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的形象和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並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同樣的故事頂多只能讓人想起忠犬八公,卻不能代替忠犬八公,這就是文化的獨特力量。
一、大家會習慣以「俄羅斯版八公」來稱呼這隻痴等了11年的狗
這個「俄羅斯版八公」名為【米什卡】,米什卡的主人於11年前在路邊遭遇車禍,然後當場離世。而米什卡也恰巧看到了這一幕,它就選擇在主人被撞身亡的地點守候,仿佛只要它還在這裡,主人也就會一直在這裡一樣。
米什卡的堅持和守候,也打動了常走這條路的人們,他們自發性的為米什卡建了一個小窩,並給它投餵食物,以保證米什卡過得不那麼艱苦。
有的人也覺得這條狗非常可憐,準備帶它回去再給它一個家,但是米什卡在被人帶走之後就不吃不喝,精神萎靡,人們不得不把它放出來。
只要米什卡獲得自由,它就一定會回到主人去世的位置,繼續在原地等待和徘徊,期待主人有朝一日能夠回來。
就這樣,米什卡整整堅持了有11年,它的年齡也來到了遲暮之年,卻仍然不放棄等候,它的故事也因此傳頌開來。
二、忠犬八公已經藝術化,成為文化符號,實在難以超越
忠犬八公的故事原型來源於日本,但是在美國把它拍成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之後,「八公」這個名字就從日本傳頌到全世界,全球無數人都記住了這條秋田犬,還有它的名字八公。
一提起痴等主人多年的狗,大家下意識的就會想起八公,儘管八公等候的時間沒有超過10年,但是八公是用盡了自己的一生去等待,它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在等著自己的主人回來。
它離世之後,車站也建造了一座「八公」的雕像,代替它永遠等候著主人。
我自己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也是控制不住眼淚直流。因此才下定決定好好養一隻屬於自己的狗。
只不過,我大意了,沒有買到秋田,倒是養了一隻時刻鄙視我的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