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牛奶日前夕,由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荷蘭皇家菲仕蘭主辦的2019中國奶商指數發布會暨中國未來健康論壇在京召開。會上,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發布《2019中國奶商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父母作為兒童第一位營養師奶商卻普遍不及格,其中近九成父母自認為能為兒童科學挑選乳製品,但實際上由於自身喝奶知識水平有限,行為未能跟上。同時,不少寶媽對嬰幼兒乳製品補充存在誤區。還有近八成父母在兒童不愛喝奶時,沒有進行正確引導。對此,專家表示,兒童營養亟待關注,父母作用至關重要。
中國未來健康論壇(左起:主持人、劉美菊、楊國超、關雪平、陳偉、王琳)
建立科學評估意識正確評估兒童營養狀況
正確評估兒童營養狀況是科學餵養前提與基礎,《2019中國奶商指數報告》對3-6歲兒童進行BMI(身體質量指數)測算,僅有19.5%的兒童體型正常,近六成偏胖。面對諸多父母按照「經驗」判斷「胖是營養過剩」的認知,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陳偉表示:「兒童肥胖是營養不良的一種」,他進一步強調,在公眾的傳統印象中,胖娃娃代表福氣,意味著孩子吃得好,是營養過剩的表現。然而《2016年全球營養報告》指出:肥胖超重也是營養不良的一種,胖人的「營養不良」問題要比瘦人更嚴重。同時,兒童肥胖容易導致嚴重的健康和心理問題。
陳偉主任建議,父母應學會科學餵養,從根源上解決兒童營養不良狀況,這其中,足量有效的乳製品攝入必不可少,乳製品營養價值很高,是促進孩子腦部及智力發育至關重要的元素,還可以幫助孩子骨骼發育強壯,促進成長,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而非營養品。他同時表示,如果兒童攝入乳製品後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就說明患有「乳糖不耐受症」,雖不宜飲用牛奶,但也應選用酸奶或其他乳製品來代替牛奶。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陳偉解讀奶商指數報告
科學餵養是關鍵父母奶商需提升
報告顯示,乳製品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然後作為兒童乳製品選擇主導的父母奶商卻普遍不及格,這與近九成父母自認為能為孩子科學挑選乳製品的認知相去甚遠。接近20%的家長給7-12個月的寶寶過早補充乳製品;21%的父母在寶寶13個月後未給其補充多元乳製品;而約80%父母當寶寶表示不想喝奶時未正確引導。
針對本次報告種反映出的部分父母給嬰幼兒補充乳製品時存在誤區,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王琳建議:「嬰幼兒科學攝入乳製品,對其終身健康成長具有基礎性獲益價值,這其中父母作用至為關鍵。要加強父母營養教育,樹立科學餵養的7個金標準,即在嬰幼兒出生一小時開始母乳餵養,六個月內堅持純母乳餵養,直到嬰幼兒兩歲以上。當嬰幼兒到六月齡,開始添加至少四類輔食餵養,特別是加強對含鐵類輔食攝入。13個月後,嬰幼兒應每天吃3-4餐,滿足最低膳食頻次。」
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王琳解讀兒童養育誤區
從娃娃抓起提升「奶商」保障兒童營養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家庭的希望,從小培養兒童科學膳食、合理攝入乳製品,對其終身健康成長不無裨益,對此,專家建議,一方面應加強對兒童乳製品知識教育,讓兒童在「喝奶」同時養成「吃奶」習慣,加強對乾酪等多元乳製品攝入,與此同時,兒童」奶商」提升對父母及家庭「奶商」提升也起到推動作用,最終實現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多輪聯動的家庭「奶商」新局面,對中國未來健康事業及實現《健康中國2030》起到不可或缺的積極推動價值。
兒童營養是荷蘭皇家菲仕蘭關注重點之一。作為此次活動的主辦方,菲仕蘭在此次奶商指數發布同時,同期啟動「為健康加杯奶」兒童奶商關愛行動,旨在通過專家科普課堂、趣味自測奶商、發放兒童關愛禮包及大力開展乳品科普等方式,幫助兒童及家庭提高奶商水平,改善兒童營養,建立家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
轉自:大眾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