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記者 梁文豔報導
把錢用在刀刃上,惠民生成為下半年經濟發展的「重頭戲」之一。
近一段時間,部委和地方頻頻發聲全力保民生,各地保民生「清單」也相繼落地。記者注意到,在惠民生方面,包括支持農民就業創業、住房保障、醫療、教育等民生工程也加快推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自今年以來,積極地財政政策及逆周期調節,各地保民生、保工資、減稅降費,對民生領域的投資也在加大;這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的決策,也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和特殊政策。
何代欣表示,從一些數據來看,穩增長和保民生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此輪民生的大幅增長和各地方政府積極性的迸發,是中國經濟轉型和穩定經濟的重要推動力。
全力以赴保民生
民生連著民心,關係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當前,在這個特殊時期,著力穩住中國經濟平穩運行,全力保民生是當前各地發展的主基調。
7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強調,各級政府要堅決做到過緊日子,節用裕民、儉以養德,把錢用在刀刃上,全力支持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
地方層面,記者注意到,近日,河北11市發布硬核舉措,全力保民生,兜底線。例如,邯鄲市在保基本民生方面,確定了20項民心工程,並在市人代會上經人大代表票選了10件民生實事。在居民就業方面,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7.2萬人,佔年任務的64%;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3.2萬人,佔年任務的79%。
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抓好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工作的十條措施》,這些措施包括稅費、房租、社會保險、融資保障、創業服務等保民生、保就業、保市場主體等。
河南出臺的《河南省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一攬子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擴內需、保就業、惠民生,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此外,江西省人社廳出臺的《進一步落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任務的若干措施》也明確提出,聚焦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勞動關係、人事人才四大領域,打出「保就業、惠民生、促發展」組合拳。
在民生投資領域,記者注意到,上半年,湖南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民生工程投資增長12.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8.9個百分點。安徽上半年社會領域投資增長36.5%,同比加快32.5個百分點;其中,教育投資、衛生投資分別增長45.8%、37%,同比加快39.8、36.7個百分點。
「近一段時間,各地政府對民生投資的積極性非常高,投資增長兩位數以上的比比皆是,這是中國經濟和投資的一個變化。」何代欣表示,民生投資一方面拉動了內需,另一方面也是財政公共化的一個過程。
華南智慧創新研究院院長曾海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各地密集披露的民生工程進度單,很大程度上彰顯了特殊之年民生為要。惠民生與穩增長休戚相關,加碼民生重大工程,從而拉動內需,不但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能帶動就業,確保社會穩定發展。
穩增長保就業是保民生的關鍵
就業為民生之本,保就業就是穩民生。
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全力做好下半年穩就業保就業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更好地發揮投資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合理調配各類資金流向,優先支持具有民生效益和就業效應的項目。用好用足抗疫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重點支持帶動就業能力強的補短板項目。
8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求是》發表署名文章強調,千方百計穩就業、保民生,助民需、幫民困、解民憂。要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有針對性穩崗拓崗,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多措並舉增加居民收入。
記者注意到,近日,上海新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就業促發展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出,加大減負穩崗力度、加強金融支持、引導開拓國內市場、挖掘內需帶動就業、增加投資創造就業等方面開拓更多就業崗位。
8月4日,在安徽省委召開的常委會擴大會議上,省委書記李錦斌表示,要突出穩增長、保企業,細化紓困惠企「落到位」,深化四送一服「幫到位」,優化營商環境「改到位」,營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新生態,不斷積蓄經濟發展基本力量。
曾海偉表示,保民生的前提是穩增長。這些民生重大工程項目不僅可以擴大有效投資和激發消費潛能,而且可以帶動當地投資和就業,穩定居民收入,形成投資-收入-消費-再投資的正向循環鏈條。兩者是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保民生就能實現社會穩定。
不過,在何代欣看來,在這個特殊時期,各地要穩住民生「基本盤」,當前,在民生領域仍有不少需要補齊短板的地方。例如醫療、農村教育、偏遠山區基礎設施等還相當薄弱。下一步,還需要健全就業、貨幣等政策。
何代欣認為,從民生投資本身來說,跟經濟建設投資不一樣;民生投資不是經濟回報,它是改善人居環境、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發力,因此,在民生投資時,一方面要統籌規劃,提升投資效率,節約投資資金;另一方面,要解決在投資過程當中的一些資金需求和連續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