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間一壺酒
眾所周知,首烏與人參、靈芝、冬蟲夏草,並稱「四大仙草」。相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吃了首烏而得道成仙的。
小夥伴們知道嗎?哪裡是白首烏的著名產地呢?那就是在江蘇濱海縣。濱海地處黃海之濱,氣候宜人,環境獨特,再加上黃河故道獨特的營養豐富土層、侵蝕性海岸地域,孕育了人間的「仙草」白首烏。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白首烏的95%出產在江蘇省濱海縣。據《濱海縣誌》記載,早在清朝鹹豐年間,境內就有農民種植白首烏,作為禮品饋贈親友,並世代傳承、沿種不息,被稱為中國首烏之鄉。
濱海縣因東瀕黃海而得名。濱海地區最早出現的建制是南宋嘉定七年(1214)著名的鹽場天賜場。由於地瀕黃海,具有得天獨厚的煮鹽之利,當時沿海地區煙火點點,煎灶連連,鹽業十分興旺。
天賜場的建制給濱海留下了一個「天場」的地名,也就是現在的天場鄉。明代中期以後,由於海勢東遷,潮汐不至,亭場紛紛東移,天賜場鹽地大多廢棄。明弘治十三年(1500),天賜場併入廟灣場,屬淮安府山陽縣。
1966年4月,中山河以北、灌河以南早期濱海縣的地區改稱響水縣。如果從縣名來說,「濱海」其實是原來響水縣的名字,響水縣的前身是「濱海」,這也算是江蘇地名「張冠李戴」的一樁趣事。
濱海縣的縣治東坎鎮,初名汪家村,500多年前尚是一片水窪,因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歙縣汪姓族人來此居住而得名。明末崇禎年間,現在的西街仁和鎮已有街市,清朝初年街市順救生河發展,改名為東堆、黃坡,乾隆年間興集,始名東坎。
歷史上,濱海地區土壤的鹽鹼化較重,是江蘇東北部經濟欠發達縣之一。但現在的濱海縣沿海灘涂資源豐富,盛產鰻魚、對蝦、鱸魚、紫菜、海蜇等多種海產品,濱海港也成為一座岸線較深的大型天然良港。
南湖廣場是濱海縣的地標性景點,是濱海人散步休閒的最佳場所。當地還有一座薰衣草莊園,每年五月,滿園的薰衣草競相開放,置身其中就像步入一片花海,非常漂亮。
濱海當地柳製品非常有名。在明朝朱元璋年間,農家女就開始編織針線匾、首篩梳妝籃、閨繡服飾提箱等,無毒無味,潔白如銀,做工精細,紋路清晰,手感光滑,造型美觀,遠銷蘇杭。
參考資料:《濱海縣誌》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