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電影《金剛川》。
片名Sacrifice / The Sacrifice (2020)。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1953年7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通過談判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金剛川》預告片
《金剛川》正是取材自韓戰末期的一段戰鬥經歷,故事背景是1953年的夏季反擊戰役。此時韓戰已經經歷過勢如破竹的五次戰役、僵持階段的上甘嶺戰役,美國方面已經開始恢復與朝中方面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而韓國李承晚集團則依舊認不清形勢,叫囂著不肯停戰。
夏季反擊戰役正是打擊敵人囂張氣焰,促成最終談判的最終戰役。
影片《金剛川》的故事發生在夏季反擊戰役初期。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而渡口上的大橋則是我後方通往金城前線的必經之路,部隊後勤物資必須經過這裡運抵金城前線。
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張振智奉命帶領連隊在金剛川上建橋,協助大部隊通過。而美軍則要全力阻止志願軍渡江,天上飛機狂轟濫炸、地面炮營陣陣齊射,不顧一切地炸斷大橋。
橋下暗流湧動,橋上炮火連天,一場生與死的較量就在金剛川上展開。
影片用四個章節表現同一個晚上發生「炸橋-修橋-過橋」全過程。
第一個章節「士兵」。通過步兵的視角表現志願軍在美軍狂轟亂炸下修橋、補橋的過程。鄧超、李九霄主演。
第二個章節「對手」。通過美國空軍視角展現另一個角度的戰鬥景象。
第三個章節「高炮連」。這部分是全片時長最長的重頭戲,通過高炮連炮兵的視角,表現志願軍大無畏精神,全片最多的特效鏡頭集中於此。張譯、吳京主演。
第四個章節「橋」。一座炸不斷的橋屹立在滾滾江水上,而這背後是堅韌無畏的志願軍戰士們。這部分負責全片升華,也是全片最後高潮。
同一件事情用不同視角反覆拍攝,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敦刻爾克》。
作為一部製作周期極短的主旋律電影,《金剛川》選擇用如此激進大膽的方式拍攝,本身就是一種突破。幾個章節拼接起來,十分討巧,幾位導演各自負責一塊,結合起來也省時省力。
而任何電影都會帶有導演的主觀意願在裡面。就拿《敦刻爾克》來說,敦刻爾克是盟軍的巨大失敗,大撤退時法國人用自己的命死扛住了德軍,換取了英國人渡過海峽。結果被英國導演拍成電影後,看不到法國人的正面形象,倒是潰敗的英國佬顯得像個英雄。
同樣的問題在《金剛川》裡也同樣明顯,你很多時候都分不清導演是當志願軍是弱智還是當美軍是弱勢,更多的時候很可能是當觀眾們是弱智吧。
《金剛川》熱血嗎?很熱血。
不管影片拍得怎麼樣,看完後大家會有一個共識:幹他丫的美國佬!
就像管虎在《八佰》裡讓守軍一個接一個跳樓炸日軍鐵龜陣一樣,那些描寫一個個個體捨生取義的鏡頭,總是會令人感到震撼。
但主旋律電影不要忘記其意義,一群人捨生忘死為的是什麼,僅僅依靠旁白帶過絲毫不足以說明問題。影片技巧很足,但誠意就欠了點兒了。
今年是韓戰70周年紀念,可惜因為疫情的原因,原計劃上映的《長津湖》無法完成,只得臨時推出《金剛川》。
於是《金剛川》從今年7月初開始籌備,8月初正式開機,9月進入後期製作,10月23日正式上映,時間僅僅三個月。
平心而論,從時間角度看,一部主旋律趕工作品做成這樣,效果尚可,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我國電影工業實力。但同一件事情用四個章節反覆拍攝,不可避免會出現很多重複鏡頭,這也沒辦法。
希望來年的《長津湖》《最冷的槍》不要讓人失望。
對照高級黑、低級紅來看,這部影片應該算是低級紅了。
整部《金剛川》用一個十分討巧的方式,避開了創作時間短的困難,可顯現出的卻是劇本薄弱。整個故事仿佛小學生作文一般,整體感覺十分刻意做作。人物角色使用臉譜化形象,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一邊是死都不轉移陣地的鐵憨憨,另一邊是酒駕偷飛機的牛仔,戰爭藝術被演繹成互毆。
講故事都知道要求切入點小,但切入點小不是讓你拍的小。一場關乎正常夏季攻勢戰役勝敗的惡戰,在這裡變成了尋釁般的私仇報復。
歲月靜好,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沒有韓戰的立國之戰,就沒有我們國家數十年和平發展的寶貴時間。
影片雖然拍得問題多多,但不妨礙我們敬仰尊重革命先輩。影片最後關於中國志願軍遺骸回家的鏡頭,是全片最為感人的地方。
一代人吃了五代人的苦,一代人打了五代人的仗,一代人建了五代人的功。
向中國人民志願軍致敬!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