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沿洛扎藏布往下走
那千年留下的峽谷
是歷史留下的巨大傷疤
陽光照耀下所產生怪異的忽明忽暗
像進入一個魔幻的世界
△ 色卡古託寺九層塔塔頂上的三世佛手印
公路是個國防公路,峽谷寬闊之處公路也寬大,而在壁立千仞之地,當年邊防軍在絕壁堅強的掏出一個峽小的面,公路自然險峻,加上昨晚的小雪沒有消融,穿行於此,讓人自然心驚膽懍。
留在心中關於色卡古託寺最深層記憶是顯沃溫泉。我在深邃厚重的歷史,溫暖親切的喇嘛,精美絕倫的壁畫與大雪後的那熱氣騰騰的溫泉,男女相裸相浴的自然純真,千年泉池的溫暖苔蘚的天平中,一直是傾向後者!
當年騎自行車到達色鄉,在只離寺院1公裡之處,天降大雪,於是與在這裡泡溫泉的藏民擠在溫泉邊上的小房,泡了幾天的溫泉。一張粗糙的老臉,泡了幾天後,摸起來有種新撥雞蛋的滑嫩,對於過了而立之年的我,這是是唯一的絕響。
不到十平米的小池周邊,有幾間磚混結構小房,在小房外,還扎著幾頂用犛牛毛製成的帳篷。小房與黑帳篷都住滿了人,熱情的藏族泉客在小房內給我一個防潮墊大小的地盤。睡覺時,睡在睡袋中的我,不是被不知名的腳壓著就是被莫名的臂彎所驚醒。
△ 色卡古託寺全景
從顯沃溫泉往上走,在一個臺地中心內聳立著與雍布拉康似的古碉堡,鍍了金子的銅質瓦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那就是色卡古託寺,藏語意為「為公子而建的九層碉堡」。
站在這個千年古堡前與它相對而立時,感覺到個人是如此的單薄。這古碉堡是西藏不朽的傳奇。它不僅是以單薄的個人之力,歷盡堅難困苦;還關係到到懺悔與修道,贖罪與求法。
傳奇的主角是米拉日巴。他出身於西藏吉隆縣貢塘王城附近一個叫扎隆的小山村,年幼時父親亡故,家中富足的財產被親戚所霸佔,他的母親、他的妹妹和他本人都被親戚所奴役,過著非人的生活。
長大後,學成法術,殺死35人,報仇雪恨了。米拉日巴尊者後來對自己的惡行起了懺悔之心。於是到洛扎色鄉的佛教大譯師瑪爾巴那裡學佛法。
瑪爾巴為了消除米拉日巴的罪惡,便要求他修碉堡。米拉日巴先後修過圓形、方形、三角形的碉堡,但每修到一半,上師就要求他拆毀,並且還要他把石頭搬回原處,如他稍有懈怠,便拳腳相加。
這一切皆由米拉自己完成,拳頭大的一塊石頭和一鏟土也無人幫運,受盡了背部打瘡、四肢全成傷口裂痕的痛苦。
△ 描繪尊者米拉日巴修色卡古託塔的唐卡
《米拉日巴傳》中這樣形容他的慘況:「手腳都傷了,皮膚也裂了;在背上還長了三個大背瘡,又磨成三個洞,有一個瘡還有三個眼孔,膿血模糊。以前只聽說騾馬馱東西馱得太重太久了才會長背瘡;人長背瘡還沒有聽見說過!」
米拉日巴知道自己罪惡深重,對此毫無怨言,就這樣反反覆覆地修、反反覆覆地拆,一晃就是十多年。最後上師要他修一個四邊形、高九層碉堡,承諾如修成了就不再拆毀。米拉日巴修至七層時,背部嚴重潰爛,無法背石,只能抱著石頭搬運。瑪爾巴大師又要求他在碉樓下修築一座十二柱大的大客房。
其實瑪爾巴大師對米拉日巴的折磨是有深意的。要他修九層塔,是要他灰心九次,以清除他內心的惡業,以便不用苦修就獲得解脫。但塔只修七層,惡業未除盡,上師傳給他精要的密法要其苦修。
後來的米拉日巴進山,經過刻苦修煉,終於悟道成佛。米拉日巴自小喜歡唱歌,得道後,他也用人人都能懂的。直截了當的歌謠形式來宣講佛學,用自己的生平經歷來說明「即生成佛」的可能性。
他的弟子們得到殊勝成就的,遠在其他宗派以上,徒子徒孫們慢慢形成了藏傳佛教中的嘎舉派,米拉日巴也被尊為嘎舉派的祖師之一。
△ 色卡古託寺大殿裡的貢康大門
經過歷代幾次大的擴建與維修,現今的色卡古託寺由杜康大殿,色卡古託,噶哇久尼殿(既瑪爾巴大師要求的十二柱大客房)與僧舍等建築組成。色卡古託高九層,由碎石徹成,四面開有小窗,各層間有樓梯上下相通,十分陡峭。
在幽暗的燈光下,拾階而上,聽著僧人介紹堡內的聖跡---米拉日巴修塔時留下的手印,瑪爾巴大師親手繪的壁畫與修行室,米拉日巴師母達梅瑪生火做飯的灶等等,900年前的聖人們慢慢鮮活起來,似乎能感到少許他們的喜怒哀樂。
九層金頂樓外有極窄的迴廊,四周貼著高浮雕銅皮佛像。外迴廊上面有根鋼筋繞一圈,轉經人可以把著鋼筋繞頂行走。據說繞一圈能不可消除今生的惡業,轉生時免受地獄之苦。繞三圈能不入六道輪迴。
金燦燦的佛睜著慧眼,慈悲的看著堡下的眾生,當信徒轉繞金頂時,衣裳磨過佛臉,所以他的鼻子磨得明亮,與佛臉成強烈的對比。
走在外迴廊的轉經道上,落腳之處只有不到二十釐米寬,手上抓的鋼筋是唯一的支撐,峽谷風時大時小,風大之時,好像隨時能把我吹到堡外。
心驚膽戰的轉了一圈回到堡內,恍如隔世,發現內衣早已溼透了。而虔誠的信徒們卻絲豪沒有畏懼,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
△ 集會大殿一角
在色卡古託寺,除了米拉日巴的傳奇外,還能看到另外的一個傳奇,那就是壁畫。其寺內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珍貴壁畫。不僅極富藝術特色,年代跨度也較大,最古老的壁畫據說就是瑪爾巴大師親筆繪製的。
色鄉與不丹王國只有一山之隔,所以解放後,此寺有段時間駐有邊防軍隊,寺院成為了大軍營。大經堂成了糧倉,古碉堡成了營房。軍人們對壁畫沒有大的階級仇恨,看不慣佛像,就用報紙簡單的糊把牆糊了一下。
直至現在,用心去觀察,還能在牆壁上,看到上世紀的報紙。大部分的壁畫因此保存下來了。在文革的時候,偉大的紅衛兵們也只是在牆下留下幾個「忠」字,破壞也不是太大。了解這段歷史後,劫後餘生的感覺油然而生。
六年前,因天降大雪,如上文所言,我在顯沃溫泉泡了幾天。白天閒暇,就是這些壁畫伴我渡過的。最精美的壁畫當屬色卡古託古堡內第三層。其西面繪有五方佛,正對面是主尊是瑪巴大師,底洛巴,那若巴,米熱日巴等上師像。
壁畫以素雅,以赭紅色為底,主尊身後有半圓形身光,橢圓形頭光,比例準確,造型生動,應是早期壁畫的遺存。
而杜康大殿的壁畫形式又不相同,其壁畫主尊形象巨大,設色鮮豔濃鬱,以紅黃黑三色為主色調;表情平和安詳,身上的袈裟線條流暢,並作大塊的「金花」做點。杜康大殿始建於第七世嘎瑪巴活佛卻扎嘉措(1454—1506)。據寺院內僧人介紹,四壁上的壁畫也繪於此時期。
杜康大殿三樓小經堂內的壁畫約繪於清末民初。不論是風與格,還是內容和人物造型都受漢地畫風影響極大,甚至有人大膽猜測其就是漢地畫匠所繪。比如:畫面中的大紅壽桃、壁畫下角小孩的小紅馬褂等元素,很明顯來自漢地,這也是漢藏文化交融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
無獨有偶,色卡古託寺內保存著一套清未民初米拉尊者傳記的唐卡。此套唐卡的邊緣用牡丹花紋,菊花,龍紋,鳳紋等充滿著內地元素的綢緞裝裱著,在其中的一幅唐卡還繡有「張象發本機莊緞」的漢字。這也應是用漢地的綢緞裝裱而成的。
△ 唐卡中的至尊米拉日巴靜修像
唐卡裡面的米拉日巴面龐豐滿,慈眉善目,與最常見到的身瘦如柴的苦修相大相逕庭。寺院的僧人說,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米拉日巴最好的形象。
無論何種形象,色卡古託千年屹立,米拉日巴的道歌傳唱不息,述說著那一心學佛,堅韌不撥,百折不曲傳奇。
說
在西藏呆一兩年的,叫藏漂
如果混到五年及以上的,都是藏熬
恩
請來圍觀以羽芊為首的藏熬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