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吃貨聚集在哪裡?可能性太多了。杭州的大街小巷,遍地都是美食。
不過要當一個合格的杭幫菜吃貨,以後有一個地方,就成了必去的第一站——本月20日,杭幫菜博物館就要正式開張了。它就在江洋畈公園裡。博物館裡展示了從良渚時期到現代社會各個時代杭州人的日常飲食,活脫脫一部生動的杭幫菜史。
如果逛餓了還可以到一旁的杭州味道館品嘗正宗的杭州美食,眼睛和嘴巴都不會閒著。
展廳裡的杭幫菜,只能看不能吃
聽說博物館的布展即將收尾,昨天本報記者特意前去探營。
一進大門,就看到東坡肉、西湖醋魚、蔥包檜等一道道經典的杭州風味橫陳眼前,讓人食慾大動。不過再仔細一看,原來這些「美味」只能看不能吃,因為它們都是矽膠做的仿真模型。
可別小看這些模型。以滿漢全席為例,博物館方面是專門請了杭州味莊的老總來親自下廚,根據歷史資料恢復出這些菜,並且真材實料燒出來的。有了樣板,再請專門製作食物模型的公司將菜冷凍、固定、拍照之後倒模、成型、上色,才製作出這麼逼真的模型。工作人員說,整個展館這樣的菜模就有三百多組。
建築的主體和部分外裝飾已經做好了,不過一進展廳卻是一堵白牆。展覽設計方杭州正野裝飾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徵野說,這裡以後要放一幅19米長、1.9米高的絹畫,暫名《南宋臨安飲食圖》,創作者是原浙江日報社美術編輯傅伯星。
傅老說他這幅畫上光人物就有八百多人,主要內容就是體現當時的南宋皇城從士卒走夫到皇帝大臣每日飲食的場景,目前這幅畫的畫稿已經完成。
良渚時期的「飯稻羹魚」,是最早的「杭幫菜」
一路走一路聽,整個杭幫菜史就像一出出故事,精彩生動。
徐徵野說,在良渚時期,杭州人已經懂得「飯稻羹魚」。所謂「飯稻羹魚」就是用稻米做飯,用魚做羹,可以說這是最初級的「杭幫菜」了。吳越也是杭幫菜發展的另一個高峰。
到了南宋,花樣就更多了,都城臨安(杭州)是當時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大都會。史料記載,當時杭州城內外有17處著名的食料交易市場。當時的皇宮裡還專門設了「四司六局」管理膳食,這說明當時「杭幫菜」的製作管理已經相當專業了。
到了清朝,杭幫菜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根據保存下來的乾隆西湖行宮御膳食譜,乾隆在西湖行宮裡吃過紅白鴨子攢絲、炒雞肉片燉豆腐、蜂糕等等。徐徵野說,這些雖然不是地道的杭幫菜,但是也是融合了精緻清淡的江浙口味。
發展到2008年,杭幫菜大廚們甚至已經走進了聯合國,給各國政要燒起了地道的杭幫菜。
清朝時杭州的官宴,滿漢全席是首選
杭幫菜名氣大,嶽飛與定勝糕、蔥包檜兒的故事已經廣為人知。蘇東坡為了慰勞疏浚西湖的湖工,專門發明了「東坡肉」更是成了杭幫菜的招牌產品。
昨天記者正對著滿漢全席的模型流口水,一旁的工作人員跟我說起了一個典故:滿漢全席其實跟杭州也很有關係,甚至可以說一度風靡於杭州的官府宴請中。
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浙江工商大學教授趙榮光說,杭州在清朝是當時重要的軍區,在滿營路那裡駐紮有滿族將軍,光緒時期,杭州的將軍在接待中央要員和重要的訪客的時候,通常會用滿漢全席招待他們。當然目前博物館展示的36道菜品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真正的滿漢全席有108道菜,要分三天吃完。
而當時官宴上流行的口味,對於杭幫菜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
老杭州的「門板飯」,也許會恢復
目前江洋畈公園附近沒有公交站,市民來這裡還不太方便,不過有關部門表示將會研究改善這裡的交通狀況,有可能通過開通公交「南宋環線」的方式解決。
此外還將編一部杭幫菜志、拍一部杭幫菜傳奇的動畫片,以後這裡可能還會恢復老杭州記憶中的「門板飯」,用門板和板凳架成飯桌,食客可以在上面大快朵頤。
此外博物館還有36個包廂可以品嘗正宗杭幫菜,包廂裡將展陳老底子的炊具和餐具,而包廂的名字也將可能向市民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