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獻禮片——《金剛川》震撼上映。
今天立冬,小編還特意去電影院看了,畫面非常的震撼,
就是主演的鄧超、吳京,這兩位小編最喜歡的演員,
在這部電影中,出現的畫面不是很多,就犧牲了,
敵人不斷的攻擊橋,我方為了保護一萬多人過橋,
不斷在搭建被敵人攻擊的橋梁,不過個人感覺還不錯,
電影講述的是韓戰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為配合前線部隊在金城發起最後進攻,
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
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
電影主要分三個視角講解
1.士兵
李九霄扮演的班長劉浩,
背負著衝鋒「一線」的願望,
卻在上級命令下不得不隨部隊配合工兵連修橋,
他和兩名士兵爬上高地觀察修橋動向。
在目睹敵人的一次又一次轟炸後,
他已經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
而這時,他看到敵人陣地燃起了熊熊大火,
究竟發生了什麼?
2.敵人
畫面一轉,佔據高地的敵人,
空軍「疣豬」作為轟炸大橋的主力,
藉助裝備物資優勢不斷對大橋發起進攻,
我方的志願軍戰士被擊中......
3.高炮班
這是三個視角中最長的一個故事。
張譯飾演的「張飛」和吳京飾演的「班長」
對於誰指揮第一炮臺爭論了很久。
由於炮彈匱乏,一架炮臺只能隱藏作戰
既是師傅又是班長的吳京還是爭下了第一炮臺,
張譯只得回隱藏炮臺待命。
在轟炸對戰中,
第一炮臺為掩護志願軍過橋,
遭到了敵方的猛烈攻擊,不幸全軍覆沒。
面對自己敬重的師傅的死亡,張譯不再等待,
他放火吸引敵軍注意,
為過橋的戰士爭取時間,
同時對敵軍進行數十發炮彈的連續猛烈攻擊,
最終與「疣豬」同歸於盡。
《金剛川》的題材與故事在以往的觀影感受中應該是很容易出彩的,
然而此次影片評價卻出現了兩極分化,
有人感動於志願軍付出的鮮血與犧牲,
而有人提出了許多不滿與質疑。
首先,
電影在剪輯上採用了多角度敘事,使得大量的鏡頭重複,
單單從時間線來看,
觀眾不能立刻理清思路,
故事一半的時候總有時間線的重合,
這不免使得觀影疲憊。
其次,
在故事中志願軍的形象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
不論是想要過橋的班長劉浩還是炮兵張飛,
都處在一種無組織無戰術的情況裡,
按著自己的想法行事。
在真實的戰爭時期,解放軍有著嚴明的紀律性。
為什麼最終還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呢?
靠的就是不畏艱苦的精神和優良的作戰計劃,
而電影中好像從未體現,
使得所有人物的犧牲看起來都是「白白送死」。
再次,
《金剛川》是圍繞著修橋展開的故事。
然而在過程中,
戰士們如何修橋的場景卻都是用遠景帶過,
所有幫助修橋的戰士都有故事情節,
偏偏修橋的戰士沒有一個具體的人物刻畫,
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此外,
電影中對於美軍對我方的打擊進行了詳細的刻畫,
敵方戰士的形象展示比我方更加多元化,
不過電影的最後一部分,
通過小士兵的視角,
我們看到:霧蒙蒙的清晨,戰士們站在洶湧刺骨的江水中。
他們用身體撐起了一座人橋,
他們被炸成殘疾,血跡斑斑,
但仍然死死地聯結在一起,
成為了轟不倒的橋梁。
此時,連奉命前來執行轟炸任務的美軍「史密斯」都產生了敬畏之情。
看過《八佰》的朋友們可能對《金剛川》有著「我好像在哪兒見過你」的感受。
這是因為兩部電影都有著同一位導演——管虎。
雖然在《金剛川》中管虎只是導演之一,
但還是使得這兩部戰爭片有了姊妹篇的影子。
在《八佰》中象徵著追求、渴望自由與和平的白馬,
我們可以看出在《金剛川》中也出現了,
以防敵軍空襲的時候,
由鄧超飾演的步兵連長騎著,
威風凜凜地站在樹林中,
不過此處讓人看不出它存在的意義。
兩部電影都有著強烈的三國情懷。
不論是《金剛川》的主角「張飛」,
還是《八佰》中的時常都唱著戲文,
故事總是有著無數戲劇性的變化,
雖然電影的褒貶不一,
但是每一位在真實歷史中犧牲的革命戰士都值得我們銘記。
觀眾們不僅要看著電影裡的動人情節,
同時也要記得電影背後,
在時代中,
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
因為有他們,才有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