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投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扁吻魚(新疆大頭魚)
11月1日開始至10日,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水產科學研究所,集中在巴州若羌縣臺特瑪湖進行增殖放流440萬尾魚類。其中首次放流了兩萬尾瀕危野生魚-----「新疆大頭魚」,讓其回到故鄉,用實際行動裝點美麗家園。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漁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項目—臺特瑪湖生態修復物種增殖放流活動儀式上,工作人員按照操作規程對放流魚苗從檢測檢疫、放流數量、放流規定等方面全程監督,確保放流工作順利進行。簡短的儀式後,現場工作人員通過水盆、塑膠袋緩緩將魚苗放入河水中,入水後的魚苗成群在河中遊來遊去,活力十足,整個現場呈現出一片魚水相親和諧景象。
為了時時掌握新疆大頭魚回到自己故鄉的情況,和隨時能夠追蹤它們,自治區水產研究所專門在每條大頭魚的身體上做了螢光標記和定位晶片,以便更好的研究它們。
「這是新疆第一次向臺特瑪湖放流扁吻魚,又稱「新疆大頭魚」,也是第一次採用標誌放流的方式,放流的扁吻魚體內注入帶有編碼的PIT電子標籤,經過若干年後可以通過無線射頻獲取扁吻魚體內標籤的編碼,從而了解到它的生長情況,掌握放流效果 。」 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牛建功說。
此次放流的扁吻魚又稱新疆「大頭魚」、「虎魚」、 「南疆大頭魚」等,屬鯉形目,裂腹魚亞科,扁吻魚屬。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起源於3億年前,有著古魚類活化石之稱,屬一級保護動物,與陸上大熊貓同屬一個級別,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該魚是塔裡木河盆地動物區系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標誌性物種,僅分布於塔裡木河水系,在魚類分類中也是少有的單屬種魚類。
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蔡林鋼介紹說:「首次向臺特瑪湖增值放流魚類, 增殖放流的魚類中主要包括鰱鱅魚,還有草魚、扁吻魚,還有一些其他的一些魚類,扁吻魚它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重點保護魚類扁吻魚原來在臺特瑪湖最早是有分布的,這次放流讓它重新回歸故鄉,回歸故裡。」
據悉,本次自治區2020年集中增殖放流項目,共向臺特瑪湖放流新疆大頭魚兩萬尾。這兩萬尾大頭魚,是2005年左右新疆水產科研所,歷經4年的時間,在塔裡木河流域7大水系25條河流,採集魚類標本3000餘尾,經過近10年的科學研究繁育而來。從位於1200多公裡外的昌吉拉運至若羌縣。同時,還通過招標從昌吉拉運了鰱魚、鯉魚、草魚、貝加爾雅羅魚等7個品種,共440萬尾,在臺特瑪湖、康拉克湖進行放流,使其形成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了讓臺特瑪湖逐漸恢復往日的生機,此次除了放流7種魚類,還從內地引進了螃蟹和草蝦,用於進化水體和增加魚類的食物鏈,使其更好的生長和恢復新疆大頭魚的種群。
「後續如果螃蟹在臺特瑪湖生產比較好的話,我們可以在康拉克湖區域進行螃蟹的水產業發展。」 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牛建功說。
臺特瑪湖是塔裡木河與車爾臣河的尾閭,也是新疆最重要的生態屏障之一,隨著2001年起連續多年的治理和生態輸水,截至2019年底,自治區已累計向塔裡木河下遊輸水超過80億立方米,下遊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修復,臺特瑪湖最大湖面和溼地面積已達511平方公裡,各種植物、鳥類繁衍生息於此,也已形成了天藍水綠的一幅和諧景象。此次大批量魚類增殖放流,若羌縣為後期的漁業管護也做好充分準備工作。
「非常感謝兄弟地州昌吉州和阿勒泰地區給我們若羌縣臺特瑪湖送來扁吻魚等珍貴魚種,魚苗比較大 ,質量也很較好,投放以後我們將加大巡湖力度,加強對臺特瑪湖湖區漁政執法管理,長期駐守人員,確保此次投放的魚苗正常生長繁殖。」若羌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石國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