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Boat International 每年發布的2019全球超級遊艇訂單報告已經出爐,是超級遊艇圈最權威的訂單報告,報告對過去一年(2018年)24米以上的超級遊艇訂單進行了統計及分析。
報告中指出2018年全球超級遊艇市場呈現良好趨勢,受近幾年船展的積極氣氛影響,2018年新增57個訂單。目前,全球約有830艘24米及以上的超級遊艇正在建造中,或已訂購,這些訂單總長度為32.7公裡,較2017年增長7%,但平均船隻長度縮短為39.39米,與2017年相比下降了3%。依舊不變的是全球排名前三的製造商,依次為:Azimut-Benetti(阿茲慕-貝尼蒂), Ferretti Group(法拉帝集團)和 Sanlorenzo(聖勞倫佐)。
建造國排名,義大利依舊領先
在超級遊艇建造的國家中,建造大國義大利和荷蘭排名分別第一和第二,獲得最多的訂單,較2017年的訂單總量增加了9.5%,而英國則從2017年的第五名躍升至第三名,排名第四的土耳其訂單量略有下降,同樣訂單下降明顯的還有美國、澳大利亞、挪威和希臘,去年交付量超過新訂單的中國也在行列中。報告尤其指出美國下降最為嚴重,較2010年相比下降了67%。
從總噸位統計,義大利依然排名第一,合計379艘遊艇總噸位為135,434噸,平均總噸為357噸,而荷蘭平均噸位為1,302噸,德國建造或訂購量僅為16艘遊艇,但平均噸位達5,400噸。
建造商排名,前三不變
在建造商排行榜中,2018年度排名第一的是Azimut-Benetti,(阿茲慕-貝尼蒂),增長明顯,從77艘增長至97艘,總長度為3,536米,較2017年度增長24.5%。Ferretti Group(法拉帝集團)排名第二,從2017年的87艘增加至91艘,長度從2762米增加至2952米(增長6.9%),第三名的Sanlorenzo(聖勞倫佐)則從71艘增加至77艘。與排名前兩名不同的是,Azimut-Benetti和Ferretti Group均為集團旗下多個品牌合計,而Sanlorenzos以單一品牌入圍,因而也是單個品牌全球排名第一。上述排名前三均來自義大利,來自英國的公主排名第四,雖然其訂單船型較其他排名前十的遊艇較小,但數據卻驚人,據稱訂單已經排到2020年。Feadship排名第五,從15艘增加到18艘,長度從1187米增加至1380米,而Lürssen在2018年9月被大火摧毀了150米的項目後,地位依舊。此外,報告提到Oceanco在訂單總長度和總噸位排行上均上升很快,從2017的第17名上升至12名,而Palumbo是首次進入排名前二十。
76米以上超級遊艇市場萎縮
訂單報告分析將長度分為三個標準,76米以上,37-75米及24-27米。其中在76米以上的大型超級遊艇市場中,2018年共為48艘,比2017年下降10%,超過100米的也比2017年的20艘有所下降,德國成為最大的市場,共8艘訂單。
37米-75米的中型市場,錄得有2%的增長,其中主要的訂單在46-60米,在小型超級遊艇市場中,24-27米是最大的市場,增長16%,從2017年的182艘增加到228艘,是2009年以來訂單最多的一年,其中Princess公主貢獻了相當的比例,同時Azimut 27 Metri 和Sanlorenzo SX88這兩款銷量和需求遠超生產能力的型號也是如此。
半定製超級遊艇數字上升
2018年度大型帆船的市場依然苦苦掙扎,在830艘遊艇訂單中僅佔51個訂單,看來人們雖然對環保的航海方式越來越感興趣,卻沒有轉化成訂單。但二手市場卻表現不錯,在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錄得52艘交易,遠遠超過前十年的數字。高速敞篷遊艇(運動型超級遊艇)也有所上升,從2017年的39艘增加到2018年的56艘,巡航艇受到青睞,源於更好的船體結構、主機設備及更先進的推進系統吸引買家。而探險艇數量在十年來首次下降,但趨勢依然是強勁的,因這類遊艇與其他類型遊艇不同,是全定製的,更容易受到興趣的細微變化而影響。這種類型的船依然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項目,例如達門(Damen)的SeaXplorer系列。
報告中也指出,統計的訂單中大部分都是投資建造(還沒有船東就開始建造),自從2017開始統計投資建造以來,這個數字一直穩步上升,三年來,遊艇數量已經從335艘增加值376艘。而全定製遊艇的數量卻下降為241艘,遠低於10年前的300艘。也就是說超級遊艇已經更多的從全定製轉向半定製的建造方式,越來越多的製造商採用先開工建造再尋找買家的商業模式,如Westport、Amels(遨慕世) 、Heesen以及Hargrave Custom Yachts等。
遊艇經紀市場回暖
從2017年10月到2018年9月,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表現最好的12個月,這種積極性反應在經紀人及二手市場上,銷售額為442艘。其中,按國家劃分,美國買家約佔45%,而中東和俄羅斯的市場也逐漸回升。
——上述數據來自GOB
小編有話說
看了全球超級遊艇市場數據,與中國豪華遊艇市場一對比,可謂天壤之別,但中國遊艇製造能力卻是不容小視,能生產80尺以上的廠家有海星、太陽鳥、傑鵬、來福士、毅宏、瀚盛、美斯、紅雙喜、西港、錦龍、凱昌、傑騰等,其中來福士的88米超級遊艇是目前亞洲最大的超級遊艇,2018年下水並開往歐洲參展;西港115尺已經下水三艘;錦龍遊艇的110尺動力帆船,是亞洲最大的雙體鋁合金船;瀚盛生產的90尺豪華遊艇遠銷歐洲並亮相摩洛哥遊艇展;海星遊艇以自主品牌於2018年成功進入全球超級遊艇製造商前20名,目前訂單量為國內船廠之最,以自主品牌銷售到美國、澳洲等,進入國際超級遊艇製造商行列。但總體來講,不少中國超級遊艇製造商,在品牌、質量、競爭力上,都有很長的路要走,走向世界的還是真正的國際的。
對照國際上的遊艇市場,對於中國遊艇市場的未來,我們需要思考的很多,遊艇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超級遊艇和帆船航海運動。但曾幾何時,我們曾把遊艇一律奉為高大尚,吹噓黃金水道上的產業,被渲染為奢華腐朽的代名詞,而如今,卻一邊倒的宣傳遊艇大眾化,似乎只有大眾化才是真正的遊艇生活,忽視了超級遊艇帶來的社會價值和生活方式,以香港遊艇保有量的結構看到,一個成熟的市場,不單有小帆船小遊艇,也有超過100尺的超級遊艇,一個健康的產業,必須要有大眾化的航海運動,也需要金字塔上的超級遊艇生活,才是一個完整的產業,才是一個可持續的健康的產業。
當然,近幾年看到不少地方都看到遊艇產業對社會的價值,都在想辦法發展遊艇行業,但作為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遊艇消費市場,不是一兩條政策就能發展起來的,遊艇消費市場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使用遊艇的環境,從遊艇的生產、購買、登記到遊艇出海的監管,否則,不管是小帆船、還是超級遊艇,都無法超越市場規律,又如何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