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願望終於實現!「鼴鼠」成功在火星表面打洞

2021-01-10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在機械手臂完成幾次協助之後,鼴鼠似乎已經進入地下。在數百萬公裡之外進行故障排除是一項真實的挑戰,我們還需要觀察鼴鼠是否會挖洞。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鼴鼠」成功在火星表面打洞。

當然,這裡所指的鼴鼠並非毛茸茸的動物,而是美國宇航局「洞察號」著陸器的科學儀器暱稱,該儀器的全稱是:「熱流和物理特性組件」。2018年11月,洞察號著陸在火星表面,該著陸器旨在探索火星內部數據,收集各種信息理解火星地質和內部結構。「鼴鼠」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三個關鍵工具之一,但1年多以來,任務人員在部署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

在克服諸多困難和挑戰之後,「鼴鼠」最終達到了一個新的裡程碑,6月3日,洞察號任務官方推特帳戶寫道:「在機械手臂完成幾次協助之後,鼴鼠似乎已經進入地下。在數百萬公裡之外進行故障排除是一項真實的挑戰,我們還需要觀察鼴鼠是否會挖洞。」

「鼴鼠」是一個類似鑽頭的總成裝置,裡面放置了許多熱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通過一根像尾巴的纜繩連接在著陸器主體。該儀器的設計目的是在洞察號著陸器停留的艾利希平原(Elysium Planitia)通過錘擊鑽入火星表面之下5米深處,他們的想法是,當鼴鼠在地下挖洞時,其溫度傳感器將研究挖洞時的巖體,評估分析能量如何從火星地核向外釋放。

這是一種全新的火星探測器,儘管研究團隊在地球塵室中進行廣泛測試,但此類模擬實驗永遠不可能與火星表面環境精確匹配。因此,「鼴鼠」剛在火星上挖掘就遇到了許多困難,要麼被卡住,要麼無法向下鑽探。從那時起,洞察號任務團隊嘗試了各種方法,試圖讓「鼴鼠」能夠繼續挖掘工作,但幾乎每次都遇到了障礙。最新的技術是使用著陸器的一個手臂輕推「鼴鼠」末端,從而防止它被彈出來,這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因為任務團隊需要非常小心謹慎,避免損壞連接「鼴鼠」和著陸器之間的纜繩。最終,在任務團隊遠程機械手臂操控下,它似乎進入到地下,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下步任務團隊還需要觀察「鼴鼠」是否能自己挖洞。

領導鼴鼠團隊的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科學家蒂爾曼·施波恩(Tilman Spohn)在博客上發表一篇最新文章稱,這項技術最終取得了一些進展,現在「鼴鼠」幾乎完全埋入火星土壤中,而著陸器機械手臂末端的鏟子也靠近火星表面。總而言之,這意味著在3月11日至5月30日之間,「鼴鼠」已在火星地下鑽入7釐米。

據了解,由於洞察號著陸器科學儀器本應全部部署完畢,項目人員還有其他工作要做,著陸器只能每周處理一次「鼴鼠」故障問題,從而進一步延緩了鑽探進度。

施波恩指出,由於接下來將進行研究團隊所說的「自由鼴鼠」測試,該儀器的推進深度已超過著陸器機械手臂所能提供幫助的範圍。從現在起,「鼴鼠」將不得不依靠自己,能否成功取決於它能在周圍塵埃和巖柱找到多大牽引力。同時,他還表示,鼴鼠的鑽探活動可能很快會受到外部因素幹擾,火星北半球的冬季即將到來,沙塵暴季節很快就開始,大氣灰塵會越來越多,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電力將逐漸減少,這可能會影響我們使用機械手臂的操作能力。(葉傾城)

相關焦點

  • 耗時1年多,美國「鼴鼠」終於鑽入火星內部,NASA這次大賺了
    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動物,只不過是科學家們給它取得暱稱而已,它實際上是「洞察」號攜帶的一個零件,用來幫助科學家們探測火星內部的。根據官方給出的名字,這是美國「鼴鼠」的全名叫做「熱流特性探測器」,主要的工作內容,便是在火星上打洞,然後鑽入火星內部,幫助科學家們來獲取火星內部數據,分析火星的起源和演化。
  • 美媒:一隻「鼴鼠」終於進入火星地下
    參考消息網6月8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們希望能夠苦盡甘來,讓第一隻「鼴鼠」鑽到火星表面以下。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6日報導,當然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鼴鼠」;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號著陸器上一臺裝置的暱稱,它的正式名稱是「熱流和物理特性套件」。
  • "鼴鼠"被卡火星表面,三次解救全部失敗!專家稱解決困難
    ,火星是太陽系內另一個地球,然而當人類探測器抵達火星表面後,才發現這是一個讓人絕望的世界,沒有青山綠水和花鳥蟲魚,也沒有熙熙攘攘鬧市,只有那遍布整個表面的黃土、黃沙和巖石。今年2月,火星洞察號就用這隻機械臂將一個綽號為"鼴鼠"的熱流和物理特性包(HP3)放到火星表面,希望它能鑽入火星地下5米,了解火星表面以下世界,然而不幸消息從火星傳回,"鼴鼠"被卡火星表面。
  • 水土不服,人造探測器在火星常「犯病」
    他們之前在火星上打一個深洞,感受其內心溫度的計劃眼看就要夭折。原因是「打洞」的關鍵設備、代號「鼴鼠」的鑽頭卡在火星土壤中已經超過4個月,進不去也出不來。作為人類探測紅色星球的新兵,「洞察號」2018年11月才登上火星,今年2月,「鼴鼠」就已經被困住,究竟是什麼原因?除了此次受挫,人造探測器在火星上還遇到過哪些問題?火星的環境究竟有多特殊,導致來自地球的訪客各種水土不服?
  • 火星探頭「鼴鼠」的問題將由機器臂解決
    對於目前,我們探索的更多是距離我們較近的月球與火星,每一次的消息都是歷史性的。又有新消息了小王當然得分享一下。據外媒CNET報導,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將使用最不同尋常的方式嘗試解決其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 探頭「鼴鼠」的問題。
  • 洞察號放下「鼴鼠」,奮力敲擊4000次,卻只深入了50釐米
    火星是除了地球之外的一個「超級明星」,隨著近幾年對火星的研究探測和各國紛紛提出火星探測計劃,火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甚至超越月球。火星是人類移民的第一目標,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實行的計劃,美國方面已經在對登陸火星做準備,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也已經正式提上日程。
  • 火星像個夾心蛋糕 「洞察」號獲得行星內部結構數據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本報訊兩年前,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希望從那些遙遠的地震和土壤洩露的深層熱量中收集火星內部結構的線索。 事實證明,火星有它自己的「想法」。
  • 火星上發現廢墟,疑似建築物遺址,或跟「火星矮人」有關?
    太陽系內月球是人類真正意義上第一次踏足的天體,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一共成功六次把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但如果論探測最詳盡的天體,那就非火星莫屬了。既有著落火星上的火星車,也有繞火星運行的軌道勘測器等等,甚至還有探測火星內部情況的火星車,例如「洞察號」火星車正在火星表面上鑽孔打洞。而在今年的火星探測窗口期,NASA將發射新一代的火星探測器,屆時會從火星表面帶回火星樣本。而我國也將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次實現「繞落回」三期目標。
  • 科學家為人類移居火星設計房子 外形似愛斯基摩人雪屋
    中國網新聞11月17日訊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為人類移居火星設計房子,房屋外形似愛斯基摩人雪屋。隨著地球生存空間逐漸縮小,如何移居太空逐漸成為人類急需考慮的一大問題。而在眾多星球中,火星的生存環境最接近地球,最適合人類移居。火星定製房屋格林尼治展出據悉,為適應火星生存環境,科學家專門為此設計特殊房屋,房屋在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展出。報導稱,房屋由Wild Creations公司花費數月打造完成。
  • 火星的土壤怎麼這麼硬?NASA探測器在火星遇險,根本鑽不進去
    與月球不同,很多科學家都認為火星上曾經存在過生命,而近年來在火星上的各類發現,也印證了這種猜想。所以,為了人類的安全,為了火星改造計劃的順利實施,人類必須先派一些「小傢伙兒」去火星探探路。NASA派出了一個「鼴鼠」,準備在火星上鑽洞,看看火星上有什麼。不過,「鼴鼠」的運氣並不好,只剛剛試著在火星的土壤中鑽洞,就讓「頂出來」了。
  • 「火星快車」發現火星北極表面下可能有冰凍水
    新華網巴黎11月30日電(記者楊駿)歐洲航天局11月3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正在環火星軌道飛行的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發現,火星北極表面以下可能有大量的冰凍水。  有關專家介紹說,「火星快車」利用探測火星表面以下狀況的先進雷達儀器「MARSIS」發現,火星北極凸起地區表面約一公裡以下的地方有冰凍水存在跡象。
  • 科學家最新設計:能將火星水冰成功轉化為燃料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08年7月,美國宇航局「鳳凰號」探測器採集到火星土壤,從火星表面採集的土壤揭示了火星表面之下隱藏的元素,也為人類將來如何在火星上發現生命提供重要線索。
  • 地球落日是紅色,為啥火星卻是藍色?科學家「一語道破」!
    但火星卻不一樣,平常看火星就是一個橘紅色的球體,若是身在火星上,看到的天空的也是橘紅色的,但火星天空的顏色的形成原因卻和地球不一樣,主要是因為火星上豐富的赤鐵礦有很大的關係,而且火星表面的巖石、土壤以及大氣層裡面含有的塵埃顏色都接近於橘紅。因此火星整體的顏色都比較接近橘紅,那麼為啥火星上早上和傍晚時,日升和日落時候的太陽和天空都會變成藍色的呢?
  • 阿聯去火星做「天氣預報」,中美探測器將在火星表面「開車」
    據了解從1961年開始,人類進行過45次火星探測活動,但成功加部分成功的僅有22次而已。但它們這次的火星探測器不會登錄火星表面,而是用一個火星年(約等於地球上兩年)的時間在火星軌道巡航,以描繪出火星表面到大氣層的「氣象衛星圖」,將來我們就能了解到火星的地質地貌和氣象狀況,因為他們得到的所有數據據說將提供給全球20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既為了知識共享,也為了吸引阿拉伯世界的年輕人才選修科學技術課程。
  • 火星上的物質隱藏著生命?為什麼科學家不帶回火星上的物質?
    阿波羅計劃實現了首次載人登月,並帶回了一些月球巖石供科學家進行各種研究。正是這些月球巖石的幫助,讓科學家們對月球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初步提出了月球的起源。研究行星的巖石和土壤一直是科學家了解更多行星的最有效的方法。科學家可以通過研究地球的巖石來了解更多的地球歷史,甚至可以告訴我們一些關於地球早期的事情。
  • 火星神秘熔巖流是怎麼形成的?科學家在「火星上」實驗,已有結論
    人們一直想要在火星上尋找生命的痕跡,於是便通過大量的實驗來研究火星地表形成的原因,以及火星上是否存在有機物質,可以讓生物生存的條件。為此科學家們專門建造了一個模擬艙,用以模擬在火星上的環境條件。通過這一次的實驗,科學家有了新的發現,火星地表之下或許存在有機物質。
  • 原來你就是動畫片裡大名鼎鼎的鼴鼠啊
    大家紛紛指認:它就是鼴鼠———捷克著名動畫片《鼴鼠的故事》裡的男主角,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卡通明星。  吳先生說,在我們江西老家,都叫它山老鼠,很會打洞,比穿山甲打得還快,我過去還抓到過一隻。  王同學:我們小學四年級的科學課本裡就有它的照片,前天老師上課剛剛講過,鼻子長長的,肯定就是鼴鼠,。
  • 火星車穿梭於火星表面 用爪哇語言操縱「勇氣」號(圖)
    科學家遙控「駕駛」火星車穿梭於火星表面>這是美國「勇氣」號火星車開上火星表面後拍下的火星表面照片。  令世人矚目的美國「勇氣」號火星車已經降落在火星表面,並將開始它的科學探測任務。那麼,遠在千萬裡之外的地面科學家如何控制火星車在紅色星球上的行動?  美國宇航局設在加州帕薩迪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研究員15日介紹說,這一次他們利用了一種「科學活動計劃者」裝備來操縱火星車,使用的程式語言與運行手機電子遊戲的語言是一樣的,即爪哇語言(Java)。
  • 火星有生命嗎?來看看人類對火星的「發現史」!
    後來也有人建議用排列成形的火堆,或者設法把太陽光反射到火星上去,作為地球人發向火星的聯絡信號,認為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火星人」的想法,由於1877年火星大衝時義大利科學家斯基帕雷利發現所謂的「火星運河」而得到加強。斯氏的原意是說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溝渠」那樣的地形,但後來卻被傳成是「運河」。既然是運河,當然是人造的,這「人」當然應理解為「火星人」了。
  •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你的第N代會移民火星呢?
    2012年,好奇號火星探測車在火星的蓋爾撞擊坑成功著陸,至今仍在工作,並發現了火星有水和日偏食等方面的證據。言歸正傳火星探測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助理、鴻鵠專項首席科學家魏勇:火星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火星的水是怎麼演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