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無聲」——這不僅已經成為泉州古城文化的一張響亮名片,更是古城近年來文化IP打造的生動寫照。以春風化雨的文化培植,連續4年開展的古城徒步活動、環灣自行車賽古城段展示推介、「潤物無聲」創客孵化計劃和主題展覽、國企平臺機制創新運作古城項目……一系列古城文化IP的打造,不僅為古城增添活力,也在潛移默化中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古城、身體力行地參與到古城保護發展中來,激發了更多人對古城的文化認同感,泉州古城文化符號漸入人心,掀起了一股古城文化熱潮。
□泉州晚報記者殷斯麒
體育IP: 徒步活動解鎖古城「活化」
2016年6月,泉州市舉辦了首屆古城徒步活動,受到熱捧。4年來,民間掀起古城徒步文化深度遊的熱潮,增強了古城活力,喚起年輕人保護古城的意識,進一步「活化」了泉州古城。一年一度的古城徒步已然成為一場全民狂歡的健走嘉年華,在穿越中感知古城風貌,傳遞城市文明。
泉州古城 (陳英傑 攝)
2019年古城徒步,以強大的號召力點燃了許多人的心。45286人報名,再創新高。從2016年第一屆徒步活動以來,來自五湖四海的報名者就不斷創新高。這其中,有帶著家人走讀古城的,有跟愛人攜手共行的,有與朋友精彩穿越的,還有為了真正挑戰自我的……無論何種原因,他們在古城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回憶。在朋友圈、微博,一張張滿是笑臉的照片生動記錄了關於古城的美好回憶。
鳳凰花開的開元寺
延續4年的古城徒步活動,不設門檻、不限身份,參與範圍覆蓋全世界,參與者年齡範圍覆蓋廣泛、參與群體多樣,是一場全民性的活動,成為更多人解鎖泉州城市的新方式。貫穿其中的非遺文化,以活靈活現近距離接觸的方式,生動演繹著泉州文化的內涵,讓參加者在走街串巷中感知魅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場全民健身的熱潮,潤物無聲地推動著古城的保護和活化,泉州文化在更廣的範圍內傳播和弘揚。古城徒步活動,不僅是領略古城風韻的徒步,更是一種探尋不止、抱團向上精神的淬鍊,成為展示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優勢,向全國乃至全球講好中國海絲故事的重要平臺。
古城徒步活動成為許多年輕人了解古城的新方式 (張九強 攝)
環灣自行車賽成為推薦泉州名片的新IP (陳起拓 攝)
而作為全球唯一以「海絲」和「環灣」為主題的專業自行車賽,環泉州灣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在海內外享有盛名。2018年比賽以「海絲·青山·古城」三個獨具特色的泉州標籤,設計「海」「山」「城」三條賽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泉州的多元文化、多彩城市。通過古城賽段,讓自行車的小小車輪,帶領大家領略精彩的泉州故事,讓全世界的人民感受古城的魅力。「古城的每條街巷,都有自己的故事。泉州的『海』『山』『城』充滿著各自的精彩。」兩大活動的主辦方表示,精彩的全民嘉年華,將成為泉州每年一度的海絲人文盛會,成為打開泉州文化旅遊最好方式之一。
文創IP:「潤物無聲」促文旅融合
每到節假日,泉州古城都會成為焦點。熙熙攘攘的遊人、西街小廣場的創意集市、金魚巷「潤物無聲」展覽等成了朋友圈、微博裡刷屏的動態。這些吸引眼球的動態裡,毫無例外都有年輕人的身影,或是遊覽的年輕人,或是年輕的策展人。不斷湧入的年輕文創者,得益於我市在泉州古城保護活化業態、加強業態培育和引導所作出的努力。泉州古城「潤物無聲」青年創客文化IP孵化工作的啟動,讓更多青年文創工作者在古城找到了實現夢想的一條大道。
潤物無聲系列演出、展覽常態化進行。(殷斯麒 攝)
走進金魚巷,古色古香的巷子裡有五間「潤物無聲」的展廳,年輕創客們帶著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我市啟動泉州古城「潤物無聲」青年創客文化IP孵化工作,以金魚巷等古城範圍內適宜空間為依託,以政府鼓勵支持為動力,以政策扶持為手段,有效整合多方資源,吸引眾多青年創客入駐古城。
孵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試驗期,主要依託金魚巷22號5家店鋪,以4個月為期,甄選15名創業者入駐。第二階段培養期,通過第一階段考核的孵化對象,將轉移至古城範圍內集合空間進行重點孵化,可享有講座培訓和學習考察、獲取第一手行業諮詢以及專業顧問團隊的創業諮詢服務,參與市場競爭考驗。孵化時間為3年一期。第三階段成熟期,隨著不斷成長起來,創業團隊最終固化為兼具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獨立IP。完成孵化的創業項目,或可獲得市文旅集團投資支持,在古城創立獨立經營店鋪。作為最終受益者,孵化成功的IP則需要以協助孵化、經驗分享等方式,反哺古城孵化工作。
據潤物無聲孵化計劃運營團隊成員蔡舒翔介紹,2016年10月至今,創客計劃孵化了近25個品牌,不少年輕創客受益匪淺,並打開了古城的文創市場,也促進了古城的文旅融合。
文藝活動IP:以藝術之名驚豔海內外
藝術之光閃耀刺桐古城。連續舉辦了四屆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以藝術之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優秀文化成果,促進文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
潤物無聲系列演出、展覽常態化進行。(殷斯麒 攝)
多項活動在古城開展,非遺演出的魅力令全世界驚嘆。海藝節期間,古樸典雅的梨園古典劇院裡上演了精彩的梨園戲,國際南音大會唱吸引大批粉絲前來觀看,精彩的國際木偶展演讓人領略東西方木偶藝術碰撞的火花……
2016年央視猴年春晚分會場、2019年央視春節戲曲晚會泉州分會場在泉州府文廟錄製,市府文廟管委會主任何振良激動不已:「泉州府文廟承載著燦爛的文明,挖掘闡釋文物資源優勢,讓文物『活』起來,是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任務。」這座千年文廟,兩度在全國人民面前美麗綻放,彰顯了影響力和美譽度。更多的人,見微知著般地從保存完好的文廟風採中感受到泉州古城的人文魅力。
2018年元宵節,一場「刺桐點燈紅」——2018年泉州古城元宵筆會在古城舉辦。包括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王祥夫、任林舉,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等以及來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詩刊》等報刊的海內外20餘位知名作家齊聚泉州。在4天時間裡,他們看燈會、逛街巷,體會刺桐古城濃烈的傳統佳節氛圍、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藉由他們獨特的視角與細膩的筆觸,書寫刺桐古城故事,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應運而生,最終彙編成冊結集出版。「這裡總有讓人怦然心動的傳奇,這座城市的味道也便藏匿於此。」著名文學刊物《山花》的主編李寂蕩說道。
機制創新IP:引入國企平臺運營古城項目
一個個文化項目落地、一次次活動成功舉辦,古城文化IP的愈發閃亮,背後離不開相關部門、國企平臺、項目指揮部等的多方聯動。以機制創新破解難題,高效運轉的項目推進流程,快速響應的人才調配機制,各個部門和平臺暢通的溝通機制,為泉州古城的文化復興、品牌打造提供了堅實保障。
正音書院開闢公益閱讀空間 (殷斯麒 攝)
在泉州市文廟蔡清祠旁,剛剛復建投用的正音書院吸引了很多孩子和家長。在這裡,快速閱讀公益體驗課和「正音領讀者」徵集活動正在進行。「正音書院是泉州市首個復建完畢並投入運營的古代書院,這也是我們盤活國有資產,復興古城文化的一個舉措。我們希望活化利用正音書院,使之成為泉州閱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泉州青少年文學素養提升基地。」泉州市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龔志陽告訴記者,書院復建後必須通過適度的運營,才能真正可持續發展。
引入國企平臺運營古城項目,實現資源優化,也解決了後續長效管理機制的問題。2019年正月初三,西街遊客中心正式開放,由泉州市文旅集團運營。「這裡不僅有古城最美的天台,更是了解古城旅遊的一扇窗口。一樓是古城文創產品展廳,可以看到最具有泉州味道的東西。二樓還能不定期看各種主題文化展,了解泉州旅遊特色。三樓是最美天台,俯瞰西街。在遊客中心裡,還能諮詢旅遊線路等,服務很好。古城IP的打造是多方合作的成果,包括政府部門、國企平臺、項目指揮部等通力協作,我市成立泉州市文旅集團對古城的保護發展有重要意義,對於整合資源、接軌市場、吸納文化人才、統籌資金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市古城辦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本文轉載於:泉州晚報、泉州通,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處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