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隱秘角落:輞川究竟是什麼?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本 文 約 3970 字

閱 讀 需 要 11 min

明月曾經松間照,清泉依舊石上流。

···

輞川,首先是一座山谷和一條河流。

駕車從西安市藍田縣往南行駛10餘裡,經關中環線轉藍葛路,穿過少許村落,就離開了平坦開闊的關中平原,進入一座綿長的山谷之中。這便是輞谷。

藍葛路上 吃畫人攝

山路狹窄迴環,一側不斷出現貼有「山體易滑坡,請小心通過」的嶙峋絕壁,另一側是數十米深的陡峭懸崖。崖底,一條寬約數丈的河流順著山路的形狀緩緩流淌。這即是輞水。

1300多年前,王維從長安一路策馬翻山至輞谷後,換水路逆流而上回到他在輞川的別墅,走的就是這條輞水。

輞水潺湲,波紋旋轉如輞 (車輪的邊框) 。即使是逆行,也能保持優雅,不費太多力氣。

北宋 傳郭忠恕 臨王維輞川圖之臨湖亭、柳浪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

當軒對樽酒,四面芙蓉開。

舊時河水連著欹湖,湖岸邊就是詩人的宅院。王維在那裡建了一間水亭,四周種滿芙蓉。客人下船,先一起對著眼前美景小酌一番,再入屋內暢敘舊情。

這裡的「舸」是王維用來迎接來訪貴客的大船。若是他自己,大概只是乘小舟一艇而已,來去輕便,可以隨興行止。尤其是在秋天的晚上:

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

暢以沙際鶴,兼之雲外山。

澄波澹將夕,清月皓方閒。

此夜任孤棹,夷猶殊未還

南宋 傳馬遠 荻岸停舟圖

描述了諸多秋夜的美好,信誓旦旦說要「此夜任孤棹」,大有隨著小舟整夜漂蕩的快意,後嘴就跟了一句「夷猶殊未還」。到底還還是不還?

喜歡王維,恰恰是喜歡他的不痛快

王維始終沒有痛快地做一回真正的隱士。

21歲那年高中狀元,他剛當了幾天太樂丞,就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被貶濟州。

明明人生才剛開始,還沒受過什麼挫折他卻說「縱有歸來日,多愁年鬢侵」,對未來幾乎絕望了。後來在濟州整日無事可做,他就開始想著跟當地的隱士崔一起桴浮於海。

南宋 佚名 遠水揚帆圖

四年考滿,王維從濟州放還,改官淇上。自以為看破紅塵的他辭去官職,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隱居。

然而年少的他耐不住性子。過完癮很快又跑回了繁華的長安城,成為了詩會酒宴上最受矚目的明星,等待命中的貴人。

34 歲那年,剛向宰相張九齡遞上請求推薦的新詩,他就來到嵩山開始了他第 2 次的隱居。

清 王翬 嵩山草堂圖局部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

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

……

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

這首求當權者引薦的詩寫得不卑不亢,和他的旋即隱居一同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如果做官需要諂媚,那寧願從此隱居山林做個野人;如果令公願意引薦,那也希望是出於公義而非有所偏私。

不久,官拜右拾遺的詔命抵達嵩山,短暫的隱居再次告一段落。

元 唐棣 摩詰詩意圖

7年後,他的官已做得不小,然而老長官 (張九齡、崔希逸) 和好友 (孟浩然) 的接連去世都使他心生去意。他隱居終南山下,寫下了那句著名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詩自是寫得妙極,不過看雲看水不到一年,他又想念起了長安的宮殿和燈市。

大約是在44歲那年,左補闕任上的王維在終南山東北麓的輞川買下了老鄉宋之問的一棟舊別墅,供母親奉佛持戒。

而他自己在安史之亂爆發前的 12 年時間裡,除了一度因丁母憂離職,大部分時間都在京城做官,有時一年也回不去一次。

今秋輞川的柿子快熟了 吃畫人攝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

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裡賢。

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終於等來假期暫離樊籠,且尚未錯過春耕,王維喜形於色。他很少這樣直接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

不過大多時候他的情緒並不那麼好,一回到輞川就關上門獨自在屋裡消愁:

谷口疏鍾動,漁樵稍欲稀。

悠然遠山暮,獨向白雲歸。

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

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

今日的輞川鎮 吃畫人攝

心累了,是要硬著頭皮進取還是歇下來喘口氣? 王維一定會選擇後者。退一步,換取暫時的自由與平靜。

他有入仕的願望,但沒有太大的野心。所以他的前 3 次隱居,總是待不到一年就出門另謀出入。而要是官做得實在不開心,就乾脆掙脫一切,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躲起來。

中年以後,再也經不起太大的折騰,後退的方式也不再那麼激進而決絕。

雨中的輞川 吃畫人攝

輞川之於王維,是一個完美選擇。一個可以隨時後退一步,卻又不致於要跟現實魚死網破的隱秘角落

他帶著塵世裡的疲憊和憂愁回來,用山水草木治癒自己,然後再一次迎向外界的兇險。

王維一生最美的詩,大都是寫的輞川。

山中雨過,他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中無雨,他又說「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閒居無事時,他任憑「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思念友人時,他就靜靜地「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輞川鎮路邊牆壁上的王維 吃畫人攝

那個讓王維倚門相思的友人,是裴迪。

開元末年張九齡被貶荊州,初出茅廬的少年郎裴迪跟當年的王維一樣受到了這位伯樂的賞識。後來他來到長安,和王維一見如故。

兩人從此幾乎形影不離。裴迪也在輞川不遠處蓋了間房子,和王維一起遊山玩水、耕田種地、飲酒作詩。

輞川鎮路邊牆壁上的裴迪詩 吃畫人攝

在那個李林甫、楊國忠接連掌權的天寶年,裴迪混了幾年都還是個秀才。從前的朋友靠著攀附權貴發達了,就對他冷嘲熱諷。回到輞川,王維舉起酒杯,好言相慰: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

草色全經細雨溼,花枝欲動春風寒。

世事浮云何足道,不如高臥且加餐

可要是裴迪還長籲短嘆,他也會聽不下去:

猿吟一何苦,愁朝復悲夕。

莫作巫峽聲,腸斷秋江客。

雨中的輞川 吃畫人攝

整天唉聲嘆氣那和巫峽的猿猴有什麼分別? 話是重了一點,但還是用一種半開玩笑的方式講出,小心地照顧著眼前這個年輕人的自尊心。

他多像那個 21 歲被貶濟州時的自己啊。當時以為後半輩子都要完了,可這麼多年不都過來了嗎?

756 年 6 月的一天,天剛蒙蒙亮,街頭巷尾就傳來玄宗帶著貴妃倉皇出逃的消息。

叛軍即刻將至,長安城內頓時亂成了一團。被拋下的京官大都落了賊網,其中就有王維。

遠處的輞川一號隧道 吃畫人攝

「勺飲不入者一旬,穢溺不離者十月;白刃臨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環築口,戟枝叉頸,縛送賊庭。」

他「服藥取痢」,想要裝病趁機逃跑。沒想到看守他的士卒對他寸步不離,連解手都在一旁監視。

這天,安祿山在洛陽凝碧宮大宴「群臣」,樂工雷海清拒不演奏,被當場肢解。

輞水邊的漁夫 吃畫人攝

只是個秀才而沒有被追捕的裴迪來到菩提寺,看望被軟禁在此的王維。他將當日發生的事情相告,並偷偷帶出一首後者的七言絕句。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懷落葉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758 年,唐軍從叛軍手中奪回兩京。曾被署以偽職的官員多受到處罰,王維卻很快官復原職,這首詩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維 58 歲了,他上表請求將輞川莊改為寺院,為國家和早前去世的母親祈福,是為清源寺 (後改名鹿苑寺) 。從此退朝之後,一個人在家焚香禪誦,很少再問世事。

鹿苑寺石碑 吃畫人攝

他偶爾還是會回到輞川,只是那裡再也沒有了裴迪。肅宗派他去蜀地做刺史,終於可以一展抱負。王維為他高興,心裡卻空落落的。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裡蟬聲薄暮悲。

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連寂寞也能說得這麼清新脫俗,還帶著一絲淺淺綿綿的幽怨。

60歲那年的夏天,王維升尚書右丞。

然而新官才做了一年,他就請求盡削己官,換得在蜀地任職的弟弟王縉能夠回到京師與自己團聚。7 月,弟弟已經走到了鳳翔,不日就要抵京,王維卻與世長辭,葬於清源寺西。

鹿苑寺遺址附近 吃畫人攝

今天,輞川鎮下轄的 13 個村莊錯落分布在長達 10 多公裡的山路兩側。沒有特別的指示牌,輞川別業的故址並不好找。不過還好今天地圖上仍有「鹿苑寺」這個定位。

當年寺廟建成後,王維潑墨作畫,將輞川 20 景圖之壁上,據說畫得「巖岫盤鬱,雲飛水動」。

輞川圖的歷代摹本今天尚能見到幾件,但真跡早隨清源寺一同化為了塵土。如今留在原地的,是一間廢棄已久的廠房,和一株編號 610122101001,傳說王維手植的千年銀杏。

廢棄的廠房與銀杏樹 吃畫人攝

時間改變了輞川的模樣,但這又有什麼好失望的呢?其實連輞川圖也沒什麼緊要。王維是不會喜歡有人在這裡感慨嘆息的。

當初輞川別業剛剛建成,他興奮地寫了《輞川集》中開篇的《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

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裴迪的和詩是這樣寫的:

結廬古城下,時登古城上。

古城非疇昔,今人自來往

北宋 傳郭忠恕 臨王維輞川圖之孟城坳

古城早已不是當初的樣子,今天的人依然在這裡來來往往。後我來居此的是誰我不會知道,又何必為此地昔日的主人而悲傷呢?

而事實上,藉助那些留傳的詩篇和壁畫的傳說,輞川早已脫落了山川、絹紙的外殼,成為一個紮根在後人心裡的精神角落

表面上,輞川像一個出世的桃源,但它的內核其實是入世的。

這就是為什麼歷代文人士大夫最嚮往王維的輞川,而非七賢的竹林。雖然竹林到處都有,輞川則矗立在遠方,並早已面目全非。

北宋 秦觀書摩詰輞川圖跋

每個人都會感嘆社會的不公,有的人選擇歸隱再也不出來,乾乾脆脆,痛痛快快。

然而大部分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王維不會,蘇軾不會,趙孟頫不會,你我都不會。牢騷發完,生活還要繼續。何況這個世界也並非一無是處,每個人也都還有現世的理想要去追求。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都不是痛快的人。而王維的魅力在於,他把這種不痛快活出了詩意,讓那些自以為痛快的人都自愧不如

從輞川北上藍關的312國道 吃畫人攝

他曾一次次的來到輞川,帶著喜悅或憂愁。他也曾一次次離開輞川,戀戀不捨地在船上不住回頭:

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雲。

說不清是白雲捲起了青山,還是青山捲入了白雲,但他最終永遠留在了這裡,成為了青山,也化作了白雲。

參考文獻:

王維《王維集校注》

劉昫等《舊唐書》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

司馬光《資治通鑑》

郭若虛《圖畫見聞錄》

傅璇琮《唐才子傳》

計有功《唐詩紀事》

陳鐵民《王維生平五事考辨》

經公眾號「吃畫人」(微信ID:chihuaren93)授權轉載。

「果粒歷史」限時特惠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享89元/年會員續費

168元/年新會員優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相關焦點

  • 輞川 | 王維的桃花源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天寶三載(744年)—乾元元年(758年),王維幽居輞川十四年《輞川圖》為王維所繪,自唐代即有記載,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言其「工畫山水,體涉古今。......清源寺壁上畫輞川,筆力雄壯」。王右丞以壁畫的形式呈現了輞川的山水真跡。
  • 王維輞川別業 最美鄉村民宿!
    開元二十八年(740),王維把宋之問的輞川山莊轉讓了過來,從此輞川山莊就成了王維的民宿了。公元744年至758年,王維同其母崔氏在藍田輞川幽居共14年,其母崔氏丁憂時長住輞川,在那裡過了兩年的田園生活。王維連同其母俱終葬於這綠水青山風水寶地中。
  • 王維:我從輞川來 - 西安文旅之聲
    這裡便是輞川。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與輞川有著不解之緣——尚在朝中為官時,王維就寄身輞川半隱半官;晚年時,王維隱居於輞川別業,吟詩作畫;王維在這裡創作出眾多優美的詩作和讓後世覓而不得的畫作《輞川圖》。至今,流傳下來的400多首王維的詩歌,其中描寫秦嶺和輞川的就佔據了相當的數量。
  • 《積雨輞川莊作》王維 |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從今天開始跟大家分享幾首寫雨的詩,第一首,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輞川真是王維的福地,王維在這寫春天,是「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寫秋天,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都是千古名句呀,寫夏天,最好的就是這首《積雨輞川莊作》,好到什麼程度?有評論家就講,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不是崔顥的《黃鶴樓》,也不是杜甫的《登高》,而是王維這首《積雨輞川莊作》,那這首詩究竟好在哪呢?先看首聯,「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這真是一幅煙火氣十足的田家樂呀!
  • 王維 積雨輞川莊作
    王維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鑑賞:這是一首七律詩。通過描寫輞川莊積雨後的景象,表現了詩人歸隱後安逸的目子。
  • 走進藍田系列篇「25」大唐王維,輞川別墅
    >你知道盛唐大才子王維麼?王維在這裡寫有「輞川十二詠」並有「輞川圖」畫。他買下宋之問的「藍田別墅」加以修建,有20處遊覽食宿之地構成他的「輞川別墅」。過著遠離京城官場、彈琴賦詩作畫的隱居生活,這裡離長安城60公裡。如今人活得累,開汽車來到這裡,面對高山流水,耳聞松濤之聲,撫摸名勝古蹟,能減少物慾,觸摸到歷史脈搏,把心中萬般煩惱盡釋於山水造化之中,那就更好。
  • 「陝西文物探探探」:實地探訪王維輞川隱居及詩歌發生地
    在藍田輞川他居住在哪裡?他和裴迪的《輞川集》裡寫的20處「遊止」會是什麼地方?「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到底是怎麼回事?10月21日,「陝西文物探探探」奔赴藍田輞川,實地探尋王維隱居地,尋找唐詩發生的地方。在藍田王維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效東、西北大學古代文學教研室講師陶成濤的帶領下,近150萬網友通過視頻直播觀看了這次實地探訪。
  • 詩意棲居,輞川別墅與瓦爾登湖,看王維和梭羅PK誰更高配
    這個人,叫王維,他的「瓦爾登湖」,叫「輞川別墅」。我認為,其實輞川別墅,比瓦爾登湖,更美更有內涵,更高配。01 「心無所住」與「痴心尋求」,高下立見綿延十公裡的輞川別墅,在剛剛到王維手裡時,可沒有多少詩情畫意。
  • 詩佛王維:與其在狗血的仕途被按倒摩擦,不如在輞川別墅修禪賞花
    這是一個不世出的天才,最要命的是王維長得帥,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他卻偏偏用才華徵服了唐朝。 這樣的人,會沒事想著去終南山離群索居聽暮鼓晨鐘? 問題是,帥有可能被小卒子拱死,有才也偏偏可能懷才不遇,人生要是都能一帆風順,世間哪有什麼悲歡離合?
  • 積雨輞川莊作 王維
    輞(wǎng)川莊:即王維在輞川的宅第,在今陝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2.空林:疏林。唐孟浩然《題大禹寺義公禪房》:「義公習禪處,結宇依空林。」煙火遲:因久雨林野潤溼,故煙火緩升。3.藜(lí):這裡指蔬菜。4.黍(shǔ):這裡指飯食。5.餉:致送,這裡指送飯食到田頭。6.東:指東邊田地上的農人。
  • 王維的《輞川集》,意境清幽,文詞秀婉,頗富詩情畫意
    關於王維的《輞川集》,《唐書·本傳》有一個說明:「晚得宋之間蘭田別墅,在輛口。耦水周於含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反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集共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但準確些說,《輞川集》並不是王維全部田園詩的彙編,而是他與裴迪以輞川別業各處景致為題相唱和的二十首五言絕句。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17期:實地探訪王維輞川隱居及詩歌發生地
    在盛唐長安詩壇,除了李白、杜甫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雙峰並峙」,著名山水田園詩人、被稱為「詩佛」的王維,也是一個標誌性人物。王維的一生有著怎樣的經歷?他半官半隱的「富貴山林」生活是怎樣的?在藍田輞川他居住在哪裡?他和裴迪的《輞川集》裡寫的20處「遊止」會是什麼地方?「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 讀唐朝詩人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碎花薄雨盈滿階
    (唐)王維《積雨輞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輞川莊,薄雨後。在蔚然深秀的輞川,在微雨薄幕的山中,一把素琴,一支清笛,一盞溫熱的茶,清癯的身影臨窗聽雨,飲晨光熹微時分葉間的清露,他在山中清修,靜坐參禪。這是輞川莊最美好的時節。《積雨輞川莊作》宛如一條素練,被王維用生花妙筆潑墨成一幅空曠幽寂、淡雅恬靜,充滿韻味的水墨山水畫卷。詩中大致描寫的是一場小雨後輞川莊清新的景物,娓娓敘述了詩人隱退之後避世幽居的閒適生活。是夜。
  • 王維:禪道智慧的清醒生態人—訪《輞川煙雲——王維傳》作者哲夫
    提及唐詩,人們可能首先會想到一長串閃耀著熠熠光芒穿越千年的名字——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杜牧、孟浩然……在《輞川煙雲——王維傳》中,該書作者、山西省作協副主席哲夫將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並列為初盛唐時最為傑出的扛旌舉纛人。這是否意味著作者也認同「三分詩壇李杜王」的觀點呢?記者:首先祝賀您的作品《輞川煙雲——王維傳》問世。
  • 讀王維這首《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感受秋日清涼,歲月生香
    在王維留下的400多首詩中,有個人,有個地方曾頻繁出現。 此人就是王維一生的摯友裴迪,而這個地方就是輞川別業。 輞川山谷位於陝西藍田,唐初的時候,宋之問曾在此修建輞川山莊,後來王維買下這座山莊,又在此基礎上擴建,成為他「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
  • 隱秘的角落到底在哪:究竟是誰賜予的肆意斷罪權,是言論自由麼?
    因為一部《隱秘的角落》,所有人的想法便都因為一部劇思路被牽著走:現實版隱秘的角落!遠離藍衣女孩!我曾記得在天台藍衣少女事件沸沸揚揚之時,鋪天蓋地的文章全是與隱秘的角落相關聯的文章,類似現實版、真實版、升級版、PLUS版隱秘的角落這樣的標題屢見不鮮,育兒類YXH更是直呼「遠離藍衣女孩」。
  • 唐代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裴迪是王維好友,兩人都隱居在終南山,常常在輞川「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這首詩就是王維寫給裴迪的酬贈詩。 王維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
  • 四月輞川春意漸濃
    適逢清明假期,天氣尚好,遂前往藍田輞川遊覽。輞川在藍田縣城西南約5公裡的嶢山間,輞峪河自嶢關口流出後,蜿蜒流入灞河。環山公路與藍葛路十字向南便可進入峪口,輞川在歷史上不僅為「秦楚之要衝,三輔之屏障」,而且是達官貴人、文士騷客心醉神馳的風景勝地,素有「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之譽。
  • 《隱秘的角落》——隱秘在什麼地方?
    前段時間網劇《隱秘的角落》很火,豆瓣達到8.9分,這可能是國產劇最近幾年最高的分數。能夠獲得這樣的分數絕非偶然,除了影片本身的藝術性,比如演員的表演,小編認為重要的還是劇情,而劇情最重要的目的還是在人物的刻畫上。
  • ——解讀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王維四十多歲的時候,在京城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建了輞川別業,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和好友裴迪經常在輞川河上泛舟,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留下了許多相互唱酬之作,這首《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就是其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