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一醫院機器人測量體溫。 市第一醫院供圖
發熱門診守「哨口」,協作機制防蔓延,高科技來助力
守護健康,南京醫療築起道道防線
南報網訊 50家發熱門診把住疫情防控「哨口」;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協作機制嚴防疫情蔓延;省、市、區聯動形成強大合力;「網際網路+」助力疫情防控;防疫一線用上消毒機器人等「黑科技」產品……在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南京醫療軟體硬體齊發力,築起一道又一道防線,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有了「定心丸」——你們的健康,有南京醫療「硬核」守護。
發熱門診把住疫情防控「哨口」,協作機制嚴防疫情蔓延
17位醫生實行6小時輪班制度,每個時間段都有2位醫生在崗,醫院隔離室設有7張隔離床位,同時還預備好15—18張床位。這是記者走訪市中醫院發熱門診時看到的場景。發熱門診是疫情防控「哨口一線」,全市50家發熱門診把住疫情防控第一關。為全力保障市民健康,各家醫院發熱門診都採取「一站式」服務,醫務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制。
守好「哨口」的同時,南京建立了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機制,為守護健康築起了一道防線。
2月3日,南京市啟動社區防控擴大檢測工作,對疑似和確診病例以外的可疑人員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檢測。經專家分析研判,明確擴大檢測的對象主要包括三類人群,病例密切接觸者、「三站一場」發現的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症狀人員、近期從武漢等湖北重點地區來寧人員。
遏制疫情傳播,密切接觸者追蹤和管理工作是重要手段,疾控中心的「偵探」——流調員,發揮了重要作用。流行病學調查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每天多少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這些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有多少?這些數字背後是疾控流調員大量緊張繁重的調查工作。疾控中心的流調員要及時調閱發熱門診就診記錄,不斷詢問相關接觸者的近期動向和健康狀況,什麼時候去了哪裡,和誰同行又接觸了誰……
省、市、區聯動,強大合力造就抗疫「定心丸」
1月28日,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孫文逵和他的同事們一起進駐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和他們一起的,還有鼓樓醫院、中大醫院的醫護人員。省、市醫療資源,一同為救治患者保駕護航。自1月19日第一批醫護人員進入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隔離病區,目前進隔離病區的已有100多名醫護人員,這些醫護人員每4小時一班,6組輪班。
據介紹,省、市專家組還不定期來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開展巡診和會診,對疑難和危重症患者隨時按需開展遠程會診。這些專家資源,是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的強大後盾。
南京醫療資源豐富,很多大醫院都坐落在南京,而且南京各級醫院形成了強大合力,省、市、區聯動,造就抗疫「定心丸」。
網上發熱篩查、遠程會診,「網際網路+」發揮大作用
1月25日,南京市第二醫院網上發熱篩查門診正式上線。上線以後,醫院一共抽調了6名專家在線答疑,他們大都有抗擊「非典」「禽流感」「伊波拉」的實戰經驗。同樣在大年初一,南京鼓樓醫院也開通了網上發熱篩查門診,上線一周,總訪問次數就超過40萬。2月10日,鼓樓醫院又上線了AI智能篩查導診服務。
網際網路「發熱篩查門診」依託於南京醫療「網際網路+」的建設。「網際網路+」不僅讓市民實現「雲門診」,享受到足不出戶就醫的便利,在此次疫情中還起到遠程援助湖北的作用。1月31日,江蘇省中醫院的專家通過網際網路醫院與江蘇援助湖北醫療隊員進行遠程視頻交流,為一位患者會診。之後,醫療隊員根據專家組的會診建議,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案給病人治療。
機器人、熱成像、洗地機,高科技助力加固「防線」
2月1日,一臺長得圓滾滾的消毒機器人在南京市第一醫院感染科「上崗」。醫護人員在機器人裡加好消毒液,設置好時間、路線後,機器人就開始全自動工作。機器消毒相比人工消毒,操作便捷,消毒效果也更好,既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也避免交叉感染風險。
2月11日,兩個「黑科技」產品出現在省人醫門急診入口——人體熱成像測溫設備和熱成像網絡攝像機。
在攝像機人臉識別後,測溫設備會自動感應患者頭部溫度進行初篩,超過設定發熱溫度後會自動報警,及時鎖定人群中的發熱患者,大大提高了測溫速度,減少了聚集排隊等候時間。
疫情期間,醫院內負責清潔的人員也大大縮減,但記者在省人民醫院看到,走廊、候診室等公共區域仍十分潔淨,這都是智能型無人駕駛洗地機的功勞。據介紹,這臺無人駕駛洗地機配置有雷射雷達、深度攝像頭、超聲波、防撞條等多種傳感器裝置,可以智能自主定位所在環境,自主完成清洗任務,自主避障,自主檢查清潔效果,自動報告任務。
南報融媒體記者 程曉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