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頭魚保衛戰:全人工繁殖技術取得成功

2020-12-21 水產養殖網

新疆大頭魚保衛戰:全人工繁殖技術取得成功

2014-07-21 23: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烏魯木齊晚報        瀏覽量: 16144 次 我要評論

謝春剛懷抱著野生扁吻魚



去年8月,8500尾扁吻魚魚苗在拜城克孜爾水庫放流。

扁吻魚標本(資料圖片)



7月17日,在新疆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看著自己經手繁殖的扁吻魚(俗稱大頭魚、老虎魚),吐爾遜·提立瓦爾地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吐爾遜·提立瓦爾地是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他所在的新疆本土科研團隊,經過十多年鍥而不捨的研究,在新疆實現了扁吻魚全人工繁殖技術的成功。

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填補了世界首例扁吻魚全人工繁殖技術的空白,而且在新疆扁吻魚保護艱難歷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消逝

全人工繁殖技術取得成功,吐爾遜·提立瓦爾地心裡終於鬆了一口氣,但他依舊不敢有絲毫馬虎和懈怠,細心觀察水溫是否合適、飼料該餵多少。
吐爾遜·提立瓦爾地今年46歲,1993年從上海水產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在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工作,專業從事魚類資源研究。

2000年,由國家農業部投資200萬元在阿克蘇成立中國新疆扁吻魚原種場。作為研究成員之一,吐爾遜·提立瓦爾地開始了保護扁吻魚的工作。在研究中,他也見證了新疆魚類的變遷。

「如果不是搶救及時,恐怕早就絕跡了。」不善言談的吐爾遜·提立瓦爾地在說這句話時,語氣中流露出傷感。

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在塔裡木河流域每年可以捕獲扁吻魚300噸以上。博斯騰湖漁民李俊峰,正是這場盛況的見證者。李俊峰今年75歲,是較早從內地來博斯騰湖討生活的漁民。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就安家於博斯騰湖邊,以結網捕魚為生。

「那時候,每次撒網下去,都能撈上來扁吻魚,根本不稀罕。」可到了上世紀70年代,李俊峰捕魚時發現,以前很常見的扁吻魚越來越少了。
扁吻魚為世界裂腹魚中的珍稀物種,僅存於塔裡木河水系,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被稱為「水生大熊貓」。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部分中,為極端瀕危物種。

目前,新疆一些流域湖泊中的現生扁吻魚,很大一部分是通過人工增殖放流的人工繁育後代。在普通人看來,扁吻魚還在,但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謝春剛認為,這是一種倒退。他堅持一種觀點: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人類沒有權利剝奪存在了數千年物種的生存權,對土著魚也一樣。
事實上,扁吻魚的命運,只是新疆土著魚類迎來幸福時光的一個縮影。
繁殖

為了使土著魚類能在湖泊裡繼續繁衍下去,政府和相關部門曾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1996年進行的一次扁吻魚資源調查得出了看來令人振奮的結論:這種稀有的土著魚沒有死光,在從前它們的產卵地——渭幹河水系的克孜爾水庫等處有少量倖存者,這是它們最後的地盤。此後,自治區水產部門立即開啟扁吻魚的保護工作。

作為扁吻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人員之一,吐爾遜·提立瓦爾地在位於五家渠近郊的新疆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默默度過了近11年的時光。「曾經想過要放棄,但又心有不甘。」

據了解,一種土著魚人工繁殖成功,要攻克重重難關。對土著魚進行人工繁殖,首先要對野生的土著魚進行人工捕撈,然後馴養成活,馴養成活了之後,還要保證魚的性腺要發育成熟。

經過科研人員苦心鑽研,在2005年首次利用在河道內自然成熟的野生親魚成功實現人工繁育。2006年,對池塘馴化養殖的扁吻魚進行人工催產取得重大突破……隨後,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相繼向扁吻魚原產地克孜爾水庫投放了上百萬尾小魚苗,幫助恢復扁吻魚種群。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是通過全人工方式繁育出的子一代新疆扁吻魚魚苗。「這一代,可以說成是野生親魚的孫子輩。」

提起繁育過程,吐爾遜·提立瓦爾地說,首先要培育親魚,即母本和父本,待扁吻魚7至8年性成熟後,進行人工催產,再把魚卵脫粘,然後孵化,培育小魚。

11年來,為了精心照料魚房裡的扁吻魚,吐爾遜·提立瓦爾地幾乎每天24小時呆在救護中心,經常要半夜起床觀察扁吻魚的情況。一年當中,他在家的時間累計不到兩個月。

在新疆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研究人員通過長期觀察和測定扁吻魚的生活習性、繁殖規律、營養生理方面的科學研究等,突破了新疆土著魚類人工繁殖的瓶頸,在幫助恢復其種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目前,在這裡進行人工繁育的土著魚類已有十多種。

瀕危

自治區水產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天山南北共生活有各種魚類100多種,其中土著魚類50多種,有經濟價值土著魚類30餘種。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新疆有多種土著魚類正瀕臨滅絕。

2004年,包括裸腹鱘、西伯利亞鱘等在內的14種水生野生動物被列入自治區重點保護名錄。

參加工作十多年來,謝春剛每年要奔赴南北疆進行魚類資源調查,土著魚是重點。在他印象中,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土著魚類的衰退周期變短、速度加快,而且數量明顯變少、體型變小。「尤其是在南疆,這種變化更為明顯,只需3~5年時間。」

自治區水產局漁政管理處處長郭新萍也表示,塔裡木河流域廣,管理區域非常大,而且漁政執法基礎設施建設環節薄弱,執法力量不足。

郭新萍分析認為,造成扁吻魚在過去的20多年裡迅速衰亡的根本原因在於:眾多的河閘、大壩、水庫、揚水站等水利設施隔絕了其溯河產卵的回遊通道。

謝春剛進一步解釋說,扁吻魚有個奇特的產卵習性,它們雖然在湖中生長,但到了成熟產卵期,雄魚和雌魚便結成群體溯河產卵。

過度捕撈更使它們的日子雪上加霜。郭新萍曾多次跟隨地州漁政站的執法人員巡查非法捕撈行為,經常看見有非法捕魚者在禁漁期設網。我國《漁業法》規定,違反禁漁期規定進行捕撈的,沒收漁獲物和違法所得,處5萬元以下罰款。「一船魚價值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相比之下,最高5萬元的罰金顯得微不足道。」

環境汙染,是所有水體及土著魚生存環境的硬傷。博湖縣環保局提供的資料顯示,10年來,博斯騰湖的水質始終在III類和IV類之間,屬於中度汙染以上。謝春剛表示,生存環境的惡化,已使這些「嬌弱」的土著魚類難以生存。

外來魚種的入侵,更使河流湖泊內的土著魚面臨滅頂之災。1968年至1970年,由於進行了大規模的「北魚南調」行動,使塔裡木河水系的魚類從15種增加到40多種,並且帶入了兇猛的食肉魚類五道黑(赤鱸),種群間鬥爭日趨激烈,扁吻魚在生存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而在五道黑的家園,福海縣烏倫古湖,近年來又有一種叫池沼公(出口日本)的外來小魚危及五道黑的生存。

保護

在謝春剛印象中,空氣汙染,森林沒了,缺水,大家都能有共識,但水中有沒有魚,很少有人去管這個,因為它們在水裡是看不見的。

事實上,自2000年以來,針對新疆土著魚資源萎縮,產量急劇減少等狀況,新疆開展了多項搶救性保護本地魚類的活動,先後成立了喀納斯湖等9處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嚴格執行禁漁和休漁制度,劃定土著魚禁漁區,明確標識,加強禁漁期的管理。

保護和發展,歷來是一個讓人糾結的話題。從科研的角度看,河流湖泊最大的科研價值就是「原生態」;從發展的角度來說,既要用科學的手段壯大土著魚,也要用科學的手段做大做強漁業。壯大土著魚,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僅僅一個扁吻魚的繁育,就建立在多個項目的資金和科研人員數年研究的基礎上。

這些年來,作為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杜勁松最大的感觸是,包括一些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研究已獲成功的土著魚類,由於得不到後續經費及科研人員的支撐,難以進行大面積推廣和增殖放流,制約了土著魚類保護的效果。

今年的自治區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上,杜勁松作為政協委員提交了一份《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家一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扁吻魚保護的建議》。他建議,扁吻魚的保護需要專門的隊伍,對扁吻魚的增殖放流工作進行科學的監測和評估,政府部門應進行科學規劃,將保護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與自治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內地一些省份,土著魚人工養殖吸引了大量的民間資本。在新疆,如果政府在資金和技術上適當加以引導,土著魚人工養殖完全能夠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雙贏,客觀上將使土著魚保護的力量更加強大。

謝春剛坦率地說,新疆土著魚類的保護,僅憑漁政執法人員及科研人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保護的前提是科普,通過科學普及,讓更多的人了解土著魚類對河流湖泊以及對於我們生存環境的重要意義。「如果人人都盡全力進行保護,相信土著魚一定會多起來。」(程雪紅)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新疆大頭魚與大熊貓同屬一個保護級別,但它已幾近滅絕
    什麼是新疆大頭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新疆大頭魚。新疆大頭魚又稱「虎魚」、「扁吻魚」,是中國的特產魚類,也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起源於3億年前,有古魚類活化石之稱,目前在世界上僅存於塔裡木水系。
  • 大頭魚的頭能變得更大嗎?
    由於大頭魚在野外是江河洄遊(生殖洄遊)魚類,即魚苗在湖裡長大育肥,成熟後到江裡繁殖產卵。在上世紀50年代末「四大家魚」人工繁殖突破之前,一直是靠從江裡捕撈魚苗放到池塘中養殖。由於無法穩定地大批量生產苗種,養殖規模十分有限,也談不上人工選育。大頭魚是大型的鯉科魚類(我國淡水養殖魚類多數都屬於鯉科),較大個體可超過40公斤。一般來說體型越大的魚類性成熟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
  • 冬季到武漢來看螢 人工繁殖螢火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人工繁殖螢火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湖北省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養殖基地飼養的一種名叫金螢的螢火蟲,在一年時間內成功繁殖出三代,打破了世界上人工飼養螢火蟲一年最多只能繁殖兩代的紀錄。    在另一個房間,可以看到幼蟲化蛹、蛹變成成蟲、成蟲產卵、卵孵化成幼蟲的全過程。    該基地負責人、華中農業大學螢火蟲專家付新華副教授說,這個基地實際上是個小型「造螢工廠」,目前養有11萬條金螢第三代幼蟲。預計10月中旬以後,90%以上的幼蟲將陸續變成飛舞的螢火蟲。    付新華說,在自然界,幼蟲要越冬,螢火蟲每年只能繁殖一代。
  •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裸腹鱘實現人工繁殖
    7月17日,由新疆伊河鱘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伊犁河流域開發建設管理局組建的聯合科研團隊對外發布消息,該團隊成功攻克裸腹鱘的人工繁殖技術,首次實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裸腹鱘的人工繁殖。
  • 日本宣布人工繁殖鰻苗獲得成功 驚起國內波瀾
    這是該中心繼2002年對親鰻注射激素催熟產卵,孵化鰻苗成功後,第一次完全獲得日本鰻鱺人工繁殖成功。&nbsp&nbsp&nbsp&nbsp日本科學家研究鰻鱺人工繁殖成功的消息引起了國內相關研究人員不小的震動。
  • 兩萬尾新疆大頭魚放流回故鄉臺特瑪湖
    工作人員投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扁吻魚(新疆大頭魚)  11月1日開始至10日,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水產科學研究所,集中在巴州若羌縣臺特瑪湖進行增殖放流  為了時時掌握新疆大頭魚回到自己故鄉的情況,和隨時能夠追蹤它們,自治區水產研究所專門在每條大頭魚的身體上做了螢光標記和定位晶片,以便更好的研究它們。
  • 陝西省魔芋人工有性繁殖在洋縣試驗成功
    陝西省魔芋人工有性繁殖在洋縣試驗成功 2017-07-09 20:30:00來源:陝西日報
  • 滇池特有珍稀瀕危魚類銀白魚人工繁殖獲成功
    任東 攝­  中新網昆明5月5日電(繆超)記者5日從雲南省科技廳獲悉,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歷經4年的技術積累和科技攻關,從首次發現銀白魚到近期利用收集到的銀白魚種魚人工繁育出近3萬尾水花(魚苗),標誌著滇池土著魚類的保護取得重大成果。­  據了解,銀白魚俗稱「小白魚」,隸屬於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白魚屬,是雲南滇池土著物種,全球僅分布於滇池水體。
  • 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實現海龜全人工繁殖零突破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實習生 何家妮日前,記者從惠州市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經過近十年的「攻關」,國內首批99隻全人工繁殖方式孵化的綠海龜成功增殖流放,意味著廣東率先攻克海龜全人工繁殖技術難關,填補了國內海龜全人工繁殖領域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新疆首次對卵生鯊魚和水母進行人工繁殖
    新年伊始,水上樂園海洋館首次引進並繁殖了卵生鯊魚。此外,6個新品種水母也在進行人工繁殖,這也是新疆首次對卵生鯊魚和水母進行人工繁殖。   2月24日,記者在海洋館看到,正在繁殖中的卵生鯊魚被陳列在玻璃魚缸內,透過卵殼看到,鯊魚卵在卵殼內只有兩三釐米長。
  • 紅面蛋龜人工繁殖技術
    紅面蛋龜人工繁殖技術出處:水產科技情報 作者:陸海燕 陸惠忠 程熙 水產養殖網 2014-07-11 11:06:00目前對紅面蛋龜的研究鮮有報導,有關紅面蛋龜人工繁殖技術的報導尚缺。紅面蛋龜種苗主要依賴於進口,無法滿足觀賞龜市場的需求。上海市嘉定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於2007&nbsp年7&nbsp月從美國引進該品種的親龜,飼養在嘉定區華亭鎮上海永泓觀賞龜養殖有限公司生產基地。
  • 美豔珊瑚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
    王祝華「珊瑚有性繁殖的技術難點主要在獲取健康受精卵這一環節,這對精子、卵子的質量,水質、水溫、水流都有很高的要求。經過培育,基地已經有大量珊瑚排卵,共獲取健康浮浪幼蟲40萬個左右。據介紹,這是國內首次完成A屬(Acropora)造礁珊瑚在與外界隔離的人工循環水環境下,經過2年多的無性繁殖,從珊瑚小斷枝上,培育成長為直徑20CM的母體,再到人工可控環境下排精排卵,進行有性繁殖的全過程。有性繁殖還可以通過雜交,定向選育出耐高溫、抗逆性強、抵抗寄生蟲、生長迅速、顏色豔麗的新品種,是非常有前景的產學研方向。
  • 中華鱘再獲13.3萬尾全人工繁殖「寶寶」 數量創歷史之最
    新華社武漢11月7日電(記者李思遠、王自宸)隨著第二批魚卵6日晚完成孵化,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再次成功。作為我國唯一專門進行中華鱘研究保護的科研單位,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19年兩批次繁殖過程共收穫魚卵41萬顆,最終孵化出子二代幼魚13.3萬尾,數量為歷史之最。
  • 歐洲河鱸、公魚攻入新疆湖泊,是「失守」還是共贏?
    在1968年,新疆的水產工作者為了進一步開發博斯騰湖的漁業資源,就從額爾齊斯河流域引入了幾種經濟魚類,其中就夾雜著一些赤鱸的幼魚。這些幼魚起初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經過種群定居和繁殖後,赤鱸成功「上位」,逐漸成了湖中的優勢種群。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省硨磲貝人工育苗與繁殖獲得成功
    本報海口6月7日訊 (記者楊藝華)「硨磲貝保育項目人工育苗與繁殖」在我省獲得成功。
  • 海大教授團隊硨磲貝保育項目人工育苗與繁殖獲成功
    圖為硨磲貝保育成果展示。實習生 孟莉莉 攝 南海網海口6月7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李曉梅 實習生 孟莉莉)硨磲貝保育項目人工育苗與繁殖獲得成功。6月7日下午,海南省中青公益環保志願者協會聯合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在海口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這一消息,同時倡議發起硨磲保護活動。硨磲貝屬於海洋保護生物,在熱帶海洋生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水中大熊貓」新疆扁吻魚重歸故裡(圖)
    9月9日,由人工繁育的20萬尾新疆扁吻魚幼苗在新疆拜城縣克孜爾水庫被放養。此放養的20萬尾扁吻魚魚苗,是今年5月初經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和阿克蘇地區水利局漁政科研人員精心觀察、挑選、受精、催產,11尾扁吻魚種魚產下59.2多萬受精卵人工繁殖取得的歷史性成果。與以往的放養不同,這批幼魚魚苗規格已經達到體長10.75釐米,尾重平均為9.2克,放養的規格和數量較前幾次有明顯增大,將大大提高放養效果。 中新社發 崔玉永 攝
  • 名列雲南四大名魚之首 西疇金線魚人工繁殖成功供不應求
    名列雲南四大名魚之首 西疇金線魚人工繁殖成功供不應求2016-01-08 10:51:00  水產養殖網  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常駐該基地的技術員張雪介紹,金線魚屬於一種純野生魚種,人工繁殖之前首先要進行馴養,過程非常複雜也很艱難。從2009年開始,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和不斷總結經驗最終才取得成功。接著,她系統地向記者介紹了金線魚的價值和人工繁殖過程。
  • 中華草龜人工孵化繁殖技術
    中華草龜人工孵化繁殖技術鄧 鑫等中華草龜俗稱烏龜,又名金龜、長壽龜、八卦龜等,為龜鱉目地龜科烏龜屬,是我國龜類當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中華草龜人工繁殖,是利用池塘培育親龜,搭建設施供中華草龜產卵,利用孵化設施控溫控溼孵化。1 繁殖設施1.1 環境條件 親龜養殖要求環境安靜,周邊沒有農業面源汙染和工業汙染,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交通便捷,電力設施配套。
  • 日本近畿大學在鱘魚繁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日本近畿大學在鱘魚繁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20-08-18 09:3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漁業博覽會近畿大學開發的一項新技術可能為更廉價的魚子醬生產鋪平道路,2019年12月該大學宣布,在注入雌性激素後,他們成功地將一批人工孵化的鱘魚變成了雌性。在日本,鱘魚肉幾乎從不出售,而不能用於生產魚子醬的雄性鱘魚只會增加鱘魚養殖場的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