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位於中國與印度之間,分成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馬來地區還包括馬來半島),是亞歐大陸偏僻卻又相當重要的十字路口。
自古以來,東南亞就深受中國與印度的影響,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為印度文明的核心區(恆河流域)離得更近,印度文化在早期的東南亞得到廣泛的傳播,東南亞的宗教、文化、社會結構與政權形式等都是印度式的。
中國的南方與東南亞緊密相連,但中國長期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文明核心區,直到秦漢時期,中國才對東南亞產生直接且明顯的影響,一是中國南方民族的遷入改變了中南半島的民族面貌,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從經濟上促進了東南亞文明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三是對越南北部的直接管轄統治(後來也僅限於此);此外,有關古代東南亞的史料也有賴於中國書籍的記載。
從公元前後至九世紀的漢唐時期,中南半島出現了兩個印度(教)王國——佔婆和扶南(真臘)。它們都深受印度文明的影響,同時也與中國密切聯繫,它們的崛起與興盛受益於中國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在馬來地區,先在爪哇或蘇門答臘島一個面目很模糊的葉調國,接著在初唐時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三佛齊)逐漸崛起為佛教的海上強國。此外,唐朝與南詔國也從內陸對東南亞施加影響。
公元十世紀至十六世紀的宋元與明初時期,東南亞的文明國家大量湧現。在中南半島,安南脫離中國而獨立發展,佔婆繼續發展為佔城,真臘則發展出強盛的吳哥王朝,緬人建立了蒲甘王朝,泰人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它們開展了激烈的鬥爭,並不斷受到來自中國王朝直接或間接的幹涉。在馬來地區,三佛齊稱霸了相當長時間,而爪哇興起了滿者伯夷,此後是一系列的穆斯林王國。元軍對蒲甘、安南、佔城、滿者伯夷都有過直接的敲打,而明朝則主要以封貢的形式維持自己的影響,在明初形成了萬邦來朝的盛況,其時還有東南亞大國滿剌加(馬六甲)、蘇祿、暹羅、緬甸東籲王朝等等。
從十六世紀初開始,隨著葡萄牙佔領馬六甲,來自西方歐洲的國家開始對東南亞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是東南亞在宋元後被伊斯蘭文明改變馬來地區的又一次重大變化。不過,西方殖民者的滲透是漸步的,他們從商站據點等局部地區起,直到十九世紀初才開拓大區域的殖民地。西方人的到來,既是壓榨和掠奪,又伴隨著近現代文明的傳播與建設;當然,建設者的角色中,中國人的身影也格外顯眼,只是華人的奮鬥史中充滿了更多的血淚。
越南:佔婆-佔城/交趾-安南-越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該地區設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公元前207年建立「南越國」。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南越政權存在了一個世紀。公元前111年,南越政權被漢武帝派兵破滅,在今越南中北部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自此後,越南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直至中國宋朝以前都是中國的郡縣,稱為「郡縣時代」。
公元190-193年(東漢末年)居日南郡林縣一帶的佔人最終獨立,建國林邑。
公元491年南齊朝時,林邑王首次受封。(此前時時劫掠日南郡)
公元605年煬帝滅林邑國,分其地為三郡。後,佔人屢屢反抗,終於復國。
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設安南都護府,「安南」的名稱由此而來。
公元756年林邑改稱環王國。
公元939年安南,吳權自中國五代南漢政權而獨立(吳朝),北部交趾地區告別了中國一千多年的統治,但是並未建立國號與使用年號。
公元968年丁部領建立丁朝,取國號為「大越國」交趾郡王,被認為是正式脫離中國而自主之始。(安南建國以前中國歷代王朝南邊的隱患就是佔婆)以後佔城(環王國改稱)常向中原王朝求教。
公元973年,丁部領被宋太祖冊封為安南郡王,與中國封建王朝保持「藩屬關係」。
公元980年安南,黎桓建立前黎朝,第二年越宋戰爭。
公元1000年佔城在安南的不斷打擊下,被迫遷都,此後佔城不斷遭到打擊,臣服、割地。越宋戰爭再次爆發後,佔城支持宋朝,同時也陷入與真臘的長期戰爭。
公元1010年李公蘊建立李朝,並遷都升龍(今河內)。1054年取國號為「大越」,1070年建文廟,開辦國子監,1075年第一次實行科舉考試。1075年至1077年第二次越宋戰爭。
公元1123-1136年真臘聯合佔婆發動對越戰爭,1136年佔婆單獨媾和,引發了「百年戰爭」。
公元1145-1220年真臘佔婆的「百年戰爭」,三次大的交鋒:第一次是1145-1149年間真臘對佔婆的入侵和佔領;第二次是1177-1181年間佔婆對真臘的反攻和佔領;第三次是公元1181-1190年間真臘對佔婆的反攻和佔領。
公元1190年至1220年佔婆被真臘佔領,真臘主動撤出後,兩國關係恢復正常。
公元1225年安南,陳煚(陳守度)建立陳朝。
公元1257年-1258年蒙古軍佔領大理國(1254年)出兵安南,從而對南宋形成包圍之勢,失利。
公元1281年忽必烈由海路攻佔城,佔城王既臣而復叛。
公元1282年-1283年,1284年-1285年,元朝以徵佔城為藉口,發起第二次對越戰爭,最後撤回北方,越南取得抗戰勝利。
公元1287年-1288年元朝發起第三次對越戰爭,重創於白藤之役,至此蒙元三戰失利。
公元1407年至1428年明朝佔領安南,在升龍設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進行直接統治。1428年黎利擊敗明朝佔領軍,自立為帝建立後黎朝。
公元1471年安南黎朝滅佔城。
公元1527年,後黎朝南北分裂,北部由莫登庸建立的莫朝控制。
公元1592年,後黎朝復闢,北部由鄭氏家族控制,南部則由阮氏家族控制,1698年阮氏家族出兵吞併下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
公元1771年,爆發西山三兄弟起義(阮文嶽、阮文侶、阮文惠),先後滅阮主、鄭主、後黎朝,統一全國,建立西山朝。
公元1802年,阮福映在法國支持下滅西山朝,建立阮朝,之後接受朝嘉慶帝的更改冊封為「越南國王」,正式建立新國號為「越南」。
公元1859年起法國逐步佔領湄公河三角洲的主要城市柴棍(西貢),於1862年控制越南南部。
公元1884年控制整個越南,歸入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殖民地之內,為此與越南的宗主國清朝爆發了中法戰爭(1883年至1885年)。
公元1940年9月日本佔領越南。
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阮氏皇朝末代皇帝保大被迫宣布退位。9月2日,胡志明在河內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
公元1954年5月越南取得了奠邊府戰役勝利,同年7月20日日內瓦協議,越南從北緯17度劃分為南北兩方,美國取代法國,在南方扶持親美政權。
公元1961年底美國在越南南方發動了由美國人指揮、西貢偽軍充當炮灰的「特種戰爭」。
公元1964年8月5日美國製造了「北部灣事件」,開始轟炸越南北方。
公元1965年3月8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越南中部峴港登陸,隨後不斷增兵南越,同時擴大對越南北方的海空襲擊,發動了一場長達八年的「局部戰爭」。
公元1973年1月27日越南結束戰爭,美國撤軍。
公元1975年4月30日越南南方全部解放,1976年7月2日越南正式宣布南北兩方實現統一,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柬埔寨(高棉):扶南-真臘-吳哥
公元1世紀扶南建國,並開始與當時中國的東漢王朝進行聯繫。(1世紀末混氏王朝入主前,有處於母系社會末期的早期王朝)。存在時間一直持續到公元7世紀末葉,在所有曾經存在過的東南亞古代王國中,扶南的國土是較為廣大的,其轄境大致相當於當今柬埔寨全部國土以及寮國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國東南部一帶,同時在周邊地區擁有一些屬國,其中較著名的是真臘。
公元前至公元初年後相當於秦漢時代,真臘為扶南屬國在其北方(國王剎利氏)。
公元6世紀中葉柬埔寨北方的吉蔑部落興起,後並有真臘。
公元7世紀中葉,真臘國王巴法瓦爾曼起兵,武力徵服扶南國,扶南太子流亡爪哇,建立山帝王朝。
公元705年~707年,真臘國分裂為北方的陸真臘(又名文單國)和南方的水真臘,水真臘國都婆羅提拔,陸真臘國都在今寮國境內。
公元8世紀末葉,水陸真臘俱為當時爪哇地區的夏連特拉王朝控制,成為其屬國。
公元9世記初,水陸二真臘又歸統一,且又重新取得了獨立地位,並於公元802建立了吳哥王朝,建國後的吳哥王朝,被稱為高棉帝國,國勢強盛,文化繁榮。王城建築雄偉,建有世界聞名的吳哥窟,疆域包括今緬甸邊境和馬來半島北部地區。
公元12至13世紀,吳哥王朝因不斷與暹羅、佔婆進行戰爭,國勢日漸衰落,並於公元1431年被暹羅攻佔了首都吳哥,吳哥王朝滅亡,公元1434年真臘復國,並遷都金邊。真臘自放棄吳哥以後,就逐步走向了衰落。
公元1432年-1863年暹羅與越南控制時代。
公元1528年遷都金邊西北約40公裡的洛韋。1593-1594年暹羅大舉進攻,洛韋陷落,真臘真正地走向衰落的轉折點。此時期,真臘改稱柬埔寨,從16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可稱為柬埔寨時期,這是該國完全衰落,進而成為外國附屬國的時代。
公元1600年王子索裡約波被暹羅送回國就任國王,承認暹羅的宗主權,執行暹羅化的政策。
公元1623年長子吉塔與一位越南公主結婚,並在越南的援助下擊退暹羅軍隊,但西貢不久後劃入了越南的版圖。以後,柬埔寨出現了長期的王位內爭,國內政局混亂。
公元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越南阮王通過各種手段,逐步侵佔了下柬埔寨的全部領土,形成了今日的越南南部。(見越南)
公元18世紀下半葉,柬埔寨基本是處在暹羅的控制之下,當時越南雖不甘心,但國內爆發的西山起義打亂了越南繼續吞併柬埔寨的計劃。阮朝統一越南後,與暹羅爭奪柬埔寨的鬥爭更為激烈,柬埔寨時而成為越南或暹羅的屬國。
公元1835年越南安眉為柬埔寨女王(1835-1841),推行越南化政策,如蓄越南髮式,以越語為官方語言等。
公元1845年越、暹籤定和約,越南被迫同意從柬埔寨撤出所有的部隊。為暹羅王所扶持的新國王安東(1841-1860)同時向兩國納貢,並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頓國家。
公元1863年《法柬條約》,柬埔寨淪為法國保護國。1867年,諾羅敦把首都從烏東遷到金邊。
公元1897年法國取消了國王的最後一些行政權力,柬埔寨成了一個事實上的殖民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柬埔寨被日本軍隊佔領。
公元1953年柬埔寨獨立。由于堅定地奉行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柬埔寨王國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的支持與尊重,當時各項發展的指標均超過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公元1970年朗諾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朗諾政權只得以維持到1975年4月17日。
公元1976年以波爾布特為首的紅高棉遊擊隊,攻陷金邊奪取政權後,改國號為柬埔寨民主國,奉行極左政策。
公元1979年1月7日越南入侵柬埔寨,扶持韓桑林政權(未獲聯合國的承認),波爾布特撤往西北部泰柬邊境,彼此交戰不歇,直至1989年9月越南撤軍戰火才暫熄。
公元1993年在聯合國駐柬埔寨臨時機構的組織和監督下,重新成立「柬埔寨王國」,並尊西哈努克為國王。
公元1999年紅色高棉政權完全垮臺,柬埔寨真正結束了內戰,實現了民族的大和解,進入和平重建歷史新時期。
寮國(寮國)
僚人屬駱越(雒越)族一支,七世紀至九世紀屬真臘國,是所謂陸真臘,文化屬於孟高棉文化。九至十四世紀屬吳哥王朝。高綿衰弱後東南亞北方有一庸那伽國,是佬族與其他泰人對抗高棉的國家。
十三世紀這裡有稱為老抓,老丫,撾家與潦查的老族小國,最大是勐騒瓦。
公元1353年第一個統一國家瀾滄王國建立,國都川銅,後改名為琅勃拉邦。受吳哥王朝支持,為明朝屬國,在嘉靖始稱南掌,明朝曾置寮國軍民宣慰司。
十五世紀時曾受越南黎聖宗侵略,一直向越南納貢至1694年。
十六世紀為躲避緬甸遷都萬象。
公元18世紀分裂為琅勃拉邦王國、萬象王國、佔巴塞王國。
公元1779年至十九世紀被暹羅徵服。
公元1827年,越南明命帝(聖祖)乘萬象阿努王與暹羅(泰國)交戰之機,立即出兵實行分割寮國,攫取大片領土。1827年五月,暹軍侵佔了萬象城,阮朝於六月強迫寮國以「自願歸附」,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不勞寸矢」吞併了寮國三分之二的大片領土。
公元1893年淪為法國保護國。
公元1940-1945年被日本佔領。
公元1945年10月12日宣布獨立。1946年法國再度入侵。
公元1953年寮國王國獨立。
公元1975年12月廢除君主制,成立社會主義的寮人民民主共和國。
泰國(暹羅)
隋唐時代(6世紀末到10世紀末),泰國大概已有泰人居住,他們原來生活在雲南至阿薩姆一帶。
公元11世紀時,下湄南河流域為東方的吳哥王朝(高棉帝國)所統治。到13世紀時吳哥開始沒落,西方的緬甸蒲甘王朝又被蒙古人入侵,傣族勢力趁機崛起,建立了北方的蘭納王國與南方的素可泰王國。蘭納於13世紀中由傣族的滿哥瑞(Mangrai,又譯孟萊王)建立,以清邁為中心。清邁地區後來一直與暹羅其他地區有別。
公元1238年泰族部落首領膺它沙羅鐵聯合周圍其他部落,脫離吳哥(真臘),建立素可泰王朝(內外服制度)。第三代國王蘭甘亨時期達到極盛:南達馬來半島的六坤,北至琅勃拉邦,東瀕湄公河沿岸,西及緬甸的勃固,成為湄南河中、上遊的強國;並在1283年創製了泰文字母。該王朝與元朝建立友好關係,先後12次遣使訪問中國,包括兩次國王親訪;元朝使節亦曾三次訪問素可泰,其中的一次是1282年由何子志、黃甫傑等充任使節,但途徑佔城時被殺。
公元12世紀孟人在今泰國南部素攀武裡一帶建立羅斛(都城名,今華富裡),13世紀初葉以前置於真臘的統治之下。此後,真臘逐漸衰落,羅斛乘機獨立。
公元1349年羅斛的烏通王(拉瑪蒂菩提/華商後裔)徵服了暹國,此後中國史籍始稱羅斛為暹羅斛。
公元1350年烏通王遷都,建立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但素攀武裡地區,仍由王室的一個支系進行統治。烏通王於1369年逝世後,兩支係為繼承王位多次爭奪,1377年(明洪武十年)素攀武裡的王子昭祿群膺(又譯那空膺)到中國訪問,朱元璋賜他「暹羅國王之印」。(於是稱素攀武裡政權為暹羅,以別於被稱為暹羅斛的阿瑜陀耶政權)。1409年昭祿群膺奪取阿瑜陀耶王位,中國史籍從此稱阿瑜陀耶王朝為暹羅,再不使用羅斛、暹羅斛等稱呼。
公元1431年暹羅攻滅吳哥王國。15世紀中葉暹羅在國內建立完整的制度,發展稻米耕作,與中國通商,國勢繁榮。
公元16世紀下半葉陷入與緬甸的戰爭,世紀恢復獨立(見緬甸)。
公元1767年阿瑜陀耶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所滅,但緬甸陷入清緬戰爭(見緬甸)。華人鄭信(鄭昭、達信)在大城淪陷七個月後,趕走了緬甸駐軍,收復了大城,建立吞武裡王朝。
公元1770年鄭信統一暹羅達到今日泰國版圖,併吞東方的柬埔寨,北方清邁,東方的永珍(今寮國境內)。
公元1782年鄭信部將昭披耶節基登上王位,自立為拉瑪一世,建都曼谷,史稱曼谷王朝。
公元1809年拉瑪二世王登基,在位十五年,曾遣使赴北京二次,時為清朝嘉慶道光年間。
公元1824-1851年拉瑪三世,開始對西洋各國開放。1851-1868拉瑪四世,泰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與鄰國化幹戈為玉帛,又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公元1855年英暹通商條約,破壞了暹羅傳統的司法獨立、關稅自主和宮廷壟斷對外貿易的政策,暹羅淪為半殖民地,曼谷王朝也不得不開始了國家開放政策。
公元1868—1910年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力的改革和積極的建設,是引導泰國現代化,艱難地維護了國家獨立,讓泰國成為同時代東南亞唯一的主權國家。朱拉隆功同日本明治天皇處於同一時代,都是少年即位,面對西方列強的進逼,在內交外困中開始了一場使國家脫胎換骨的改革運動,在同時代亞太地區的近代化改革中,朱拉隆功改革的影響僅次於日本明治維新。
公元1893年法國軍隊侵入寮國後又入侵暹羅,《法暹條約》將湄公河東岸的寮國領土割讓給法國。
公元1896年英法籤訂條約,將暹羅列為「緩衝國」,並於1904年劃定勢力範圍。
公元1907年3月,暹羅又割讓馬德望、暹粒、詩梳風三府,以換取法國放棄在暹羅的治外法權。1909年3月,暹羅對英國如法炮製,以放棄馬來省(包括吉打、吉蘭丹、丁加奴、玻璃市四個土邦)的主權為代價,換取英國取消其公民在暹羅的治外法權。這些領土變更後來成為二戰期間泰國同英法交戰的根源。
公元1925-1935年拉瑪七世在位,1932年遭遇政變,開始實行君主立憲,隨後在第二次政變後退位。1938年鑾披汶上臺,推行「大泰族主義政策」,對內造成民族壓迫,對外被日本帝國主義所利用。
公元1939改稱泰王國,1945年復稱暹羅王國,1949年再次改為起自民族名的泰國,取其「自由」之意,因為當時的東南亞只有泰國是獨立的國家。
公元1941年底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泰國和日本籤訂《日泰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給泰國。
公元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泰國隨即在翌日宣布:「泰國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公元1946年拉瑪九世繼位並一直到現在,但戰後泰國政局很不穩定,直到現在發生大大小小的19次政變,其中13次獲得了成功,被稱「政變王國」。
公元1954年參加東南亞條約組織。在韓戰和印度支那戰爭中,充當美國的親密夥伴。
公元1954年政府建立了促進工業委員會,頒布了促進工業發展條例,鼓勵國內外資本在泰國投資發展生產。
公元1961年起政府領導工業化運動,經過四個經濟發展計劃的努力,成為亞洲經濟增長率比較高的國家之一。
公元1967年參加東南亞國家協會。
緬甸:孟族、撣族(泰族)、緬族
公元前4世紀,楚國人莊蹻入滇,擴地數千裡,溝通了中緬之間的交往,「南方絲綢之路」開通。緬甸這時有了部落國家,即佔族建立的太公國。佔族是同化矮黑人之後的南島人的後裔。
公元前後中國西南的哀牢人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佔據了今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的即今天的孟人(居住在錫當河流域)。孟族人建立直通國,573年兩個王子興建勃固城,此後400多年間,孟族在緬甸南部建立了直通、墮和羅、彌臣、崑崙、土瓦、丹老等國。驃國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11世紀。
公元3世紀緬族的一支驃族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832年驃國被同為藏緬系的南詔國滅亡,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公元849年緬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
公元1044年阿努律陀國王建立蒲甘王朝,形成統一國家,以上座部佛教為國教。此後相繼徵服撣族和孟族,不斷擴展領土,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
公元1057年蒲甘王朝消滅了直通國。
公元1287年忽必烈結束了蒲甘王朝。
公元1287年孟族就以勃固城為中心(離仰光約80公裡),復興了「漢達瓦底」勃固王朝(南緬甸)。至1557年,「漢達瓦底」勃固王朝再次被緬族的東籲王朝徵服。此後只要有機會,「漢達瓦底」勃固王朝(825-1757)又東山再起,直到1757年成為亡國奴。
公元1364年-1555年緬化撣族的阿瓦王朝統治北緬甸,並自視為蒲甘王朝的正統繼承國。
於1385年至1424年阿瓦王朝與勃固王朝爆發的四十年戰爭,阿瓦王朝國勢走下坡,1480年到1490年很多附庸國脫離。1527年被北方撣族等結盟推翻,成為傀儡王。
公元1510年,緬族的東籲王朝宣布脫離阿瓦王朝。
公元1531年莽瑞體正式建立東籲王朝,定都東籲。在莽瑞體和繼任的第二位國王莽應龍在位期間,東籲王朝多次南攻北伐,終於實現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1546年遷都勃固。
公元1548年暹羅挑起的暹緬戰爭,緬甸在葡萄牙僱傭軍的支持下,揮師東進,將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包圍長達4個月之久,暹羅王后與公主身著男裝參戰,雙雙陣亡,暹羅王子和駙馬雙雙被俘,但進攻還是失敗了。1550年孟族人在勃固發動叛亂暗殺了莽瑞體,妻弟莽應龍鎮壓叛亂後稱王。
公元1563年莽應龍入大舉攻佔暹羅國都阿瑜陀耶(今大城府),立暹羅王子為王;1568年大規模出兵平定暹羅國王的反叛。
公元1584年緬甸新國王莽應裡出兵拒絕臣服的暹羅,戰敗而回;1585年和1586年兩次出兵又以失敗告終。1590年第四次出兵再次被擊退,1592年他再集重兵,但其長子王儲率先頭部隊孤軍深入被殺死,緬軍倉皇潰退。暹羅擺脫緬甸控制的戰爭(1584-1592),暹羅終於獲得獨立。
公元1583-1584年(萬曆)緬甸入侵爆發明緬戰爭,最終東籲王朝的勢力被趕出木邦、孟養、蠻莫等土司地區,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明緬戰爭以明王朝勝利告終。八年後戰爭再次爆發,但明朝因援朝戰役、緬甸因暹羅威脅而講和,最後以明朝承認緬甸合法獲得孟養、木邦為條件,兩國恢復了正常關係。
公元1599年勃固城被阿卡族佔領,東籲王朝被迫遷都阿瓦。
公元1600年葡萄牙僱傭兵佔領緬甸丁茵;1613年東籲王朝國王阿那畢隆收復丁茵。
公元164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緬甸丁茵建立商館。
公元1659年,明朝末代皇帝永曆逃亡到緬甸。1662年清朝兵臨阿瓦城下,當時緬甸已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好引渡永曆以換取清軍撤兵。此事動搖統治,全國各地開始叛亂。
公元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佔,東籲王朝滅亡。同時多次南下討伐孟族瑞波平原的緬族首領壅籍牙,於1752年再次實現了全緬甸的統一,建立了壅籍牙王朝(也稱貢榜王朝1752-1885年)。到了波道帕耶王時期(1782-1819),西起印度的阿薩姆、曼尼坡,東到今緬泰邊境的廣大地區,都屬緬甸的版圖,緬甸成為當時東南亞幅員最為遼闊的封建帝國,並對東南亞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公元1762年-1769年(乾隆)清緬戰爭,1770年以議和結束,1788年緬甸主動示貢。清緬戰爭爆發時,緬甸剛滅了暹羅就遇上滿清軍隊進攻,只能全軍歸國抵禦,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當然清朝很長時間都不知道它又挽救了暹羅。
公元1824年英軍從印度由陸路向緬甸西北部進攻遭重創,1826年英軍走海路從仰光登陸,緬王被迫議和,放棄對阿薩姆、克車和曼尼坡的宗主權,將若開及附近島嶼劃歸英國管轄。從此緬甸開始淪為西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公元1852年英軍第二次侵緬,佔領緬甸南部沿海,將勃生、勃固、若開、德林達依合併為緬甸省,歸屬印度。
公元1885年英軍第三次侵緬輕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錫袍王,並繼續北進佔領了整個上緬甸。
公元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從此整個緬甸淪為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
公元1897年英國將緬甸升格為「自治省」,由英駐印度副總督兼任省督。
公元1937年緬甸脫離英屬印度,由英國總督直接統治。
公元1942年日本佔領英屬緬甸,曾同意讓緬甸獨立,但仍舊在背後操控新成立的傀儡政府,昂山將軍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對抗日軍。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
公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獨立的緬甸聯邦共和國。
公元1950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1960年緬甸舉行大選,由吳努(德欽努)取得執政權。
公元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政變並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
公元1190年傳入緬甸的僧伽羅上座部佛教,於13世紀從孟人和緬人那裡傳給撣人、泰人、寮國人和柬埔寨人。上座部佛教與這些民族的當地宗教相互交融,成為每個民族的大眾化的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