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晚報君先帶大家看一張照片
↓↓↓
照片中
醫生跪在地上
為已經停止呼吸的老人
做心肺復甦
兩分鐘後
從死神手中
搶回了老人的生命
1月14日下午,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一名87歲老人突然暈倒,停止呼吸。
聽到家屬呼救的該院神經外科醫生趙亮立即趕往,緊急施救跪地進行心肺復甦,僅僅兩分鐘,搶回了老人的生命。
1月15日下午,記者通過聯繫,趙醫生向我們講述了「緊急2分鐘」的事情經過。
1月14日下午15:40分,在安醫大一附院保健樓門口,一名女子焦急呼救「快來幫忙,有人暈倒了」。
該院神經外科年輕醫生趙亮聞聲趕了過去,看到一老年男性面色蒼白、呼吸急促。
「當時剛好從保健樓門口經過,聽到呼喊我就趕緊跑了過去。」趙亮回憶,當時老人家剛剛做完心電圖出來,估計室內外溫差一大寒風一吹,臉色比較蒼白,出現意識障礙。感覺到老人家情況不對,趙亮憑藉執業敏感判斷是心臟問題,考慮到保健樓門口有下坡且人流車流量較大,家屬以及幾位同事協助趙亮把老人移到大廳內,再次檢查發現老人頸動脈搏動、呼吸停止不能觸及,命懸一線。
隨即,趙亮跪地進行心肺復甦,經過2分鐘的積極搶救,患者動脈脈搏、呼吸均恢復,意識逐漸轉清。
同時,該院急診科、神經內科等科室迅速響應,人員設備準備就緒,3分鐘後患者轉入急診搶救室。
經過多次除顫等急救處理後,目前該患者意識逐漸恢復。
趙亮跪地救人的視頻被拍下
並上傳到朋友圈
不少網友看到後評論表示
「
●遇到會按壓的醫生,真的是相當幸運了。
●心肺復甦技術真的要全民推廣,這樣碰到突發情況也能敢於救人……
當被問及當時的想法時,「沒什麼,可能是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的職業潛意識吧,作為醫生是應該的,只是碰巧遇到的是我,要是別的醫生也會這麼做。」趙亮淡淡地說。
「心肺復甦應該成為全民都會的措施吧。」趙亮表示,心臟驟停的急救黃金時間只有4分鐘,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及時搶救,很可能就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一旦過了4分鐘後,就算能復甦好也可能因缺氧缺血時間太長呈現腦死亡狀態,3分鐘之內復甦好是最好的,不會造成後遺症,恢復效果也比較好。」
趙亮醫生提醒,在進行心肺復甦的時候一定要先查看周邊環境,如果環境不適合救治的話可能會對病人造成反效果,應該迅速將病人轉移到安全的環境再進行急救。
普通人如果碰到這種突發情況如何判斷病人有沒有心跳和呼吸呢?
趙亮支招,主要看兩個方面:一個是摸頸動脈,也就是喉結旁邊3個橫指的位置有一個「窩」,看那裡有沒有搏動,如果沒有可以判定心跳已停止;二是看胸廓有無起伏,如果胸廓5秒都不動可以判斷呼吸停止。
據介紹
心肺復甦主要分為5步
↓↓↓
判斷意識:雙手輕拍或輕輕搖動患者的肩部,並高聲呼叫,觀察有無反應。
調整復甦體位:若患者面部向下,應小心轉動使患者全身各部位作為一個整體轉動,一定要保護好頸部,可以用一手託住頸部,用另一手扶著胯部,使患者平穩地轉動至仰臥位;
胸外按壓:按壓部位應是胸骨中下段1/3交界處,即兩乳頭連線中點。左手的掌根部緊貼按壓區,將右手掌根重疊放於左手背上,手指離開胸壁。操作者應雙臂繃直,雙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壓,按壓頻率至少100至120次/分;
打開氣道:開通氣道,將口、鼻內的痰、嘔吐物等清除,以利於呼吸道通暢;
人工呼吸:30次胸外按壓後,配合2次人工呼吸。
被問及此次突發情況的原因時
趙亮分析
可能跟冬季
較大的室內外溫差有關
↓↓↓
室內供暖溫度高達20多度,房間乾燥、熱,而室外溫度較冷、甚至零下,這樣的環境會對身體造成相當大的負荷。
「我們知道『天氣冷』對於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是一種負擔,室內外的溫差會導致血管收縮。如果本來心臟就有問題,這樣的溫度變化可能導致疾病加重,這也是秋冬季,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易高發的原因。」
趙亮醫生溫馨提醒,天氣寒冷,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患者儘量不要選擇早上或者晚上特別寒冷的時候出門。
現在家裡開暖氣比較多,出門的話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防寒措施,行動放緩慢一些,減少對血管的刺激。
另外,冠心病的患者出門要隨身攜帶速效救心丸,腦血管病病人一定要定時服用降壓藥,避免出現緊急情況血壓驟升的問題。
吳鵬偉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唐萌來源:合肥晚報
責任編輯:朱佳琪(EN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