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5月10日電 題:「大國工匠」耿家盛:從磨好一把刀到造好環保廁所
新華社記者吉哲鵬、丁怡全
磨了大半輩子刀的全國勞動模範耿家盛從未想過會造廁所。去年11月,他與同事一行4人到滇東北的昭通市,調試安裝新型移動式生態環保廁所,一待就是快半年。
耿家盛的跨界,緣於老國企的艱難轉型。
1982年從技校畢業後,耿家盛到昆明銑床廠當了一名油漆工。兩年後,他調入昆明重機廠改行當了車工,與磨刀結下了不解之緣。
30多年來,到底磨過多少把車刀,耿家盛自己也記不清了,一把把精密刀具就是他年華的刻度。他還自學掌握了AutoCAD製圖運用,帶領工作室成員改進了塔機起升部分、圓筒設備上託輪座、重卷機滑槽等400餘項零件生產工藝,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從油漆工到「一把刀」,從零基礎的學徒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耿家盛用30多年的執著與堅守詮釋了工匠精神。
但受體制、市場等多種因素影響,1958年開工建廠的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傳統車工行業不斷萎縮,企業發展進入瓶頸期,人才紛紛流失。
如果要說「良禽擇木而棲」,耿家盛有能力離開步履蹣跚的昆明重工公司。但面對其他企業伸出的「橄欖枝」,耿家盛始終未曾忘記憂國憂企。
耿家盛腦子裡的「鐵飯碗」,不是傳統的單位、崗位,而是勇於創新、敢於拼搏的精神。2016年,昆明重工公司將生產移動式生態環保廁所作為企業轉型的突破口,成立佳盛慧潔特種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公司「第一車工」耿家盛挺身而出,擔任研發小組組長。
剛開始,工廠內外都有人不理解:「為什麼我們這麼高大上的『國之重器』要造這『五穀輪迴之所』?」輝煌時,昆明重工生產的塔吊機參與建設了東方明珠、紅河大橋,生產的軋機能軋出不到頭髮絲十分之一厚度的鋁箔。
但從塔吊機到新型廁所,這不只是一個人的跨界,更是老國企的艱難轉型。最初,很多員工還不願意把工作關係遷入佳盛慧潔公司,耿家盛第一個籤了合同,還籌劃把他的「大師工作室」搬來。現在,新公司由最早的七八個人,發展到現在的50多個人。
跨界後,車工就用不上了,曾經磨出無數精密刀具的一雙雙手開始了新徵程。「大便分解處理的時間是72小時,這個時間段怎麼設計淨化系統」「汙水處理流程越長效果越好,如何加長淨化間隔」……一個個新問題縈繞在耿家盛與同事的腦海裡。
從2016年開始試製至今,移動式生態環保廁所已經發展到第四代,一代比一代先進,第二代產品的淨化裝置增加到2個,第四代的淨化系統做成了新隔斷,增加汙水循環處理過程,用來過濾的填料也有了優化。
「如果不與時俱進,就會被淘汰。近年來國家號召開展『廁所革命』,環保廁所必然大有市場。每個人都要挑戰自己,用技術創新推動國有老企業浴火重生。」55歲的耿家盛說。
大浪淘沙,唯一不變的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能力。對於耿家盛來說,磨好一把刀與做好一個廁所,工匠精神都不能缺。在第一代產品,移動式生態環保廁所還是用雲南冶金集團的鋁材,到第四代更是「將環保進行到底」,廁所的外立面使用碎木屑、甘蔗渣、稻草稈等融合壓製成的再生材料。通過技術升級,廁所衝水箱的水每天能封閉循環使用300人次。
通過兩年來的努力,第四代產品已經投放市場,其中昭通市昭陽區的訂單有50臺,耿家盛和同事已經加班加點安裝了39臺。這不僅僅是一場「廁所革命」,對於耿家盛和同事們來說,更是掀開了個人價值融入企業轉型、時代發展滾滾洪流中的人生新篇章。
「產品如果與時代脫軌,被淘汰是必然的命運。勇於開拓創新,在市場中找到位置,就是我們老國企人重新找回自豪感、獲得感、價值感的過程。」他十分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