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信仰真的會消失嗎?

2020-12-18 Mars的寫字檯

前言:

在隨著世界文明與科技發展的現在,關於宗教是否會消失,大部人覺得這應該是個必然的趨勢,特別是在以無神論者佔絕對比重的中國,我們可能都會這樣去認為。

但事實上,哪怕是中國這樣的國家,根據不完全統計,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者的人數依然站到3億左右,也就是接近五分之一。

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還是要辯證的看待。

1. 宗教的起源

我們認為一種思想可以形成宗教,通常有三個要素:一定數量的人口,頻繁的祭祀或朝拜活動,文獻或者考古的記載。

最早的宗教發源於人類文明的搖籃——兩河流域,也就是中亞的新月沃土,在考古中發現的齊格拉特神塔,是蘇美爾人建造的供奉月神的寺廟。

距今4000多年,雖然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很多文物保存的不夠完善,但是可以充分證明當時的蘇美爾人已經進行祭祀活動已久。

而蘇美爾人神話對著整個西方世界的宗教都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而世界上第一個世界性宗教則是瑣羅亞斯德教,聽起來我們好像都不太熟悉,但是換個名字,大家肯定都會知道——明教。

明教興盛於唐朝

在中國,官方稱他為祆教,或者拜火教。在今天的伊朗地區,瑣羅亞斯德創建了這個宗教,也是最早提出創世主神這個概念的宗教。

在強大的波斯帝國時期,瑣羅亞斯德教被奉為國教,在波斯帝國被阿拉伯帝國所滅的時候,該宗教信徒遭到迫害,而地區人民也都改信了伊斯蘭教。

在現在瑣羅亞斯德教的火焰已經漸漸暗淡,成為一個極為小眾的宗教信仰。

所以我們認為從單一宗教的角度來說,它會發展,成熟,滅亡或者改變的。

2. 人們為何要信仰宗教

瑣羅亞斯德教叫中創世神的這個說法,在後來很多宗教神話中都被使用,比如:耶和華創世記,盤古開天闢地,大梵天創世論等等,這說明人最早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我們從何來的思考。

最早的宗教是源於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對自然的不可抗拒,在遠古時期,農耕和遊獵文明就對著宗教信仰有著不同的理解。

對於農耕文明,影響生存發展的是天氣和自然因素,當天氣乾旱的時候他們會進行最早的祭祀活動「祈雨舞」,期盼自然對他們的祭祀活動給予回應。

與之相對的是,當大洪水來臨,製造災難和救助他們的,也會被奉為神明,比如:「諾亞方舟」的故事,還有大禹治水。

對於遊牧文明,他們更傾向於萬物皆有靈的看法,在狩獵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野獸,對他們的狩獵行動造成威脅,而獵人們通常是不能與大自然交流的,所以通常遊牧民族主要與神靈們溝通的方式是通過「祭祀」這一特殊職業。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神也早就有了不同的意見,在中國歷史上佛教淪為統治者駕馭人民工具的南北朝,民間就除了《達性論》、《法性自然論》等無神論著作,其中範縝 的《神滅論》更是提出了「人死如燈滅」的這種理論。

那麼人們為什麼還需要宗教?

18世紀的伏爾泰曾經說過:「如果上帝不存在,就有必要發明他。」

在那個時代,關於宗教信仰還像今天如此的開放,很多人對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攻擊,伏爾泰對此的回應是:「信仰上帝是社會運作之必須,但他不贊成教會對信仰的壟斷。」

很多現代學者都認同這一點,波士頓精神與文化中心的學者康納·伍德認為:「任何宗教都要為信徒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保持發展」。

但實際不代表是現實,例如在封建君主時代,東西方都會面對一個問題就是統治君主與人民的矛盾,在生活貧苦的時候,宗教場所可以提供庇護或者基礎醫療措施,為大眾服務。

在生活還過的去的時候,宗教信仰對人民提供的幫助大多為思想上的,比如「我們從何而來,向何處所去。」「人為什麼會痛苦,如何解脫。」等等

在有助於封建君主統治,西方則更勝於東方,「君權神授」論的出現,讓人民在心理上接受了自己被統治的現實,安心回歸生活從事生產。

中國的做法則更早的從神論的領域邁向了思想的領域,更集中在皇權本身,這也是為什麼西方的封建制度先於中國崩壞。

其實在近代史上很多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因為他們在各自領域的探索而不相信神的存在,但是特別在西方,由於教會掌握了大多數的社會和教育資源,大部分的科學家們從小都是在教會學校學習。

當他們面對神論或者宗教論的時候,由於從小接受的教會思想薰陶,通常會有所保留。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大部分信仰者的心中,他們認為無神論者是可怕的,這無關於文化與科學常識,更多的是,他們認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神」所注視,僥倖逃脫的罪行無法逃過神的制裁。

而無神論者則沒有這一制約,這在信徒的心中是極為可怕的,這早期社會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現代法律的健全,我們將有更先進的約束方式,而不是寄託於神。

因此,宗教信仰一定會有所改變。

宗教信仰會如何改變?

從20世紀開始,社會變革和思想思潮推動了對人們思想的看法,很多國家把無神論作為基本國策,很多學者和思想家認為,21世紀會是一個無神論者大量湧現,宗教信仰者開始消失的時代。

但讓我們大跌眼鏡的是,隨著技術革新,人們在信仰上的變化並沒有太多的變動,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中,到2050年的時候,教徒數量依然會小範圍增長,從84%到87%(其中最主要的是伊斯蘭教教徒的增長)。

皮尤研究中心:世界宗教的未來

至少在50年以內,無神論者依然是少部分人,這可能讓很多人都覺得驚訝,作者也是其中之一,這就是宗教改變的結果。

宗教信仰的改變會有多個趨勢,比如說最早期的基督教,本身是作為一個普及性的宗教而存在,隨著各個地域的文化和政治因素,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還有其他小教派。

在中世紀時期,在歐洲宗教排斥的大前提下,進行了多次有關於宗教的爭論甚至戰爭,但是進入近現代以後,宗教的影響力漸漸變小,更多是作為一個思想世界的機構,而不能影響現實世界。

在此期間,基督教從統一改為分裂和鬥爭,再次變為和諧,這也是迄今為止基督教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宗教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即使人類社會進入了所謂的「現代化」,那是相較於過去,對於這個是世界,我們依然是未可知的,這應該是宗教還能夠保持的原因。

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到底有多大,死後我們將去哪裡的問題,我們一直都沒有確切信服的理論。

這同時也信仰者們的一些變化,在「天圓地方」論的神學時期,信仰者們不允許試圖通過科學證明「地圓說」。

在現在,信仰者們對於未知的領域提供自己的神學想法,但是再也無法達成壟斷,與此相對的是,絕大部分無神論者對於超自然和不可知現象,保持著開放態度,允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從篤信獨佔到包容和諧,是宗教信仰存在的必然趨勢。

新的可能

對於宗教信仰的未來,有著無限的可能,消失顯然不是最大的一種。在我的之前一片文章《當西方世界說:「中國人沒有信仰的時候」,我的回答是:閉嘴》,引起了大量的討論。

而其中有著很大比例的觀點就是「我的信仰就是錢」,這不失為一種有趣的論述,事實上對金錢的崇拜,在古代的時候被統治者們有意無意的貶低或者忽視了。

比如中國的士農工商,西方則認為商人是「骯髒和貪婪」的,但不得不說,全世界如果硬要找到一個價值觀的共同參照物,就是錢。

在中國古代「財神爺」是一種較為小眾的神祗,在封建時期,似乎掌管土地的「土地爺」和掌管生育的「觀世音」要更加的普及,而到了現代,觀世音因為功能的擴展依然受到大量的追捧,而財神爺的地位也與日俱增。

到了現代企業,證券交易所似乎成了新的財神廟,當公司上市的時候,需要撞鐘,大家期盼融資順利。在香港講述股票故事的《大時代》中,我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幕就是鄭少秋演的丁蟹,在開市前進行祭拜。

要多說一句的是,對金錢的崇拜和對神的崇拜是一樣的,要有限度,與極端神論同理,「拜金主義」是不可取的。

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隨著埃爾法狗在多領域打敗最強人類,就已經有一點神性存在了。

同樣,我在看到網上的各種評論時,看到很多簡單的觀點是:「把電關了就一點用沒有了。」

只能說這種觀點可以博大家一笑,事實上是,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且不說超長時間的蓄電池,人工智慧完全可以操控一個物聯網化的機械臂為自己充電。(大笑)

事實上反應人類對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未來的懼怕的影視和文學作品很多,比如《機械公敵》之類,這說明人們在一定程度上認識意識到了一個全方面超越人類存在的威脅性,和當機械智能具有自我學習和思考能力以後帶來顛覆性認識。

當然,我也絕對不是「機械威脅論」的擁護者,這是我們天馬行空對未來的一種看法。

同樣回到我們的主題,宗教信仰是否會消失?我認為在近代50-100年以內,以神為中心的宗教信仰是肯定不會消失的,信徒和無神論者們會大範圍的和諧相處,共同探討。

在超越100年之後,宗教也許會因為技術的再次顛覆被邊緣化甚至消失,人類的信仰將會被其他所替代,也許是本世紀剛起步的「科學」也許是其他顛覆常識的物體,一切飢餓未可知,但是一點是肯定的,無論是宗教和非宗教的信仰皆為人類而服務,否則將會淘汰。

相關焦點

  • 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信仰真的會消失嗎?
    前言:在隨著世界文明與科技發展的現在,關於宗教是否會消失,大部人覺得這應該是個必然的趨勢,特別是在以無神論者佔絕對比重的中國,我們可能都會這樣去認為。但事實上,哪怕是中國這樣的國家,根據不完全統計,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者的人數依然站到3億左右,也就是接近五分之一。
  • 民間信仰是我國五大宗教均衡發展的基礎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與落實,民間信仰及其活動漸漸甦醒,重現於中國大地並日漸興盛起來。近年來,筆者曾多次深入廣東中山市各鎮、區進行民間信仰狀況的田野調查。當我們置身於中山市400多處大小不一的神廟裡(截止到2007年,中山城鄉共有486處神廟),看到民眾圍繞神靈所舉辦的諸多活動時,不得不對30年來民間廟宇復興的強勁勢頭和民間信仰的蓬勃發展感到驚訝。
  • 信仰和宗教到底是什麼關係,信仰等於宗教?國人真的缺乏信仰嗎?
    今天小編看一個節目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宗教的力量真的有那麼的強大嗎?強大到讓人感到害怕,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種力量又是從何而來,不論答案是什麼歸根結底就是信仰,可是信仰就等於是宗教嗎?相信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會覺得小編的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一個問題,信仰不就是宗教嗎?還有其他的表現形式嗎?其實除了宗教,黨派等很多東西都可以當做是信仰,比如某種主張、主義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這些都可以叫做信仰。但是這樣的信仰在大部分人的感覺裡就是瞎胡鬧,沒有任何的意義!
  • 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
    很多西方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但他們只是從宗教的情況來看,如果從信仰不等於是宗教信仰來看,中國人的信仰比之西方來說要純潔的多。在這裡不作多論,只分析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信仰並不等於宗教信仰,但包括宗教信仰。
  • 古典波斯社會的救贖宗教:瑣羅亞斯德和他的信仰、伽塔什
    在波斯宗教的發展中,多種文化的影響也是非常引人注意的。波斯人原屬於印歐語系,他們最早的宗教與印度的雅利安人非常相像。然而在古典時代,新的宗教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出現了,並且成為伊朗地區廣泛普及的宗教,在較大的波斯帝國也是這樣。
  •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早期農業社會:農業的傳播、宗教信仰
    農業的傳播班圖族和其他民族的遷移所造成的最重要的影響是農業社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普遍建立。在公元前1000-前500年間,甘薯和穀物的種植一直 延伸到東非和南非(現代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尚比亞和南非),而牧人將綿羊和牛帶到了這個地方。
  •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源於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形成於華人移居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進程之中,並且隨其生存環境的變化而發展變遷。 東南亞華人傳統宗教信仰極具調和性 在東南亞華人聚居的國家和地區,「華人宗教信仰」通常被列入「通俗宗教信仰」範疇。
  • 民間信仰是我國五大宗教均衡發展的基礎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與落實,民間信仰及其活動漸漸甦醒,重現於中國大地並日漸興盛起來。近年來,筆者曾多次深入廣東中山市各鎮、區進行民間信仰狀況的田野調查。當我們置身於中山市400多處大小不一的神廟裡(截止到2007年,中山城鄉共有486處神廟),看到民眾圍繞神靈所舉辦的諸多活動時,不得不對30年來民間廟宇復興的強勁勢頭和民間信仰的蓬勃發展感到驚訝。
  • 沒有上帝的社會:缺乏宗教信仰的北歐何以成為最幸福的社會
    有趣的是,北歐宗教氛圍單薄,信仰也沒有其他西方國家那般濃厚。宗教色彩最弱的生活方式,反而造就了高品質生活。北歐這種缺乏宗教色彩的世俗生活,何以成就最幸福的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社會學家菲爾·朱克曼近著《自足的世俗社會》(又名《沒有上帝的社會》)是向當代哲學大師德沃金致敬之作——大師生前最後一部著作《沒有上帝的宗教》(2013),重點探討西方社會自文藝復興以來宗教世俗化的進程。
  • 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看了之後,你會有新的認識
    每當看到有人虔誠地信仰一個宗教,或某個神靈的時候,內心不免開始懷疑,真的有神靈嗎? 雖然有很多國民定期去寺廟燒香,或於特殊節日在家燒香擺貢等,但大多數人仍然堅持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有的只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的實用主義。但是問題來了,即使燒香拜佛為了個人利益,「信仰為了實用主義」;那麼,他們信仰的神靈真的不存在?
  • 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嗎?信仰非得是宗教嗎?
    雖然很多人不討厭宗教信仰,但對某些宗教理論還是挺讓人厭惡的。就如基督教,說什麼人必須信耶穌才能得到救贖,不信他的話就只能下地獄。莫非神造人就是為了把一大半的人扔進地獄裡受苦嗎?這樣的神未免心胸也太狹隘了。
  • 支振鋒:莫以宗教信仰論文明高下
    「道德焦慮」已成為當前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但如何解決,人們卻顯然認識不一。多年來,一種認為中國社會道德滑坡源於宗教信仰的缺失,或者說只有宗教信仰才能挽救中國道德社會的說法,始終在中國社會上——尤其是知識界縈繞。
  • 孩子還沒出生,就給他定好了宗教信仰嗎?
    習俗不具有強制性、約束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習俗也是不斷演變的。我就問他為什麼不早點說?他說他以為我知道回族的飲食習慣。我以為單純的就是不吃豬肉,不瞞你們說,我當時甚至有以後不吃豬肉的打算,現在想想,根本不可能。從過年到現在,四個月,一直在分分合合的邊緣。他終於讓步了,說我可以隨便吃,如果想吃豬肉了就出去吃,但是豬肉不能帶回家。
  • 問吧精選︱李天綱:傳統祭祀會在城市中消失嗎?
    我們一般對於傳統禮儀較少懷疑,因為很多人經歷了、使用了,就take it as granted……對於新的祭祀、新的禮儀、新的信仰,那就應該好好檢驗。如何檢驗,是權威機構的鑑定,還是市民社會的共識,這是需要再討論的問題。民間信仰會不會隨著工業化而消亡?
  • 宗教對社會發展起到過什麼作用?
    (文章轉載自博主河森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嘖嘖,這社會真是瘋了,要我說啊,咱這地方就是因為沒信仰,所以才有這麼多沒底線的事。」 傍晚學校食堂,小夥子一邊用筷子挑面一邊用手機刷著社會新聞感慨,「要是一個人有宗教約束著,就不會做那麼多壞事。」對面教授看了小夥子一眼,沒說話,低頭吃飯。
  • 印度教:印度人信仰的宗教
    印度教是印度人信仰的宗教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再為溫飽發愁的時候,其精神方面的需求。在很早以前,印度古人就開始了精神方面的探索,尋找生命的意義。印度教是西方人給出的稱謂,指的是一個地域性文化集合,是對印度這一地理範圍內所有宗教、信仰、習俗、哲學的總稱。簡單說印度教是印度人信仰的宗教。
  • 宗教是什麼?世界上有哪些宗教?它為社會帶來了怎樣的發展?
    因此,他們把用語言難以表達的真理作為「宗」,把關於這種真理所信奉和宣揚的神學道理思想稱為「教」,而包含這兩者的概念則稱為「宗教」。宗教發展到現代,已經成為了人類社會中的一種特殊意識形態。這種行為是通過人與神或超越性存在的相互交涉中來把握宗教。世界裡的宗教印度教宗教在印度這個國家已經深入到它社會和文化的每一部分,是受其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在絕大部分印度人心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他們的生活方式、狀態都緊緊圍繞著這一信仰來展開。
  • 中國人有信仰嗎,政治信仰與宗教信仰
    (這裡的信仰,指廣義上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堅信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的未來社會;共產主義必然實現。民主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想事業之一。既信仰共產主義,也信仰民主。因為二者都對、都好,值得信仰。信仰民主與社會主義。信仰,是自我、觀點;是總認同、總動力。信仰分為宗教信仰與社會信仰。社會信仰,慢慢構成民主信仰、共產主義信仰。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當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有多少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的地區分布和發展趨勢如何,這是分析國際宗教形勢必須回答的問題。由於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哪些文化現象屬於宗教、哪些思想行為屬於信教、怎樣給眾多的思想信仰分類等基本問題上存在分歧,以上問題很難找到統一答案。
  • 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
    很多西方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但他們只是從宗教的情況來看,如果從信仰不等於是宗教信仰來看,中國人的信仰比之西方來說要純潔的多。在這裡不作多論,只分析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信仰並不等於宗教信仰,但包括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