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襲·地道戰》:為有犧牲多壯志

2020-12-09 騰訊網

文丨王銳

1965年拍攝的電影《地道戰》,是我國電影史上抗戰影片的經典。最近翻拍上線的網絡電影《奇襲·地道戰》,傳承經典紅色精神,在點映活動中獲得了共青團中央、紅色觀影團的認可,在網絡電影領域中實現了題材類型的新突破。

影片講述的,仍然是冀南地區遊擊隊組織老百姓創造性地開展地道戰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葉成作為當地大戶人家的兒子,早年到外地讀書,學成歸來後本是要參與其舅舅煤礦管理的,且與孫小茸訂了娃娃親。就在葉成學成歸鄉的當年,侵華日軍開展了對華北地區抗日根據地的掃蕩,採取了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國難當頭,百姓難安,葉成加入革命隊伍。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遊擊隊員孫大春等人的最初想法。孫大春他們對已經挖好的地道信心滿滿,但周邊村莊的地道在日軍的毒氣彈等逼迫下全部暴露,傷亡慘重,孫大春勻出部分老弱婦幼交給葉成維修改造地道。葉成得到了孫大春妹妹孫小茸等的支持,地道順利完成改造,並在一次次敵人的進攻中經受了考驗。葉成和他的戰友們用智慧,把地道戰運用得越來越出神入化。小個子遊擊隊員二醜不斷引誘敵人一次次進入預先設置有埋伏的地道中,讓敵人吃盡了苦頭,兩個遊擊隊員甚至從不同方向的地道,引誘敵軍兩個小隊在地道中互相火拼。

為了對付山底村的地道戰,日軍加大對山底村周邊村莊的掃蕩,想困住山底村,使其成為孤島,等待時機包圍攻佔。葉成父親葉富貴發現敵人偷偷摸進村子,不顧一切拉響報警的大鐘壯烈犧牲。葉成這才知道其實父親是默默無聞的抗日英雄:散盡家財購買了挖地道的工具,在日軍強佔舅舅家的煤礦後炸毀了礦道。最終也是父親遺留下來的礦道圖給了葉成啟發:挖通礦道至日軍軍火庫,引導礦道內的瓦斯至日軍軍火庫,點燃瓦斯形成連環爆炸。

為保證挖通礦道,四鄉八村的遊擊隊員聚集山底村阻擊日軍對山底村的瘋狂進攻。戰鬥慘烈,也是中國人民前僕後繼、生生不息英雄氣概的縮影和寫照。礦道挖通,瓦斯點燃,奔騰的火焰朝著侵華日軍軍火庫疾速而去,全部炸毀日軍軍火庫。鏡頭推遠,山底村的老百姓每個人手中舉著的馬燈或蠟燭,既是對犧牲英雄的送行,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奇襲·地道戰》顯得十分真實。首先是場景「真」,包括地面場景的設置、道具的選擇、爆炸的場面,通過先進的光影音響效果展示,顯得十分逼真,又讓人非常震撼。其次是人物「真」,沒有刻意刻畫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無論是遊擊隊員還是老百姓,都是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普通人,每個人都懷揣著樸實的夢想;再次是敵我實力懸殊的「真」,儘可能還原當年敵我雙方武器等實力差距,刻畫了許多犧牲場景,告訴我們勝利來之不易,是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的。

「槍聲不停,哪裡來的讀書聲。」影片中的這句臺詞,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義:牢記歷史,面向未來。《奇襲·地道戰》是對經典電影的一次成功翻拍。

相關焦點

  • 轉載|豆瓣7.2分,《奇襲·地道戰》「奇襲」網絡電影新賽道
    《奇襲·地道戰》是一次「在克制中尋找和享受表達的創作」。面對戰爭題材創作,兔子洞團隊堅持的是尊重歷史,真實還原,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人物有血有肉。為了保證創作的真實性,主創團隊專程去了河北邯鄲的地道戰博物館、地道戰遺址實地考察,在了解到真實的地道戰遠比人們理解得更殘酷之後,他們在片中也進行了真實的還原。
  • 致敬平民英雄的抗戰電影《奇襲地道戰》,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呢?
    他們的戰鬥地點或許跟我們的革命先輩不同,但這群人卻都有同一個名字:平民英雄。而這部新出的電影《奇襲地道戰》正是為了致敬那些在抗日戰爭裡普通人的英雄,他們平凡卻又偉大。對於絕大多數有些年齡的中國人來說,《地道戰》算得上是抗戰影視劇中的第一ip,哪怕是後來《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也難以動搖其地位。
  • [實話實說]為有犧牲多壯志
    [實話實說]為有犧牲多壯志 我問一下壯志,你前面說過,你採訪過很多健在的老紅軍,你甚至非常希望這個進度再加快一點,這樣的話,可以在他們的晚年,留下更多的真實事件和故事以及回憶。    徐壯志:對。    主持人:那在這個展覽當中,我們看到這麼多高級幹部的犧牲的數量,我覺得超乎我們平常的這種常規的想像,好像挺多的,好像往常我們總在講,士兵犧牲的數量,和領導犧牲的數量,是不是他們有什麼關係在裡面?
  • 星辰文藝丨為有犧牲多壯志(有聲作品)
    男:1950年9月,28歲的毛岸英赴朝鮮參戰,34天之後,他犧牲了,在各種影視劇裡,我們最熟悉的是這樣的場景,當毛澤東得知岸英在朝鮮戰場犧牲的消息,他沉默了很久,才對在場的工作人員說,戰爭嘛,總要有犧牲的,這沒有什麼。
  • 為有犧牲多壯志——《金剛川》
    不管影片拍得怎麼樣,看完後大家會有一個共識:幹他丫的美國佬!就像管虎在《八佰》裡讓守軍一個接一個跳樓炸日軍鐵龜陣一樣,那些描寫一個個個體捨生取義的鏡頭,總是會令人感到震撼。但主旋律電影不要忘記其意義,一群人捨生忘死為的是什麼,僅僅依靠旁白帶過絲毫不足以說明問題。影片技巧很足,但誠意就欠了點兒了。
  • 地道戰的五個關鍵詞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聽說新疆有土城牆保護的經驗,了解後發現地道土壁情況和裸露的城牆不一樣。因為平原的土質,保護地道是個難題。當年,電影《地道戰》中地道內景,有不少是在攝影棚拍的。  漫長地道逐漸荒廢,直到今天仍在繼續,有些地道已經留在了記憶裡。在晉州市小樵村、任丘市培裡村、深澤縣北白莊等地,村民介紹,下雨時當地有抗日地道的地方,有時會出現塌陷;打井時,也會偶然有打出抗日地道。
  • 軍教片《地道戰》故事,高傳寶的原型犧牲了,彩色版本發布了
    在中國電影歷史上,有一個特有名詞「老三戰」,分別是《地道戰》《地雷戰》和《南徵北戰》,其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熟悉的莫過於《地道戰》了,除了這部電影發行拷貝多(3700個),觀看人數多(超過30億人次)之外,該片還有兩首經典插曲,其中同名主題曲《地道戰》簡直就是每年大合唱比賽的常規曲目。
  • 秦腔現代劇《紅梢林》觀劇有感: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先簡單介紹下該劇: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回顧祖國69周年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進程,感受改革開放40周年的發展變遷,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由中共富平縣委宣傳部、縣文化和旅遊局著力打造的大型紅色秦腔現代劇《紅梢林》,於4月18日在富平文化中心劇院進行演出。
  • 為有犧牲多壯志——毛澤東輓聯慰忠魂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但是,每當毛澤東遇到戰友犧牲,總是難以抑制內心的悲痛。這裡特輯錄詩人毛澤東為戰友寫的幾副輓聯,藉此來感悟詩人毛澤東的戰友情懷。這些文字情真意切,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革命戰友的倚重、讚賞、信任和追思。 第一副輓聯是為紅四軍參謀長王爾琢寫的。
  • 《歌手》總決賽完整名單,她是唯一一個奇襲歌手,卻「犧牲」最大
    在第十期比賽結束後,我們得知有五位首發歌手是安全的,分別是:華晨宇、周深、袁婭維、米希亞、徐佳瑩、蕭敬騰。而突圍賽結束後又新增兩名歌手參加總決賽,她們是袁婭維和吉克雋逸。據悉,排名第一的是袁婭維,她之前本來就是首發歌手,在第八期被淘汰。如今突圍成功歸位舞臺,大家都覺得實至名歸,為她喝彩。
  • 抗戰時真實地道戰:三通立體地道網似地下迷宮
    據統計,日軍在冀中8000多個村莊、600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總計修築據點、崗樓、碉堡1700多個,挖封鎖溝達到4150多公裡,把冀中分割成2670多個小塊,每塊都處於嚴密的火網封鎖之下。冉莊周圍9公裡內,就建有炮樓、據點15座。 但當時的地道數量少、隱蔽性差又缺乏防護功能,有許多被敵人破壞,也有因地道口被敵人發現,村民被毒死其中的慘事。
  • 地道戰是怎麼打的,大家了解嗎?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歷史小編,相信我們都有看過地道戰,這都是我們80後的回憶,還記得我們坐著板凳去街上觀看黑白熒幕的情景嗎?不過現在我們早已經參加了工作壓力也大了,沒有時間更沒有機會去重溫一下當時的情景了,那都是我們美好的回憶,但也是真實的歷史。
  • 緬懷,致敬|走進李館地道戰舊址,重溫那段抗戰歷史
    9月3日,商丘市民李美帶著家人來到民權縣北關鎮李館地道戰舊址,重溫革命崢嶸歲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洗禮。李館村位於民權縣城北31公裡處。抗戰時期,李館村人民為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所挖的縱橫25公裡的連村地道,另有「壯志臺」、「血水井」和「英烈院」等革命遺物和建築物,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冉莊地道戰遺址,地道戰電影中經典場景都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冉莊地道戰遺址位於我國河北山保定市西南30公裡處,因為1965年上映的《地道戰》電影,讓全國人都知道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人民利用創新的地道戰方式抗日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冉莊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回憶那一段抗日歷史。
  • 《戰意》S3策劃為何又哭了 地道戰新地圖剛出就被玩家通關?
    在前一周的第一階段地圖君庭堡(兵臨雄城)中,廣大玩家已經體會到了千年不落要塞有多麼難攻,攻城方屢屢碰的頭破血流,只能向策劃哭訴。那麼第二階段的地圖君庭堡(奇襲)地道戰能不能帶來戰場的全新變化呢?7月13日中午戰意S3地道戰新地圖君庭堡第二階段奇襲總算正式上線了,殺手哥也第一時間進入了君庭堡匹配戰體驗。
  • 《奇襲》張勇手86歲 袁霞87歲 邢吉田黃煥光等優秀演員已去世
    1960年,八一廠出品了電影《奇襲》,按照軍教片《奇襲武陵橋》的框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上映之後,《奇襲》引起了轟動,看過的觀眾們無一不被電影中濃濃的愛國氛圍所感染。電影由許又新執導,他曾在抗美援朝前線作為志願軍文工團政委,在當地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拍攝起戰爭題材的電影時,非常得心應手。電影《奇襲》的劇情是圍繞武陵橋展開的。
  • 450噸炸藥埋進地道,2萬名德軍一秒喪命,看看英國的地道戰有多殘忍
    (梅西訥主陣地的鳥瞰圖) 其實地道戰並不是只在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發揮過作用,在一戰中,因為地面進攻死傷慘重。 (在坑道中的英國工兵) 與德國人的戰鬥工兵相比,英軍不僅有更專業的工兵部隊,而且其中還夾雜著大量的工程師和地質學專家,這是英國人敢於在梅西訥大搞地道的關鍵
  • 地道戰:「地下長城」抗敵寇
    隨著戰火遠去,敵後抗戰中大顯身手的地道大多已消逝無蹤,如今,只能通過尋訪親歷者和重要知情人,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地道戰。   敵人掃蕩逼出「蛤蟆蹲」   1941年12月的一天,保定市高陽縣八果莊村,一隊200多人的日偽部隊正在快速接近。
  • 地道戰遺址-冉莊,有怎樣的歷史
    冉莊人民以其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巧妙地設計了各種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戰方法,在普通的村莊,創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被譽為地道戰模範村。冉莊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