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特有珍稀瀕危魚類銀白魚人工繁殖獲成功

2020-12-21 閩南網

­  資料圖:昆明滇池開湖捕魚。 任東 攝

­  中新網昆明5月5日電(繆超)記者5日從雲南省科技廳獲悉,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歷經4年的技術積累和科技攻關,從首次發現銀白魚到近期利用收集到的銀白魚種魚人工繁育出近3萬尾水花(魚苗),標誌著滇池土著魚類的保護取得重大成果。

­  據了解,銀白魚俗稱「小白魚」,隸屬於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白魚屬,是雲南滇池土著物種,全球僅分布於滇池水體。上世紀六、七十年的曾是滇池主要經濟魚類。

­  由於滇池水質逐漸惡化、外來物種引入和過度捕撈等原因,使銀白魚種群幾近消失,已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列為瀕危等級、同時也列為雲南省特有珍稀保護動物,目前滇池中僅有少量存在。

­  資料圖:昆明滇池開湖捕魚。 任東 攝

­  據悉,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於2013年首次發現滇池中仍存有銀白魚個體存在,經過4年的跟蹤調查,基本摸清滇池銀白魚的產卵時期及產卵場。2016年水產所牽頭組建了昆明市滇池土著魚保護研究科技創新團隊,針對滇池特有珍稀瀕危魚類銀白魚及中臀擬鱨開展保護性研究工作。

­  今年3月,在徵得滇池管理局漁業行政執法處的同意及支持配合下,分4批次從滇池收集到13尾銀白魚親魚,並迅速開展人工繁殖,現已孵化出水花30000尾左右。銀白魚人工繁殖獲得階段性性成功,實現了昆明區域內繼滇池金線䰾之後又一瀕危魚類的人工繁殖。

­  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團隊現已基本掌握了種魚馴養、人工繁殖、魚苗孵化等技術,下一步將攻克銀白魚人工馴養、成魚養殖等關鍵技術和多重難關。(完)

相關焦點

  • 又一瀕危土著魚種回歸滇池 這次是銀白魚
    掌上春城訊 20世紀50年代時,滇池曾盛產一種美味的白色小魚——銀白魚。但曾幾何時,這種小魚竟成為瀕危物種。經過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市水產所)專家們4年的攻關,銀白魚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昨日(12月17日),3500尾通過人工繁殖的銀白魚魚苗在滇池外海成功放流。據了解,銀白魚隸屬鯉科、鮊亞科、白魚屬,是雲南滇池特有的土著魚種。20世紀50年代曾是滇池主要經濟魚類。
  • 水產科研再獲佳績 銀白魚有望年底「回家」
    銀白魚為滇池特有的土著魚,曾是滇池主要的經濟魚類。近30年來,由於環境變化、外來物種的引入、過度捕撈等因素的影響,滇池銀白魚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幾近消失,已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等級,是雲南省保護動物。
  • 創新保山:「保字號」特有土著魚類,人工繁殖試驗成功!
    保山裂腹魚是雲南特有土著魚類,與板橋臥佛寺「會嗑瓜子的魚」保山四須䰾一樣,是為數不多的以「保山」命名的魚類,可以說是保山土著魚類及自然生物資源具有代表性的物種之一。
  • 臺灣研究人員成功人工繁殖特有瀕危淡水魚
    新華社臺北12月12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與民間團隊合作成功人工繁殖了臺灣原生淡水魚「巴氏銀鮈」第一代幼苗。由於棲息地受到河川汙染、外來種入侵及築路築壩等工程破壞的影響,該魚種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威脅,2017年公布的《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將「巴氏銀鮈」列為極度瀕危。「巴氏銀鮈」屬於下層近底棲魚類,喜好棲息於溪流下遊地區的緩流區,有水生植物群集的水體為主,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有機碎屑為食。
  • (港澳臺)臺灣研究人員成功人工繁殖特有瀕危淡水魚
    新華社臺北12月12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與民間團隊合作成功人工繁殖了臺灣原生淡水魚「巴氏銀鮈」第一代幼苗。 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副館長陳義雄對媒體介紹,「巴氏銀鮈」2000年在野外被首度發現,目前僅存於臺中烏溪河段的中下遊、支流水渠與水塘中。
  • 昆明動物所完成滇池流域18種土著特有物種瀕危程度評估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承擔的GEF/世界銀行資助項目「滇池淡水生物多樣性恢復項目」日前已經結題,該項目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考察、監測和保護滇池流域的土著特有魚類。近幾十年來,隨著昆明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度開發和利用滇池的現象也逐年惡化。
  • 《人民日報》海外版聚焦滇池南岸瀕危珍稀野鳥
    掌上春城訊12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文章《瀕危珍稀野鳥相聚滇池南岸》,聚焦昆明滇池南岸的瀕危珍稀鳥類,一起來看。人民日報海外版 12月21日12版截圖報導全文如下瀕危珍惜野鳥相聚滇池南岸翠羽丹霞,萬頃晴沙。每到冬季,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滇池南岸的晉寧溼地都會迎來一批批珍稀瀕危野鳥,它們視這裡為家,視滇池南岸為最美風景線。
  • 瀕危珍稀野鳥相聚晉寧南滇池國家溼地公園
    每到冬季,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滇池南岸的晉寧溼地都會迎來一批批珍稀瀕危野鳥,它們視這裡為家,視滇池南岸為最美風景線。雲南野鳥會會員李繼明是晉寧本地人,他經常邀約五湖四海的「鳥友」「攝友」來滇池南岸拍攝,近年來,僅他一人在晉寧溼地拍攝到的野鳥就有近百種之多,後據晉寧區林草局統計,晉寧南滇池國家溼地公園共觀測到130餘種野生鳥類。
  • 新疆大頭魚保衛戰:全人工繁殖技術取得成功
    他所在的新疆本土科研團隊,經過十多年鍥而不捨的研究,在新疆實現了扁吻魚全人工繁殖技術的成功。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填補了世界首例扁吻魚全人工繁殖技術的空白,而且在新疆扁吻魚保護艱難歷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消逝全人工繁殖技術取得成功,吐爾遜·提立瓦爾地心裡終於鬆了一口氣,但他依舊不敢有絲毫馬虎和懈怠,細心觀察水溫是否合適、飼料該餵多少。
  • 挽救一條魚:瀕危物種滇池金線䰾「沉浮」啟示錄
    從瀕危國家II級保護動物,到如今千萬尾級的人工繁育能力;從野外罕見的極小種群,到山區養殖品種;從退出湖體向人類發出警告,到重新入湖對滇池水體進行生物治理——位居「雲南四大名魚」之首的滇池金線䰾,經歷了怎樣的「興衰沉浮」?
  • 到目前為止,對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的保護有哪些必較成功而且值得...
    X 到目前為止,對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的保護有哪些必較成功而且值得推廣的案例呢
  • 太湖新銀魚入侵:因為「美味」被遷移全國,最後造成大量魚類滅絕
    湖面的海拔高度為1886米,南北長39千米,東西最寬為13千米,面積為306.3平方千米,素稱「五百裡滇池"。滇池為我國的第六大淡水湖,也是雲南省最大的淡水湖。將太湖新銀魚引入雲南滇池的計劃很快就獲得了「成功」。它自1979年起以投放魚苗的方式移至滇池,前後投放約70萬尾,至1981年已形成有捕撈價值的種群,1985年的產量就達到3500噸。
  • 雲南西雙版納特有的珍稀瀕危花卉,傣族良藥——茴香砂仁
    瀕危物種|茴香砂仁不是一道菜也不是果品,而是珍稀瀕危花卉文:花木君對膳食美味比較擅長的朋友,或者對中藥材比較熟悉的中醫大夫,茴香砂仁是一種植物,並且是我國雲南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茴香砂仁(Achasmayunnanense T. L. Wu et Senjen ),是姜科(Zingiberaceae)、茴香砂仁屬(Achasma)多年生草本植物。
  • 雲南高原淡水漁業科技創新 搶救保護庫區魚類資源
    &nbsp&nbsp&nbsp&nbsp經過刻苦攻關,近年來雲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成功人工繁育出洱海弓魚之一的雲南裂腹魚、被認定為野外絕滅種的珍稀魚類小裂腹魚、產自金沙江的優質魚類短鬚裂腹魚,還有大刺鰍、絲尾鱯等雲南特有土著魚類。
  • 名列雲南四大名魚之首 西疇金線魚人工繁殖成功供不應求
    名列雲南四大名魚之首 西疇金線魚人工繁殖成功供不應求2016-01-08 10:51:00  水產養殖網  從河裡捕撈出來的金線魚去年,記者參加在西疇縣湯果村舉辦的女子太陽節時,第一次聽說西疇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金線魚的名字,也看到了側面有著一條金線的金線魚圖片,但一直沒有見過真正的金線魚。
  • 「胭脂魚」人工養殖成功,帶動周圍脫貧致富,點讚水產科技
    胭脂魚,又叫血排、粉排等,生長於中國長江水系,是一種卵生動物,在水族箱環境中還沒有過成功的繁育,其體型奇特,色彩鮮明,尤其是尤其幼魚體形別致,色彩絢麗,遊動文靜,被人們榮稱為「一帆風順」,在東南亞享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是中國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種。
  • 人工養殖興凱湖大白魚在哈獲成功 明年上市
    】 採訪:徐建東製作:羅生花哈爾濱新聞網訊(記者 徐建東)幸福鎮莫力街村農民與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合作,經過5年科技攻關,在遠離原生地的哈爾濱市進行全人工養殖興凱湖大白魚首次獲得成功
  • 長江流域珍惜瀕危水生動物情況介紹(表)
    【自鱘】隸屬於鱘形目,匙吻鱘科,淡水珍稀魚類。世界上匙吻鱘科魚類僅2屬2種:一種是美國密西西比河產的匙吻鱘;另一種是主要分布在長江的白鱘。白鱘身長可達7m,長度為淡水魚類之冠。在研究魚類起源、演化和地理分布上,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亦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已列為國家1級保護魚類。 【中華鱘】隸屬於鱘形目,鱘科,鱘屬,長江的大型經濟魚類。
  • 長江瀘州段水域共計魚類137種 人工飼養過的胭脂魚可以食用
    胭脂魚 常見的珍稀特有魚類還有桂花魚、烏魚、麻花魚、玄魚子、鯰巴郎、花斑鰍、鬼頭魚、江團、石爬子等。 而消費者在瀘州市場中,目前可以看到銷售的,主要是胭脂魚、娃娃魚,其次,就是江團、巖原鯉等珍稀特有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