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銳
1965年拍攝的電影《地道戰》,是我國電影史上抗戰影片的經典。最近翻拍上線的網絡電影《奇襲·地道戰》,傳承經典紅色精神,在點映活動中獲得了共青團中央、紅色觀影團的認可,在網絡電影領域中實現了題材類型的新突破。
影片講述的,仍然是冀南地區遊擊隊組織老百姓創造性地開展地道戰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葉成作為當地大戶人家的兒子,早年到外地讀書,學成歸來後本是要參與其舅舅煤礦管理的,且與孫小茸訂了娃娃親。就在葉成學成歸鄉的當年,侵華日軍開展了對華北地區抗日根據地的掃蕩,採取了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國難當頭,百姓難安,葉成加入革命隊伍。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遊擊隊員孫大春等人的最初想法。孫大春他們對已經挖好的地道信心滿滿,但周邊村莊的地道在日軍的毒氣彈等逼迫下全部暴露,傷亡慘重,孫大春勻出部分老弱婦幼交給葉成維修改造地道。葉成得到了孫大春妹妹孫小茸等的支持,地道順利完成改造,並在一次次敵人的進攻中經受了考驗。葉成和他的戰友們用智慧,把地道戰運用得越來越出神入化。小個子遊擊隊員二醜不斷引誘敵人一次次進入預先設置有埋伏的地道中,讓敵人吃盡了苦頭,兩個遊擊隊員甚至從不同方向的地道,引誘敵軍兩個小隊在地道中互相火拼。
為了對付山底村的地道戰,日軍加大對山底村周邊村莊的掃蕩,想困住山底村,使其成為孤島,等待時機包圍攻佔。葉成父親葉富貴發現敵人偷偷摸進村子,不顧一切拉響報警的大鐘壯烈犧牲。葉成這才知道其實父親是默默無聞的抗日英雄:散盡家財購買了挖地道的工具,在日軍強佔舅舅家的煤礦後炸毀了礦道。最終也是父親遺留下來的礦道圖給了葉成啟發:挖通礦道至日軍軍火庫,引導礦道內的瓦斯至日軍軍火庫,點燃瓦斯形成連環爆炸。
為保證挖通礦道,四鄉八村的遊擊隊員聚集山底村阻擊日軍對山底村的瘋狂進攻。戰鬥慘烈,也是中國人民前僕後繼、生生不息英雄氣概的縮影和寫照。礦道挖通,瓦斯點燃,奔騰的火焰朝著侵華日軍軍火庫疾速而去,全部炸毀日軍軍火庫。鏡頭推遠,山底村的老百姓每個人手中舉著的馬燈或蠟燭,既是對犧牲英雄的送行,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奇襲·地道戰》顯得十分真實。首先是場景「真」,包括地面場景的設置、道具的選擇、爆炸的場面,通過先進的光影音響效果展示,顯得十分逼真,又讓人非常震撼。其次是人物「真」,沒有刻意刻畫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無論是遊擊隊員還是老百姓,都是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普通人,每個人都懷揣著樸實的夢想;再次是敵我實力懸殊的「真」,儘可能還原當年敵我雙方武器等實力差距,刻畫了許多犧牲場景,告訴我們勝利來之不易,是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的。
「槍聲不停,哪裡來的讀書聲。」影片中的這句臺詞,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義:牢記歷史,面向未來。《奇襲·地道戰》是對經典電影的一次成功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