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濟南共贏未來」高校畢業生校園招聘月活動現場。(本報記者張有水攝)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百姓「飯碗」,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條條穩就業、保就業的精準舉措落地落實,一次次提升服務的創新實踐惠企惠民。在就業這件民生頭等大事上,濟南千方百計,全力以赴。
翻開我市就業工作今年以來的「成績單」:截至11月底,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5.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03%,保持較低水平,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9億元,舉辦各類網絡招聘會365場,實現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近就業1.49萬人……一串串鮮活的數字折射出全市穩中向好的就業形勢,描繪出民心穩定、社會安定、民生向好的美好局面。
作為「六穩」「六保」之首的就業,關乎百姓生計,不斷面臨新的挑戰。今年以來,我市就業系統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全面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從政策扶持到資金補貼,從平臺搭建到技能培訓,打出減負、穩崗、擴就業「組合拳」,以政策支持、培訓提升、創業引領、供求對接、援助幫扶「五大」平臺多點發力,千方百計穩住就業基本盤,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政策釋放紅利真金白銀助企紓困保民生
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全員進入戰時狀態,以政策先行舉措鋪路,研究起草《關於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在全省率先出臺《關於印發濟南市應對疫情落實穩就業政策實施細則的通知》,制定穩就業保就業「黃金」政策26條,綜合實施15項惠企惠民政策,全力穩定企業用工崗位,拓寬勞動者就業渠道。一套創新點多、含金量高的政策「組合拳」,真正做到了「輸血供氧強信心,助企紓困保民生」。
為讓更多的企業享受「免、減、緩、返、補」減負穩崗政策帶來的紅利,跑出政策落實「加速度」,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全面優化業務流程,實行「免申報」「零打擾」快速發放模式,今年以來為15.2萬家企業減免社會保險費97.9億元;發放穩崗補貼6.2億元,惠及企業6.55萬家,穩定崗位123萬個,其中為331家困難企業返還穩崗資金2967萬元。
在利用新聞發布會、報紙專欄、電視廣告、微信客戶端等渠道廣泛宣傳的基礎上,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深入開展「人社政策暢通行」行動,送就業創業政策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高校。通過分區域、分群體、分類別「打包」就業創業政策,組織高素質政策宣講服務隊上門送「禮」,有效提高了政策知曉率。
職業培訓加持「網際網路+」開闢能力提升新路徑
職業技能培訓是保持就業穩定、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舉措,也是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著力在用足用活用好職業培訓補貼政策上下功夫,在提高各類重點群體就業創業能力上求實效,大力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
受疫情影響線下培訓機構常規培訓無法開展怎麼辦?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把「網際網路+職業培訓」作為疫情防控期間的「戰時」舉措,又作為今後常態化工作之一,形成了覆蓋廣、銜接科學的「網際網路+職業培訓」政策體系,努力實現疫情防控和持續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雙贏。豐富的線上培訓資源,讓勞動者足不出戶、輕點滑鼠就能在線學習技能,今年累計吸引25萬人次在線學技能。
困難挑戰越大,越要激發釋放好市場主體內生發展動力。我市積極實施企業穩崗擴崗專項支持計劃,通過發放以工代訓補貼支持企業以訓擴崗、以訓穩崗。不僅制定了詳細的以工代訓服務指南,藉助各媒體平臺推廣宣傳,還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進企業」專項服務活動,成立專項服務工作專班,點對點指導企業開展職工培訓。今年累計開展以工代訓6.2萬人次,這一精準幫扶不僅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更為企業補足了「底氣」。
激發創業活力「一鏈式」幫扶壯大就業增長極
創新創業是帶動就業的「新引擎」。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著力推行「創業培訓+政策扶持+創業指導+創業孵化」一鏈式創業幫扶機制,充分發揮創業的就業倍增效應。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22萬戶,同比增長1.1%,其中新登記企業9.4萬戶,增長27.3%。
在貸款和補貼上加大力度,將個人創業貸款額度提至最高20萬元,合夥及組織創業的貸款額度提至最高60萬元。企業貸款額度提至最高300萬元,同時下調小微企業新招用符合條件職工佔比,降低企業借款門檻,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今年以來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9億元,扶持企業和個體工商戶9976家。降低一次性創業補貼政策門檻,落實創業補貼3.5億元,扶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63萬餘家。
「針對創業者不同創業階段需求,實施全過程政策扶持。創業前『幫』,能提供創業培訓、項目推介、創業擔保貸款等支持;創業中『補』,有一次性創業補貼、一次性創業崗位開發補貼等補貼政策;創業後『帶』,有創業指導服務平臺,請專家免費提供坐診、問診、巡診服務,有效減輕創業者經營壓力。」在南部山區「仲宮大集」廣場,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群眾解讀政策,最大限度發揮人流的輻射帶動效應。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心組織開展了以「創響新時代共圓中國夢」為主題的「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選拔賽暨第五屆山東省創業大賽濟南賽區選拔賽,營造爭相創業濃厚氛圍。
招聘多點開花「雲端」賦能拓展就業新空間
「作為就業服務部門,我們要做的就是搭建平臺幫助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有效對接,為加快省會建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積極豐富線上線下招聘載體,讓求職者享受從求職招聘到籤約入職的「一條龍」專網服務。先後開展線上「春風行動」、「就選山東」高校畢業生線上求職招聘系列活動、第七屆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專項活動、金秋招聘月活動等,舉辦各類網絡招聘會365場,1.8萬家招聘企業提供招聘崗位46萬多個,求職人數27萬人次,達成就業意向8.2萬餘人次,實現了「24小時求職招聘服務不打烊」。
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專門舉辦「選擇濟南共贏未來」高校畢業生校園招聘月活動,527家單位走進駐濟高校,提供崗位數21420個,12900名畢業生進場求職,達成就業意向4050人。同時,開啟以視頻雲平臺為載體的濟南雲人才市場服務,全真模擬線下招聘會,讓招聘單位與求職者通過一鍵視頻面試,實現雙向交流、雙向選擇。
聚焦重點地域農民工「返崗難」,實行「一站式、點對點、全過程」輸送服務新模式。成立市企業復工復產農民工就業保障服務小組,設立人社服務聯絡員,積極摸排轄區企業用工和外出務工人員返崗需求,對成規模、集中性返崗的企業,開通專車、專列、專機,幫助企業職工儘快返崗,做到「接到鄉村口、送到廠門口」。今年以來組織專車2209次,專機2班次,重慶到濟南的復工專列1趟,保障4.1萬名農民工安全暢通返崗復工。
精準幫扶解難兜牢重點群體就業底線
為應對今年面臨的特殊就業形勢,我市作出一系列強有力部署,精準幫扶兜牢重點群體就業底線。堅持將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推出「五擴大兩強化」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實施「三支一扶」計劃,招募124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推進青年見習計劃,將就業見習補貼標準提高至60%,組織1300多名畢業生開展就業見習。
困難人員的就業情況始終牽動著政府的心,我市階段性延長就業困難人員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享受期限,累計援助就業困難人員3.13萬人,發放社會保險補貼1.44億元。對符合條件的通過夜經濟、小店經濟等靈活就業的困難人員,及時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實現應幫盡幫。
為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著力下好就業扶貧「先手棋」,綜合利用就業扶貧補貼政策,設立「就業扶貧車間」22家,發放獎補23.9萬元,累計帶動貧困勞動力400餘人實現就業;完善農村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機制,開發816個農村公益崗位幫助貧困勞動力、農村零轉移就業家庭就近就業。今年以來,全市實現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近就業1.49萬人。
民生期許殷殷,奮鬥未有窮期。在濟南加速奔跑的新時代,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將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事業發展的根本目的,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更實舉措,讓眾多勞動者在泉城這片熱土上演繹屬於自己的精彩。(本報記者王曉菲通訊員孟慶超伊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