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大頭魚與大熊貓同屬一個保護級別,但它已幾近滅絕
什麼是新疆大頭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新疆大頭魚。新疆大頭魚又稱「虎魚」、「扁吻魚」,是中國的特產魚類,也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起源於3億年前,有古魚類活化石之稱,目前在世界上僅存於塔裡木水系。
-
大頭魚的頭能變得更大嗎?
由於大頭魚在野外是江河洄遊(生殖洄遊)魚類,即魚苗在湖裡長大育肥,成熟後到江裡繁殖產卵。在上世紀50年代末「四大家魚」人工繁殖突破之前,一直是靠從江裡捕撈魚苗放到池塘中養殖。由於無法穩定地大批量生產苗種,養殖規模十分有限,也談不上人工選育。大頭魚是大型的鯉科魚類(我國淡水養殖魚類多數都屬於鯉科),較大個體可超過40公斤。一般來說體型越大的魚類性成熟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
-
冬季到武漢來看螢 人工繁殖螢火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人工繁殖螢火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湖北省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養殖基地飼養的一種名叫金螢的螢火蟲,在一年時間內成功繁殖出三代,打破了世界上人工飼養螢火蟲一年最多只能繁殖兩代的紀錄。 在另一個房間,可以看到幼蟲化蛹、蛹變成成蟲、成蟲產卵、卵孵化成幼蟲的全過程。 該基地負責人、華中農業大學螢火蟲專家付新華副教授說,這個基地實際上是個小型「造螢工廠」,目前養有11萬條金螢第三代幼蟲。預計10月中旬以後,90%以上的幼蟲將陸續變成飛舞的螢火蟲。 付新華說,在自然界,幼蟲要越冬,螢火蟲每年只能繁殖一代。
-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裸腹鱘實現人工繁殖
7月17日,由新疆伊河鱘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伊犁河流域開發建設管理局組建的聯合科研團隊對外發布消息,該團隊成功攻克裸腹鱘的人工繁殖技術,首次實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裸腹鱘的人工繁殖。
-
日本宣布人工繁殖鰻苗獲得成功 驚起國內波瀾
這是該中心繼2002年對親鰻注射激素催熟產卵,孵化鰻苗成功後,第一次完全獲得日本鰻鱺人工繁殖成功。    日本科學家研究鰻鱺人工繁殖成功的消息引起了國內相關研究人員不小的震動。
-
兩萬尾新疆大頭魚放流回故鄉臺特瑪湖
工作人員投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扁吻魚(新疆大頭魚) 11月1日開始至10日,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水產科學研究所,集中在巴州若羌縣臺特瑪湖進行增殖放流 為了時時掌握新疆大頭魚回到自己故鄉的情況,和隨時能夠追蹤它們,自治區水產研究所專門在每條大頭魚的身體上做了螢光標記和定位晶片,以便更好的研究它們。
-
陝西省魔芋人工有性繁殖在洋縣試驗成功
陝西省魔芋人工有性繁殖在洋縣試驗成功 2017-07-09 20:30:00來源:陝西日報
-
滇池特有珍稀瀕危魚類銀白魚人工繁殖獲成功
任東 攝 中新網昆明5月5日電(繆超)記者5日從雲南省科技廳獲悉,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歷經4年的技術積累和科技攻關,從首次發現銀白魚到近期利用收集到的銀白魚種魚人工繁育出近3萬尾水花(魚苗),標誌著滇池土著魚類的保護取得重大成果。 據了解,銀白魚俗稱「小白魚」,隸屬於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白魚屬,是雲南滇池土著物種,全球僅分布於滇池水體。
-
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實現海龜全人工繁殖零突破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實習生 何家妮日前,記者從惠州市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經過近十年的「攻關」,國內首批99隻全人工繁殖方式孵化的綠海龜成功增殖流放,意味著廣東率先攻克海龜全人工繁殖技術難關,填補了國內海龜全人工繁殖領域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新疆首次對卵生鯊魚和水母進行人工繁殖
新年伊始,水上樂園海洋館首次引進並繁殖了卵生鯊魚。此外,6個新品種水母也在進行人工繁殖,這也是新疆首次對卵生鯊魚和水母進行人工繁殖。 2月24日,記者在海洋館看到,正在繁殖中的卵生鯊魚被陳列在玻璃魚缸內,透過卵殼看到,鯊魚卵在卵殼內只有兩三釐米長。
-
紅面蛋龜人工繁殖技術
紅面蛋龜人工繁殖技術出處:水產科技情報 作者:陸海燕 陸惠忠 程熙 水產養殖網 2014-07-11 11:06:00目前對紅面蛋龜的研究鮮有報導,有關紅面蛋龜人工繁殖技術的報導尚缺。紅面蛋龜種苗主要依賴於進口,無法滿足觀賞龜市場的需求。上海市嘉定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於2007 年7 月從美國引進該品種的親龜,飼養在嘉定區華亭鎮上海永泓觀賞龜養殖有限公司生產基地。
-
美豔珊瑚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
王祝華「珊瑚有性繁殖的技術難點主要在獲取健康受精卵這一環節,這對精子、卵子的質量,水質、水溫、水流都有很高的要求。經過培育,基地已經有大量珊瑚排卵,共獲取健康浮浪幼蟲40萬個左右。據介紹,這是國內首次完成A屬(Acropora)造礁珊瑚在與外界隔離的人工循環水環境下,經過2年多的無性繁殖,從珊瑚小斷枝上,培育成長為直徑20CM的母體,再到人工可控環境下排精排卵,進行有性繁殖的全過程。有性繁殖還可以通過雜交,定向選育出耐高溫、抗逆性強、抵抗寄生蟲、生長迅速、顏色豔麗的新品種,是非常有前景的產學研方向。
-
中華鱘再獲13.3萬尾全人工繁殖「寶寶」 數量創歷史之最
新華社武漢11月7日電(記者李思遠、王自宸)隨著第二批魚卵6日晚完成孵化,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再次成功。作為我國唯一專門進行中華鱘研究保護的科研單位,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19年兩批次繁殖過程共收穫魚卵41萬顆,最終孵化出子二代幼魚13.3萬尾,數量為歷史之最。
-
歐洲河鱸、公魚攻入新疆湖泊,是「失守」還是共贏?
在1968年,新疆的水產工作者為了進一步開發博斯騰湖的漁業資源,就從額爾齊斯河流域引入了幾種經濟魚類,其中就夾雜著一些赤鱸的幼魚。這些幼魚起初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經過種群定居和繁殖後,赤鱸成功「上位」,逐漸成了湖中的優勢種群。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省硨磲貝人工育苗與繁殖獲得成功
本報海口6月7日訊 (記者楊藝華)「硨磲貝保育項目人工育苗與繁殖」在我省獲得成功。
-
海大教授團隊硨磲貝保育項目人工育苗與繁殖獲成功
圖為硨磲貝保育成果展示。實習生 孟莉莉 攝 南海網海口6月7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李曉梅 實習生 孟莉莉)硨磲貝保育項目人工育苗與繁殖獲得成功。6月7日下午,海南省中青公益環保志願者協會聯合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在海口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這一消息,同時倡議發起硨磲保護活動。硨磲貝屬於海洋保護生物,在熱帶海洋生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水中大熊貓」新疆扁吻魚重歸故裡(圖)
9月9日,由人工繁育的20萬尾新疆扁吻魚幼苗在新疆拜城縣克孜爾水庫被放養。此放養的20萬尾扁吻魚魚苗,是今年5月初經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和阿克蘇地區水利局漁政科研人員精心觀察、挑選、受精、催產,11尾扁吻魚種魚產下59.2多萬受精卵人工繁殖取得的歷史性成果。與以往的放養不同,這批幼魚魚苗規格已經達到體長10.75釐米,尾重平均為9.2克,放養的規格和數量較前幾次有明顯增大,將大大提高放養效果。 中新社發 崔玉永 攝
-
名列雲南四大名魚之首 西疇金線魚人工繁殖成功供不應求
名列雲南四大名魚之首 西疇金線魚人工繁殖成功供不應求2016-01-08 10:51:00 水產養殖網 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常駐該基地的技術員張雪介紹,金線魚屬於一種純野生魚種,人工繁殖之前首先要進行馴養,過程非常複雜也很艱難。從2009年開始,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和不斷總結經驗最終才取得成功。接著,她系統地向記者介紹了金線魚的價值和人工繁殖過程。
-
中華草龜人工孵化繁殖技術
中華草龜人工孵化繁殖技術鄧 鑫等中華草龜俗稱烏龜,又名金龜、長壽龜、八卦龜等,為龜鱉目地龜科烏龜屬,是我國龜類當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中華草龜人工繁殖,是利用池塘培育親龜,搭建設施供中華草龜產卵,利用孵化設施控溫控溼孵化。1 繁殖設施1.1 環境條件 親龜養殖要求環境安靜,周邊沒有農業面源汙染和工業汙染,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交通便捷,電力設施配套。
-
日本近畿大學在鱘魚繁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日本近畿大學在鱘魚繁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20-08-18 09:3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漁業博覽會近畿大學開發的一項新技術可能為更廉價的魚子醬生產鋪平道路,2019年12月該大學宣布,在注入雌性激素後,他們成功地將一批人工孵化的鱘魚變成了雌性。在日本,鱘魚肉幾乎從不出售,而不能用於生產魚子醬的雄性鱘魚只會增加鱘魚養殖場的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