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長安詩壇,除了李白、杜甫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雙峰並峙」,著名山水田園詩人、被稱為「詩佛」的王維,也是一個標誌性人物。
王維的一生有著怎樣的經歷?他半官半隱的「富貴山林」生活是怎樣的?在藍田輞川他居住在哪裡?他和裴迪的《輞川集》裡寫的20處「遊止」會是什麼地方?「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10月21日,「陝西文物探探探」奔赴藍田輞川,實地探尋王維隱居地,尋找唐詩發生的地方。在藍田王維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效東、西北大學古代文學教研室講師陶成濤的帶領下,近150萬網友通過視頻直播觀看了這次實地探訪。
一、王維的一生:
曾被安祿山強迫做偽官,一首詩改變肅宗對他的態度
陶成濤老師介紹,王維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後遷至山西運城。生於武則天在位時期,準確出生年份學術界仍有爭議。按照其弟弟王縉出生於700年來算,最晚不會晚於700年。去世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
王維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不僅能詩,而且精通書畫和音樂。根據張清華先生《王維年譜》,王維22歲中進士,青年時代在長安受到很多達官貴人的賞識。開元九年(721年),王維擔任太樂丞,然而供職僅數月,就因屬下伶人舞黃獅子犯事而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從22歲到36歲,王維一直都在外地任職,還曾在嵩山隱居過。
在洛陽得張九齡提拔任右拾遺後,王維隨皇帝回長安,還曾擔任過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官職。後來由於張九齡罷相等原因,王維大約在40歲以後就開始過著一種亦官亦隱的生活。最初王維隱居長安南郊的終南別業,後來他在藍田輞川買到了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故居,這便是後來的王維輞川別業。據《舊唐書》載,在輞川,他經常「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王維58歲時,發生了安史之亂。他追隨玄宗不及,為安祿山俘獲帶到洛陽,強迫他作了給事中偽官。安祿山在洛陽凝碧池設宴,樂工雷海清怒投樂器被縛並被肢解示眾。當時王維被拘菩提寺,好友裴迪來探望時談及此事,王維聽了悲痛萬分,作五絕、七絕各一首,其中七絕詩寫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肅宗收復洛陽、長安後處理偽官,王維一度被貶。但後來這首詩受到肅宗皇帝賞識,加之王維的弟弟王縉請削己官為兄長贖罪,肅宗基本沒處罰他,最後又升至尚書右丞,所以人們習慣叫他「王右丞」,這個職務相當於副宰相的副手。臨終前王維給肅宗上表,把自己的輞川別業舍為寺院,而他最終也歸葬輞川。
王維在家裡是老大,有四個弟弟、一個妹妹。王縉應是老二,曾兩度出任宰相,兩人年齡差距不大,關係很好,王縉也在輞川隱居過。王維32歲時妻子去世後再未娶,也沒有兒子,一個人終老。
陶成濤介紹,在唐代隱居風尚流行,很多達官貴人在城南有別墅。那麼王維隱居時生活條件如何?陶成濤認為,應該不會太簡陋,王維畢竟是做官的。王維的官階有十年時間都是七品、六品。唐代官階在七品、六品之間時,每年的俸錢(錢幣)和俸料(實物)以及各類補貼加起來,折合今天人民幣和物價水平,大約在年薪30萬以上。所以還是可以僱得起僕人,過得比較瀟灑的。
二、王維與輞川:
輞川成就了王維,王維也成就了輞川
76歲的張效東老先生介紹,輞川在藍田縣城的東南方向,距縣城6公裡。這是秦嶺北麓一個從東南到西北走向的峪道,全長11公裡,寬200-500米,據說是秦嶺七十二峪中最寬最平的一個。唐代時輞峪四面青山如圍,中間是一面十裡大湖,加上峪口也比較封閉,是離長安最近的一處世外桃源。
從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王維在輞川隱居了14年。可以說,輞川成就了王維,王維山水詩、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基本上都是在輞川完成的。而王維也成就了輞川,王維身後雖然已一千多年,輞川至今仍是人們心目中的一塊文學聖地。
張效東說:「這幾年藍田開展全域旅遊,我們成立了王維文化研究會。經過五六年的工作,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找到了已消失在歷史煙雲裡的王維兩個故居遺址及王維墓遺址,還有二十景的遺址。我們尋找遺址的主要方針,就是以王維和裴迪的詩歌為主要依據。另外大量走訪當地群眾,對王維詩文裡的文學地理進行拉網式排查。我們訂了兩條標準:第一,必須是唯一的,只能在這一個地方,其他地方再不可能有;第二,要經得住專家學者的質疑,經得住歷史的檢驗。按照這兩個標準,二十景原址已落實了十五個。」
三、王維詩歌發生地探尋:
輞川二十景,分布在北、中、南三個區域
王維在《輞川集》序中說:「餘別業在輞川山谷,其遊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泮、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裡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閒暇,各賦絕句云爾。」
王維和好友裴迪的山水詩集《輞川集》裡共寫了二十處「遊止」,每處王維和裴迪都各寫有一首五言詩。
張效東介紹,這二十處「遊止」被後世叫做「輞川二十景」,它們分布在輞河兩岸,相對有三個比較集中的地區:北區、中區和南區。北區是裴迪的故居;中區是王維到輞川的第一個住處——孟城坳故居;南區是王維的後期居所——飛雲山故居。以這三個故居為中心成三個相對集中的分布區域,每個區有六七個景點。
10月21日的探訪中,主要走訪了白石灘、金屑泉、欹湖、鹿柴、孟城坳、鹿苑寺六處共十幾個景點。
1、為定位白石灘 把10公裡輞河「篦」了一遍
王維《白石灘》詩曰:「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詩意是:清澈見底的輞水邊,長滿了差不多可以用手滿把來抓的綠色的蒲草,住在河東西兩岸的姑娘們,趁著月光在白石粼粼的河灘浣紗洗衣。
張效東介紹,這四句詩提供了豐富的地理、水文信息。白石灘的所在,必須符合三個條件:第一,河流平緩,這樣水邊才有可能生長蒲草;第二,河灘面積較大;第三,河谷寬闊,兩岸都有村落民居。
輞谷海拔落差不大,輞河多處可見水潭和白石累累的淺灘。到底哪處是王維和裴迪詩中的白石灘呢?張效東說,根據這三個條件,他們把10公裡輞河整個「篦」了一遍。詳細考察後,確定白石灘不可能存在於輞河的上遊和中遊,只有下遊的閆家村一處完全附合以上三個條件。而閆家村村南不遠處,正是欹湖的西北端緣。從這裡到輞峪口前數百米河段,水流平緩,灘涂寬闊,加之村西有一條東西向沙溝的山洪衝刷,在河西邊、村北邊的扇形衝積區,形成了100多畝地大小的一片河灘,白石像羊群一樣,被當地人稱為「牧羊灘」。因此,這裡被確定為白石灘原址。不過,由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從附近山上「拉土造田」將河灘大部分覆蓋改造成了耕地。原先的百畝河灘,僅剩輞河河道周圍10餘畝大小。
實地探訪第一站位置在輞川鎮閆家村村委會廣場附近。張效東介紹,閆家村東邊是華子岡,傳說有個叫華子期的神仙在此隱居因而得名;西邊的山嶺上有一個小山坡被稱為「望親坡」,傳說王維離開輞川或從長安回到輞川時,會在山頭眺望他母親居住的方向,不過望親坡不在二十景之內。廣場旁邊橋下很寬的河道,便是白石灘。至於茱萸沜,則在閆家村附近的輞河邊、唐代欹湖西岸。
2、以裴迪住處為坐標 終於找到金屑泉
王維《金屑泉》詩曰:「日飲金屑泉,少當千餘歲。翠鳳翊文螭,羽節朝玉帝。」詩意是:每天飲金屑泉的水,可以返老還童,青春永駐。成仙后乘龍鳳所駕的車子,用儀仗作前導去朝見玉帝。
張效東介紹,金屑泉,顧名思義,應當是在太陽下呈現出碎金般光斑的山泉。但輞川山泉星羅棋布,溝溝岔岔都有。該到哪裡去找「金屑泉」呢?裴迪的《金屑泉》間接提供了尋覓線索:「縈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華,獨往事朝汲。」根據這首詩的意思,可以判斷這是一眼大泉。因為只有出水量大,才會有較大的泉面,才會有「縈渟澹不流」的感覺,才能有足夠面積反射陽光形成光斑燦燦的情景。更重要的是,詩裡還告訴人們這口泉離裴迪居所很近,因為裴迪能在大清早方便地獨自一人前去取水。所以,知道了裴迪的居所所在,金屑泉就有了明確的尋找範圍。
裴迪所住地方被王維稱為裴迪小臺,裴迪小臺到底在哪裡?裴迪的詩《北垞》回答了這個問題:「南山北垞下,結宇臨欹湖。每欲採樵去,扁舟出菰蒲。」詩的意思是,我在南山側的北垞下面,建了一座房屋鄰近欹湖。詩裡說的南山現在還在原地,北垞是個土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是藍田縣辦水泥廠原址,緊挨著欹湖遺址。為什麼說它挨著欹湖呢?因為王維的《北垞》詩中說「北垞湖水北」,所以裴迪小臺的坐標就確定下來了。
張效東帶領大家來到一道乾溝旁的小徑上,乾溝一邊是村民的房屋,另一邊和前方都是大面積低洼之地,長滿了樹和草。張效東先生稱低洼之地正是當年欹湖的覆蓋範圍。由此可知,裴迪小臺原址就在此處。
張效東說,儘管知道了裴迪小臺的位置,但經排查此處及其周圍四五百米直徑範圍內並未發現水泉。後來經走訪老人,才知道這裡原先是有一眼很大的泉,水泥廠旁邊的那道乾涸的小水溝就是曾經流泉水的溝渠,剛好向下流過裴迪居所的南側。40多年前水泥廠進駐後,這口泉就消失無蹤了。於是他們帶上工具沿這道乾溝在北距裴迪小臺約180米的一段看似可能有泉的地方刨挖尋找,但第一天卻無功而返。第二天巧逢一村民在附近幹活,經熱心指點,在幹水溝離裴迪小臺約150米處的地方,找到了一個被廢棄的地下設施。刨去浮土揭開蓋板,一個寬2米、長4米、深3米的蓄水池被挖出來了,一汪池水,清可鑑人。原來當初水泥廠建廠時,將此泉改造成與抽水塔配套的全封閉蓄水池,供全廠百十號員工生活用。就這樣,金屑泉終於被找到了。
3、王維去世後一二十年 欹湖可能因地震而消失
在從金屑泉趕往鹿柴的途中經過一座橋,從這裡四面望去都是山。張效東先生說,輞川的「輞」字意思就是車圈、車輪。四邊青山就像車輪一樣圍成一圈,輞川的「輞」字就是這麼來的。橋下很大的區域地勢都很低,栽植著大面積的松樹。張效東先生介紹,這正是欹湖覆蓋的範圍,也是欹湖最寬的地方。
王維《南垞》詩曰:「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張效東先生說,詩裡說從欹湖的南端遙看湖的北端,遼闊浩淼,湖岸的村落人家,模糊看不清楚,這說明了欹湖水面的弘闊。實際上,欹湖正是坐落在從閆家村到杜家村(屬官上行政村)之間輞谷最寬的一段川谷裡,全長約4.5公裡,寬200~500米。由於輞水兩岸的山勢呈東仰西俯狀,湖底由右岸向左岸傾斜,故稱「欹湖」。從王、裴二人詩文可知,當年這裡碧波蕩漾,漁舟往來,風景旖旎如畫。
在王維之前,欹湖就曾吸引過唐初著名詩人宋之問在湖畔建造了別墅——藍田山莊。從王維、裴迪的詩文可知,欹湖也正是他們浮舟往來的重要遊止。但欹湖在後來輞川的眾多詩人筆下卻再沒出現過。其中,李端在《雨後遊輞川》詩裡對輞川作了全景式描寫,寫到了村墅、泉井和長著花草的田野,卻沒有關於欹湖的描寫。這說明,很可能欹湖在這之前已不存在了。所以,欹湖很可能是在王維761年去世之後,最遲至李端784年去世之前這20年左右的某一時間突然消失的。而引起這樣突然變化的,最大可能是地震災害。
張效東說,檢閱歷代縣誌可知,大曆六年(771)四月和乾符六年(879)二月,藍田「地大震,有聲如雷,藍田山裂水出。」推測有可能就是前一次或連著兩次地震,導致了形成湖泊地形的徹底改變,從而使欹湖在很短時間內徹底消失。
4、啞呼巖溝正是鹿柴 傳說為王維養鹿之地
王維《鹿柴》詩曰:「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但鹿柴在哪裡?「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張效東先生帶領大家走進了輞河西岸河口村西的一條山溝,溝口大石頭上寫有「啞呼吳家村」幾個字。進入溝內,兩側山勢很陡,有很多大石頭。
張效東介紹,鹿柴的「柴」,古漢語通「寨」、「砦」,即柵欄,籬障。鹿柴是別業中一處設有柵欄的養鹿的地方。這道從古至今無人居住的溝道,就是鹿柴遺址所在。溝裡陡峭狹窄,溝口收縮成很窄的隘口,若上下口都設置圍欄,的確是養鹿的好地方。當地村民傳說,王維當年在此養鹿,僱村上一個啞巴看護。一日,一隻老虎出現在鹿群附近,啞巴大驚,爆呼一聲,山谷震動,老虎被嚇跑了。此後這個啞巴竟會說話了,於是啞巴所在的這個村子也就被叫作「啞呼村」。
那麼王維的詩意又該如何理解?張效東說,仔細琢磨這首詩的時空特點,會發現與啞呼巖溝的實況一一相扣。啞呼巖溝溝道狹窄,路基和兩邊全是石徑、石山,且陡壁峭立,雖有溪水卻無建屋和耕種條件,故而 「空山不見人」;而這個溝道頂端之上的啞呼巖高坪,地貌地質卻與下邊溝道儼然不同,不僅天寬地闊了,且全變成土山土地了。那裡有居民,有在田裡勞作的人,所以王維雖看不到溝腦的人,卻「但聞人語響」。而啞呼巖溝近似東西走向,午前太陽可從溝口照射進來,午時以後陽光卻被溝南邊一排海拔七八百米的山頭遮擋。直到傍晚,夕陽復又從溝的西埠照射進來,於是就出現了「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景象。
5、第一個故居就在官上村 宮槐陌已成水泥路
王維《孟城坳》詩曰:「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實地探訪的孟城坳這一站,位於輞川鎮官上村。村內有一個小廣場,廣場南邊臨著公路,北邊是村道。村子北面是嶢山,嶢山梁上就是著名的藍關古道。
張效東介紹,孟城坳原址就位於官上村。官上村是輞峪人煙最為集中之處,撤鄉並鎮前輞川鎮政府就駐紮於此,古時這裡曾是一座兵城。王維稱其為「孟城坳」,坳是山間平地的意思,事實上這裡也是輞谷最寬平處,這個村也是整個峪道最大的村子。「孟城」則是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的別墅藍田山莊的所在。從裴迪《孟城坳》中「結廬古城下,時登古城上」的句子可知,王維入住時古城尚在,但已破敗,只有「古木餘衰柳」了。這裡也是王維在輞川的第一處故居。
和孟城坳相關的是「宮槐陌」。裴迪《宮槐陌》寫到:「門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秋來山雨多,落葉無人掃。」張效東說,從宮槐陌字面意思來看,是一條路旁植有宮槐的小路。宮槐,即守宮槐,但古籍文獻中說的守宮槐現在似乎沒人見過,或是已絕跡了。所以一般認為,宮槐就是普通槐樹。裴迪的詩中有「門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由此可判定宮槐陌是一條路旁植有槐樹的通向欹湖的小路。但這條槐蔭小道遺址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呢?
張效東說,他們首先確定了王維門前的宮槐陌只能在孟城坳範圍內尋找這一大方向。通過走訪知情者和召開座談會,宮槐陌的謎底終於浮出水面。官上村兩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說,現在橫貫村中間的街道長約1千米、寬約4米,成東西走向,基本是通直的。過去路旁有13棵特別粗大的古槐,最大的一棵有三四人合抱大,這麼大的樹應為唐槐無疑。路的西端,正是村子通往輞河灘的下田路。由於這些古樹伸向村民房屋上的粗大枯枝威脅到住戶安全,上世紀50年代末才陸續被全部砍伐,至今還能指出每一棵樹根基的所在。
張效東說,經老人們指引,他們一一察看了這些古槐遺址。令人驚喜的是,這十幾大樹全部沿街道一字兒排開,令人眼前立即浮現出了一幅「仄徑蔭宮槐」的圖景。一千多年前的這條小路,穿過歷史的迷霧,又和人們相逢在王維故居門前。只是當時的槐蔭小道,現在已成水泥街道了,這條道路正是小廣場北邊的村道。而王維詩中經常出現的渡頭,應當就在宮槐陌的西端,並與臨湖亭相鄰。村南輞河南岸大山的東西兩條溝道,則分別是木蘭柴和欒家瀨。
6、鹿苑寺在唐代叫清源寺 正是王維和母親故居
王維《文杏館》詩曰:「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裡雲,去作人間雨。」
探訪的最後一站是王維飛雲山故居遺址的一株銀杏樹下。粗大的樹幹上有「西安市古樹名木」的牌子,樹下立有「鹿苑寺」的石碑,而銀杏樹前面隔一條路就是很深的山谷。
張效東說,這裡正是王維後期在輞川的隱居之處——飛雲山故居。這裡很偏僻,是輞峪的最南端,距離最近的村居也將近1公裡,說明王維在尋求避世遠塵隱居生活的本真。鹿苑寺在北宋以前稱「清源寺」,其前身正是王維在輞川後期的居所。王維在去世前上表唐肅宗,將其和母親共同的居所捐為佛寺。這裡門前原來是輞河,不過現在輞河已改道。王維要從這裡去裴迪住處,需要走3公裡多的山路到南垞乘船,然後再到北垞裴迪住處。回來也要在南垞下船,然後走山路返回。除了居所,王維、裴迪二人詩中所寫「文杏館」遺址應該也在附近。文杏館附近還有幾處景點:東邊是椒園,西邊是漆園,北邊是斤竹嶺,從斤竹嶺翻過山梁是辛夷塢,辛夷塢公路下面就是竹裡館。
張效東老先生介紹,上世紀60年代鹿苑寺在三線建設中被毀。他們這幾年把《唐書》記載的葬在寺西的王維墓址也找到了,現在被壓在一處廠房建築物下面。如今只有傳說的王維手植銀杏樹至今依然枝葉繁茂。尋找王維故居和輞川二十景遺址所做的這些工作,都為以後打造王維紀念館奠定了基礎。
在實地探訪過程中,陶成濤老師還多次以古韻吟誦了《輞川集》中的詩歌,讓網友們感受了古人吟詩的感覺。有十餘位王維詩歌愛好者全程參與探訪。藍田縣兩位中學老師馬曉毅、陳樂媛,在探訪過程做了現場朗誦和詩歌賞析。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 張杰/圖
【來源:華商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