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菜市場的一餐

2020-12-11 食味藝文志

菜市場這種露天自由貿易的形式,早就不是歐美發達國家的食材買賣業態——每人守著一個攤子,對於一個人均年工資超過2、3萬美金的國家來說,絕對是一筆划不來的生意。食材販售這種小問題,當然應該交給幾個人就能守著幾千平米的超市來解決。 少數如洛杉磯的農夫市場、多倫多的聖勞倫斯市場、赫爾辛基的露天魚市,都已經成了景點地標。其中表演給外國遊客的成分,遠遠大於菜市場的市井功能。 說白了,這些都是表演,少了人味兒。 但日本的菜市場,在發達國家中卻是另類:一方面,他秉承了西方菜市場乾淨、有秩序、能當成旅遊打卡點的特色,但另一方面,日本有著東亞民族共通的人情和社交習俗,日本的菜市場,和中國、東南亞一樣,也是人際交往的舞臺和被信任的食材中轉站。 即便因為人力成本的關係,它的價格明顯高過超市,但在日本,依然有生存的空間。真實地保存了明治時代市井生活的樣子。 比如東京的築地市場、大阪的黑門市場,以及今天我來到的,京都的錦市場。

和所有的日本市場一樣,錦市場裡藥妝店、生果鋪、乾貨店齊全,但最多的還是食肆,尤以海鮮魚鋪為多。

各類海鮮是明碼標價的,這和中國的菜市場有很大不同。

堆成山的海鮮,不知道從何下口。

從這個名叫蛸玉子的紅滷小章魚開始吧,150一串,真的很便宜。

也有這種塞入鵪鶉蛋的蛸玉子,口感韌勁很大,與綿柔的鵪鶉蛋相得益彰。講究食材之間的搭配互補是東亞人民的共同智慧。西方人雖然有「龍蝦配土豆」、「烤魚配生菜」之類的「搭配」,但肉是肉、菜是菜,沒有主料輔料之分,同一盤裡的兩種食物也大多涇渭分明,不會混在一起。

北海道產的海膽是必須嘗嘗的,短刺的馬糞海膽,這是只有日本才能吃到的好東西。

店主小哥開海膽的手法相當利索,他會英語,告訴我每天開這樣的海膽超過800個。

淋上醬油,用小勺子舀來吃,海腥味很重、甜味也很重,不是若隱若現的鮮甜,而是真正的——甜。

熱氣騰騰的關東煮也不錯,看看就很滿足。

這家鱧壽司是母子倆共同經營的,媽媽很善交際,笑容可掬地招徠客人;兒子則很內向,但手藝不錯,專職做著廚房的活兒。

他們家的蒲燒鰻魚很地道,必須嘗試一下。

母子倆蹲在路邊吃烤鰻,喝橙汁,不是這姿勢,不能體驗市場美食的風味。

這家魚鋪的老闆娘很有風情。

老闆主廚,老闆娘招呼客人。和很多中國的夫妻店結構差不多。

店裡有小吧檯,擺件的情趣,在一眾熙熙攘攘的市場裡很讓人驚喜,足見老闆娘的用心。其實錦市場裡還有不少這樣的鋪子,這或許也是京都這座小城區別於東京、大阪的最大不同。這種寧靜恬退,饒有底蘊的滋味,是大城市絕對找不到的。中國文人講的「大隱隱於市」,也許就是類似情調。

這家燒烤鋪子也不錯,烤魚、烤肉樣樣都有。

點了一份烤牛肉,看小哥灑胡椒的手勢!

看到了好多對白人,也好奇地在品嘗他們家的燒烤。

這家鋪子賣的是天婦羅,大概是錦市場最熱鬧的鋪位。

老闆親自炸串,品類豐富

這家鋪子的烤日月貝很新鮮的樣子,不猶豫了,來一串。

用碳烤加噴槍,日月貝表面迅速焦化,內裡卻還是汁水滿溢的。

澆上醬油和味淋調製的醬汁,真的很好吃。

日本水果真貴,都是按個賣的,市場裡尤其。但品質確實不錯。

錦市場關門很早,下午五點半,店家已經陸陸續續開始盤點一天的帳目。

最後以一份鯛魚刺身結束吧,雖然貨架上幾乎空了,但對付最後一單生意,老闆依然片得很認真。

淋上檸檬汁,老奶奶始終抱著和善的笑容。

最後路過京都的當地特色,「生麩」(小麥麵筋)專門老店,有各式各樣生麩所製作而成的和菓子!。已經太飽了,只能拍照留念。

下午六點,關門了,卷閘門上是一幅「竹虎圖」,按照中國美術的眼光來看,這老虎太喜感了,一點都不威風。但話說回來,這可是在人家最最下裡巴人的市場裡,最不被關注的卷閘門上。傑克倫敦說,日本遲早會變成一個藝術民族,這話我信了。

一位任職於出版社的編輯告訴我,陳曉卿老師的那本書《至味在人間》,原來的書名是《最好吃的是人》,後來這名字被編輯給斃了。

我想,應該是當班編輯沒有理解陳老師的意思。如果來日本市場的食肆裡逛逛,就會毫不猶豫地用原來的標題了。

舌尖的觸動是抵達心靈的溫度,而它的媒介,毫無疑問,正是人的故事。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歡迎添加作者個人微信

讀萬卷書,吃萬裡路

Guess you like

相關焦點

  • 京都逛吃地圖 (一)
    印象中,京都有三寶:懷石料理,町屋和寺廟。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第三次去,終於發現京都絕不止於朋友圈裡的打卡景點,是個好逛,好吃,又優雅的城市,值得慢慢體會。從寺町通附近的酒店出發,走路5分鐘就可以到著名的錦市場,400年歷史的菜市場。當季的新鮮食材,海產,水果,特產都有售賣。
  • 日本主婦的每一餐,憑什麼讓人驚嘆?
    快餐文化橫著走,每天點個外賣,就能夠解決的事情,為什麼還要自己那麼辛苦的逛菜市場買菜,回家清洗,然後切成塊,磨成面,做成餐桌上的一餐又一餐?更有甚至,加班加點,來一桶泡麵,就可以解決肚子餓的問題,誰又有那個精力和時間,還熬得到下班回家給自己做頓可口的飯菜,犒勞一天的辛苦。
  • 京都錦市場,日本最著名的菜市場,東西看懵了,看與國內有啥不同
    日本京都的後廚錦市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這裡賣的東西無奇不有,生鮮、乾貨、蔬菜、雜貨和小吃等,五光十色令人羨慕,第一次來此的外國人看著都懵圈。圖為烤魚,一條魚500日元,約合人民幣30元。酒粕,在國內一般都粉碎後當餵豬飼料了。
  • 你去北海道看雪,我去菜市場挑蔥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經說過:「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菜市場是最能接近一個城市平凡百姓生活的地方,如果真想了解一座城市,最好從藏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菜市場開始。
  • 她逛遍了全世界的菜市場,告訴你什麼是生活
    不如跟著大菜的菜市場地圖去品味一座城。菜市場不僅是個賣菜的地方,更是我的童年記憶和一種生活方式,讓我成年遠離故鄉以後依然懷念,也讓我對故鄉以外的菜市場興致勃勃,旅行時每當我到一個地方,總是會想去到當地的菜市場看看,一是因為菜市場最能體現當地的民風民情,二是菜市場裡一定能找到好吃不貴的地道的當地美食。
  • 中國遊客看待各國菜市場:杜拜土豪,寮國原始,評價日本就一個字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當我們漫步於世界各地旅遊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座城市當地的菜市場就是最直接反映民生的東西,當我們去過很多國家旅遊之後,就會發現各國的菜市場大有不同。那麼,中國遊客是怎麼評價各國的菜市場,我們來看看。
  • 日本菜市場規矩真是怪,小攤買了必須吃乾淨,不然不讓走
    去一個新的地方旅行,除了景點和商場,我還喜歡上了去逛菜市場。菜市場是一個城市的廚房,是城市裡最具有煙火氣的地方,也能窺探到老百姓溫暖的日常。本來覺得這癖好小眾,後來發現喜歡逛市場的還真不少,各地的菜市場仿佛一夜之間,火熱起來名聲大噪,完全不輸網紅景點。
  • 在京都茶屋的一餐
    當然了,基於身邊帶著妻兒的客觀條件,前一種「待合茶屋」註定與我無緣;但後一種「料理茶屋」是必須嘗試的,這次來到的,是京都的「阿古屋茶屋」。小而精緻的門臉,櫥窗裡陳列著當日推薦的主食和茶食,但氛圍一點也不商業,走進去讓人有種尋訪高士的錯覺。
  • 萬萬沒想到,菜市場也可以變成旅遊勝地(國外篇)
    如果你在當地沒有朋友,那逛菜市場是個好的選擇。在國外逛菜市場當然不是為了購物。因為菜市場直接連接著普通人家裡的餐桌,你可以從這裡,真切感受到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和趣味。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跟國內很不一樣的在於,國外的菜市場往往有大片的面積讓給提供餐食的攤位,新鮮還不貴,菜市場裡藏著的美食,往往不比一個城市著名的餐館差。
  • 冬季的京都值得一去嗎?(日本關西遊第1彈)
    去奈良其實我本人一直動力不足,所以訂了一餐奈良的米其林來吸引自己和隊友,我們是為了美食而來不是為了小鹿。而京都是我本人設計這次關西之行的夢想源頭。三年前走馬觀花在這座古城的兩大核心景區清水寺和金閣寺區匆匆而過,心裡留了個日後一定要再深度體驗京都的願望。這次天時地利人和,比較深度地暴走京都,體驗到這座古都的很多方面,非常心滿意足。
  • 日本三大菜市場體驗報告—錦市場、黑門市場和築地市場
    「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汪曾祺。清早日本的菜市場,陽光灑在沾著露水的新鮮蔬菜和剛捕撈的各式生鮮上,象徵著一天新的開始了。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而日本本地的菜市場和別的地方不同之處在於,還有許多廚師們在市場現場烹飪食材供遊客購買。瀰漫開來的食物香味使整個市場鋪滿了生活氣息。日本當地的三大菜市場不僅引得本地人前往,也成為了眾多海內外遊客打卡的一個景點。首先介紹的是京都的錦市場。錦市場是京都有名的菜市場。
  • 京都錦市場,專門出售京都傳統物品的地方,歷史悠久
    錦市場裡面除了賣海鮮,蔬果,花卉,還有特產店,甚至是藥妝店,應有盡有,看來它並不是傳統意義的菜市場。還有許多商家也賣小吃,但最好不要邊走邊吃,而是站在店鋪門口吃完再走。不得不說,日本的點心和吃的做的真的是精緻呀,長得又Q又可愛,讓人看了忍不住地買買買。入鄉隨俗,做一個文明有素質的遊客喲~~ 基本上所有的小吃都會明碼標價,讓人一目了然,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買單就好。
  • 「深度解讀」面對不斷消失的菜市場,未來中國農貿市場的出路在哪
    每隔一段時間,老菜場被改建或拆遷的新聞總會進入大眾的視野:在北京,曾並稱為京城四大菜市場的東單菜市場、西單菜市場、崇文門菜市場和朝內菜市場相繼關閉或遷移;在天津,佔地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服務周圍數千人的長春道菜市場2014年被關停;
  • 中國城市裡的菜市場會不會消失?
    每隔一段時間,老菜場被改建或拆遷的新聞總會進入大眾的視野:在北京,曾並稱為京城四大菜市場的東單菜市場、西單菜市場、崇文門菜市場和朝內菜市場相繼關閉或遷移;在天津,佔地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服務周圍數千人的長春道菜市場2014
  • 【古樸の味--京都豆腐料理】
    在這寧靜古樸的地方,享用一餐清淡精緻且極具京都氣質的「豆腐料理」再為合適不過了。櫻花醬為米娜桑精心擇選了5家豆腐料理店,願米娜桑有一個圓滿的嵐山之行。1松籟庵「湯豆腐定食」價格為3800日元,在治癒系的庭園中品嘗京都特有的湯豆腐吧。
  • 京都的午餐
    石磊  這個午餐,是我跟勝谷先生、奚明兄胡鬧來的,赴京都之前,鬧了一個半月足足,一定要吃京都最佳美的鰻魚飯
  • 逛遍中國菜市場,自駕、野炊、露營,是一種什麼體驗
    當你決定了用自駕的方式走過2021,每到一地,就去當地的菜市場,買當地的菜,學當地的做法,在野外做飯,在野外露營,這將是一種什麼體驗?因為我喜歡逛菜市場,從小就喜歡,我喜歡那份真實的人間煙火。我去過全國一百多個城市,最喜歡去的就是菜市場。那些熱鬧的場面和鮮活的風物,那些土味的方言和淳樸的笑臉。讓人過目難忘……
  • 死囚的最後一餐
    對任何已知自己即將赴死的人來說,最後一餐似乎都是不合時宜的。然而,最後一餐的各色食物卻承載了死囚最珍視的美食記憶,並能描繪出他們的身份甚至是模樣。這個想法令我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意願,但在這場「烹飪探險」開始之前,我需要研究一下死囚最後一餐的實際情況。
  • 長沙旅遊新美食打卡點——菜市場篇(一)
    本地與外地人一樣趨之若鶩~除了商業綜合體裡的網紅美食外,還有一類美食是隱藏在街頭巷尾、本地人每天都不免接觸到的,那就是菜市場美食~菜市場是了解當地生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長沙現在的菜市場都已經納入了規範化管理,告別了過去的髒亂與嘈雜,確保留下了人情味與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