌由山歌、民謠、小調組成,具體類別可分為傳說、風土、時政、勞動、生活、情愛、儀式、事理、趣味、燈歌、兒歌等。桐城歌早在明代以前桐城時興歌(情歌)就流布於湖北黃梅一帶和江浙吳語地區,以其獨特的七言五句式體式、委婉凝練的語言、優美動聽的曲調等藝術特色,廣為傳唱,乃至刊布成帙(《明代雜曲集》及馮夢龍《明清民歌時調集》均收錄桐城歌)。不僅成為安徽歌謠盛行時期的主要本土民歌,而且還影響到湘、鄂、贛以及浙西地區,歷史上形成了一種範圍廣泛的「桐城歌謠文化帶」,尤其對黃梅戲的形成和發展,起到基因性孕育與塑造作用。
2008年,安徽省桐城市申報的「桐城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藝術序號:566Ⅰ-79。
4. 太湖曲子戲
太湖曲子戲是流傳在太湖縣的一個古老的劇種,因當地習慣稱為唱曲子,在上世紀80年代定名為太湖曲子戲。太湖曲子戲源於明代移民帶來的弋陽腔,具有「喧闐」特徵。在喜慶事項(如遷新居、生男、壽典、升官、升學等)中唱曲子,年節習俗(如平安社醮、鬧元宵的燈會)中,也有唱曲子的活動。唱曲子還存在於年高人的喪事活動中。太湖曲子戲分為圍鼓座唱和走唱兩種形式,座唱時一般有5—8人。各人手執樂器,由鼓板師領頭,用方言演唱,一唱眾和。主要樂器有小鑼、大鑼、鐃、鈸、牙板、鼓(扁鼓、堂鼓)、馬鑼等。開始演唱前要打鬧臺,可由嗩吶領起。演唱者一般為有一定文化基礎的男性。
解放後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相應角色也有由女性擔任。座唱時不事妝粉。走唱時,按角色著妝,持相應道具,由樂隊伴奏,人數較多。演唱內容多為喜曲。部分含有五大南戲和目連戲相關內容。現存曲子戲班以鬆散結合方式為主,有事即集,唱過即散。大致上有農民曲子戲班和道士班曲子戲班兩類。農民班主要以自娛和年節娛樂活動為主,無固定收入,傳承較為靈活。道士班則以喪事活動和平安社醮等法事活動為主,有比較穩定的收入,因而以家族傳承方式為主。由於經濟全球化和社會風尚變化,太湖曲子戲演出、傳承等環境受到影響,處於瀕危狀態。為此,太湖縣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護這一古老藝術遺產,使之能在和諧太湖建設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了哦,大家記得關注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