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到底有多少類?

2021-01-15 騰訊網

[摘要]關於「諸子百家」這個說法的來歷,首見於《漢書·藝文志》:「諸子百八十九家。後人稱為「諸子百家。」大致有老子、孔子、關尹、孫武、墨子、楊朱、子夏、吳起、商鞅、申不害等等。

在春秋戰國諸子的著作中,對於諸子百家就有不少論述。戰國中期的《孟子·滕文公》等篇論及儒、墨、楊朱以及農家許行,還有主張耕戰的法家和兵家。《墨子·非儒》抨擊儒家。《莊子》的《天下》、《駢姆》等篇將諸子分為六類,提到姓名的思想家有十五六位。《荀子·非十二子》把十二位思想家也分為六類來評論。《韓非子·顯學》主要評論儒、墨,也兼及楊朱等派別。《呂氏春秋·不二》論及老聃、孔子、墨子、關尹、列子、陳(田)駢、陽生(即楊朱)、孫臏、王廖、兒良等十一位思想家的特點。

關於「諸子百家」這個說法的來歷,首見於《漢書·藝文志》:「諸子百八十九家。後人稱為「諸子百家。」按照時間順序,大致有老子、孔子、關尹、孫武、墨子、楊朱、子夏、吳起、商鞅、申不害、許行、宋鈃、田駢、孫臏、孟子、莊子、惠施、慎到、尹文、荀子、鄒衍、韓非、公孫龍、張儀、蘇秦、呂不韋、尉繚等等。

最先將「諸子百家」歸納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見於西漢初期的太史公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指》(《史記》卷130《太史公自序》)。西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要略》中論述了先秦學術的發展,主要論孔子與儒者之學、墨子、管子、晏子以及「縱橫修短」、「刑名之書」和「商鞅之法」。西漢末年的劉歆和東漢的班固則認為,主要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有時又略去小說家,認為「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漢書》卷三十《藝文志》)

從諸子百家起源來分類的幾種學說

首先是《莊子·天下》倡導諸子百家出於「六經」之說;其次是班固根據劉歆的《七略》,在《漢書?藝文志》中提出諸子出於王官之說;第三是《淮南子·要略》提出諸子出於「應世之急」說。從漢代以後到近代的胡適,基本上沒有突破以上三種學說。

侯外廬認為,這三種學說,「其正誤參半之處姑且不論,充其量只是對春秋戰國之際諸子學說的『所以誕生』有所探究」。(《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27頁,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而其中第一種與第二種,有相通之處。主張第二種即「王官」說的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裡指出,諸子百家雖各有短長,但「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即是說,諸子百家的要指都是由「六經」演變出來的。而王官又是掌管「六經」的。章學誠《校讎通義》認為,《易》由太卜掌管,《書》藏於外史,《禮》保存在宗伯那裡,《樂》隸屬於司樂保管,《詩》收藏於太師之處,《春秋》儲存於國史手中。可見,王官說與「六經」說,就實質而論是一樣的,只不過表述的形式不同而已。《莊子?天下》指出,《詩》是用來講明事理的,《禮》是用來講明行為規範的,《樂》是用來表達和氣舒適的,《易》是用來表達陰陽變化的,《春秋》是用來表達褒貶、定其名分的。「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而道之。」即「六經」的陳跡,散入各國,流布民間,諸子百家往往引用稱道。這段話把諸子百家思想資料的來源說得很清楚。可見,王官說與「六經」說;就其思想資料來源而論,是相同的。而《漢書?藝文志》認為,儒家出於司徒之官,道家出於吏官,陰陽家出於羲和之官,法家出於理官,名家出於禮官,墨家出於清廟之守,縱橫家出於行人之官,雜家出於議官,農家出於農稷之官,小說家出於稗官。這裡僅就思想資料的繼承而言,與「六經」說是一致的。因為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沒有私人講學和著述之說。由此看來,「六經」說與「王官」說,「對春秋戰國之際諸子學說的『所以誕生』有所探究」,僅僅是從思想資料的來源方面來進行的。當然這遠遠沒有接觸到問題的本質。因此,這兩說僅從思想資料來源來對諸子百家進行分類,顯然是不夠的。

以上兩說在歷史上頗有影響,不少名家都如此主張。如章太炎《諸子略說》主王官說,並詳為之解。而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有《諸子不出王官論》,贊同《淮南子?要略》的諸子出於「應世之急」說,並駁斥章太炎之說。應該說「應世之急」說所論學術之發生、發展,緊扣時代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比僅從思想資料的來源來分類要進步。當然它本身仍有不足之處。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以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研究諸子百家的形成,突破了上述諸說的舊框框。他認為,任何新學說,其根源都深藏於經濟的事實之中,因此必須從土地制度和階級關係上來論述諸子百家的起源。在西周,因為「土地既然被氏族貴族公有制支配著?國民階級既然沒有在歷史上登場,則思想意識的生產……只有在氏族貴族的範圍之內發展,不會走到民間。」而要打破這種格局,「唯一關鍵在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春秋發現了鐵,則顯然是此種改變的主要物質根據。同時,也因為階級的分化,出現了私學思想家,開始了嚴密語義的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27—32頁)這種觀點才開闢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研究的新階段。

先秦諸子分為「六家」或「十家」的長處與不足

司馬談把先秦諸子劃分為「六家」,劉歆、班固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劃分為「十家」或「九流」。應該說這對於春秋戰國思想的研究是有貢獻的。但是也應指出,這些劃分並不全面。比如楊朱學派在當時思想界的影響頗大,孟子常把他們與墨家相提並論。而且楊朱與老子、莊子不同,其階級立場更不一樣,不宜列入道家,而應該是獨立的一家。若是按「六家」或「十家」的框框來套,勉強將其歸入道家,甚至說成是道家的始祖,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而兵家在《呂氏春秋?不二》中就提到「孫臏貴勢」,並與老子、孔子、墨子等並列。兵家的代表人物孫武、吳起、孫臏、尉繚等對後世軍事史和思想史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就是當時,因為戰爭的頻繁,兵家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在「六家」或「十家」中卻沒有兵家。《漢書?藝文志》把兵家的著作或者列入道家,或者列入雜家,這樣歸類當然是不科學的。不過,班固並未否認兵家的存在。《漢書?藝文志》指出:「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看來他認為「諸子十家」出於王官,而把兵家作為王官之武備。然而既列縱橫家而不列兵家,有點說不過去。縱橫家朝秦暮楚,頗能興風作浪。但是就其學術而言,實在談不上,遠不如兵家。因此,我們應該把兵家單獨列為一家。

還應指出,一家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他們之中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相互之間也有很大的區別。根據韓非所說,孔子死後,儒家分裂為八派:「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韓非子》卷十九《顯學》)。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為三派:「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韓非子》卷十九《顯學》)在儒家八派中,子思之儒、孟氏之儒、樂正氏之儒應屬一派,即思孟學派;孫氏之儒,即荀子一派。在戰國時期的儒家,影響較大的就是這兩派。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簡單地繼承孔子,而是各有發展。孟、荀之間在許多問題上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可見,同為儒家,差異卻相當大。道家也有類似的情況,稷下學宮的宋鈃、尹文的思想和老子、莊子的思想頗多不同。如果以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對存在的關係問題的不同回答作標準來分析「諸子百家」,就會發現,兩者雖然同屬一家,但在哲學上卻往往分屬不同的哲學陣營;相反,分屬兩家的思想家,有的在哲學上卻屬於同一陣營。如孟子和荀子同是儒家,孟子哲學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而荀子哲學則是唯物主義的。又比如,老、莊與稷下學宮的宋鈃、尹文,同屬道家,但老、莊哲學偏於唯心主義、而宋鈃、尹文的哲學則是唯物主義的。

雖然如此,司馬談、劉歆與班固從每一「家」的主體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關係來分類,或「六家」或「十家」的做法,給先秦諸子的分類標準,還是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為春秋戰國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帶來了方便,所以它被後世一直沿用下來。

地區文化與古代學術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的百家爭鳴。其內容包括:

⑴「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學術下到民間,形成諸子百家;

⑵百家爭鳴從魯國儒墨顯學之爭開始,(春秋中後期學術中心在魯國)到儒墨楊三家鼎立的局面(此時已到戰國中期);

⑶以儒家向法家轉化為特點的魏的西河之學;西河之學是戰國時期第一個學術中心;

⑷以屬楚文化的陳、宋為中心的老莊學派為道家的右翼;

⑸齊稷下學宮的黃老之學則是道家的左翼;兼容並包的稷下之學,使百家爭鳴發展到高潮,《管子》一書兼容並包各家思想而以稷下黃老之學為主導思想,是其中有田齊法家、陰陽家、兵家、名家等;在爭鳴中各家也相互影響;稷下之學是戰國時期的第二個學術中心;

⑹《呂氏春秋》的雜家之學,形成戰國時期的第三個學術中心;秦帝國的建立,標誌著百家爭鳴的結束。戰國晚期秦國的「鹹陽之學」,過去學術界對此很不重視,在此要特別強調,呂不韋受西河之學、稷下之學的影響,有門客三千,主持編撰《呂氏春秋》,形成雜家之學。反映諸子百家爭鳴發展為相互影響和融合,與政治上由諸侯割據發展為秦統一天下趨勢相適應。但秦始皇並未接受呂不韋雜家之學,而主要依靠法家思想和軍事力量來統一六國,片面強調「耕戰」,而反對文化,造成秦「二世而亡」。

西漢統統治者總結秦速亡的教訓,終於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形成以孔子為代表,以儒學為主體,綜合道、法、陰陽、名等各家思想的中華傳統文化。這對鞏固封建社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孫開泰)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日本人解讀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日本網友表示對墨家很嚮往
    從「春秋戰國」到「三國」再到「明清」,國內的「讀史熱」不斷升溫。作為歷史上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鄰邦,日本也長期以來熱衷於對中國古籍的整理和挖掘。近日一名日本學者對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進行解讀引來日本網友深刻點評。
  • 春秋戰國,何為俠士精神?諸子百家思想文化,士階層下沉成為骨幹
    導語:春秋戰國,何為俠士精神?俠士群體產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麼?諸子百家思想文化,士階層下沉成為骨幹現當代著名的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用其細膩的筆觸、生動的敘述以及瑰麗的想像描繪了一個豪氣幹雲、義薄雲天的武俠世界;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人物大多被置於宋、明等封建王朝的背景下。
  • 春秋戰國之後,諸子百家都去了哪裡,變成了什麼?|文史宴
    諸子百家在秦漢以後被重新塑造了《天下》篇顯示出一種建構的跡象,具體來說就是把社會諸態經過分類後,分別安置上一個總綱(《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 淹城春秋樂園,諸子百家文化的發源地,去體驗中國文化的獨到之處
    文/銳芳【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說起春秋時期,很多人立刻會想起百家諸子,還有群雄爭霸的場面。在常州,有一座淹城。這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座老城池了,這裡是諸子百家文化的發源的地方。而如今這裡已經是一座春秋樂園,在這裡可以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古韻。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全球首個春秋文化主題樂園:融入了春秋文化特色,展現了諸子百家
    這些年隨著我國的經濟建設高速發展,注重生活娛樂的人們也開始在周末或者節假日選擇去越來越多的遊樂園遊玩,今天我們要去的就是國內唯一以春秋戰國時期為主題的淹城春秋夢幻樂園,這裡是是春秋淹城旅遊區的核心景區。還未進入便聽說裡面有仿古王宮、諸子百家雕塑,最重要的是還可以了解到十分複雜的春秋時期的歷史,欣賞到編鐘表演、水影秀等節目。
  • 聽音樂賞鑑古今,從《春秋戰國》看紀錄片《中國》裡的歷史
    紀錄片從春秋戰國講到新時代,追溯中國上古三代和中國神話,採用全景的方式,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通過生動逼真的影視向演繹,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歷史書籍呈現人前,讓更多人,再次深入地了解中國,了解歷史。紀錄片首篇便從孔子的春秋時代開始講起。春秋,在中華歷史上這絕對是一個輝煌的時代。
  • 日本戰國時代和中國戰國時代究竟哪個對世界影響大?
    中國戰國時代乃大爭之世,天下諸侯,金戈鐵馬,強則強,弱則亡,諸子百家,學派紛爭,是中華民族原生態文明的巔峰;而日本也有一個屬於他們的戰國時代,宮本武藏的刀,真田幸村的槍,織田、秀吉、德川三英雄逐鹿日本天下。
  • 周禮崩壞下的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起源發展與融合
    春秋戰國時代是思想界最為輝煌的時代,在當時三教九流諸子百家都對社會的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也促進了華夏哲學的發展。當時最宏大的歷史背景是禮樂崩壞,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度初步建立。在這過渡長達500年的時間裡,社會政治經濟的巨大變革使得尋求變革的新興人口,對於當時各種社會思想理論進行了啟發和歸納。
  • 三教九流到底是什麼意思,諸子百家都有什麼思想主張?
    道教:道教是一種「神仙信仰」的道教,以修仙得道,長生不老為宗旨佛教:道教是一種"靜思得悟「的宗教,通過悟來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動蕩,當時社會最關心如何讓社會安定,如何阻止動蕩,所以當時的學者均提出了各自的治國思想,慢慢也就形成九大思想流派。
  • 如果要復興國學,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你會支持哪一家?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說像雨後春筍一般迅速萌發出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思想逐漸的明珠蒙塵,有很多學派思想到了現代,都沒有人知道和了解了。而現在我們又重新開始學習國學。而在如此多的學派中,如果復興國學,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你會支持哪一家?
  • 鳳鳴京華之諸子百家-總論
    如今周王朝衰敗,這些當年被分封的諸侯開始蠢蠢欲動,「問鼎」之事時有發生(問鼎的意思很簡單,九鼎代表九州,是國家權力的象徵。諸侯王問周王室九口青銅鼎到底有多重,這在周朝統治鼎盛時期是不敢想像的。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時常發生,此時的周王室就像一位漂亮的寡婦,老有人問她家的門怎麼進。
  • 春秋戰國時代的議事廳是用來幹什麼的
    古代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大亂之世和大治之世,輿論都往往發達,如春秋戰國有諸子百家,漢唐宋元有詩詞歌賦,皆為不同輿論的呈現形式。輿論有好有壞,但如引導得當往往成為流行,為一朝之時尚,若是引導不當,則如洪浪滔天。當年周厲王堵塞悠悠眾口,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終至落得國人暴動的悲劇。
  • 男孩不隨父母姓,卻取名叫「春秋戰國」,是出奇制勝還是數典忘祖
    最近,又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火了,他叫「春秋戰國」。現實生活中,四個字的名字並不少見,歐陽、上官、司馬、諸葛、公孫、東方等都是常見的複姓,這些家庭一般都會選擇給孩子起四字的名字。可是,「春秋」這個姓氏好像很稀罕,又或者他的父母一個姓春一個姓秋?有趣的是,以上兩種情況都不是,「春秋戰國」的起源,完全是因為爸爸喜歡那段歷史。
  • 揭秘國內第一家以春秋戰國文化為主題的樂園
    常州淹城春秋樂園是國內第一家以春秋戰國文化為主題的景區,將春秋文化的每一處細節都融入到了景區的設計中,在春秋淹城,帶你全方位的感受春秋文化。春秋淹城景區面積很大,玩下來至少要整整一天的時間,淹城春秋樂園分別由淹城遺址、諸子百家園、市井商街、百靈水世界、遺址廣場、兒童天地、九坊美食街、春秋王宮、春秋五霸山、鐵血冒險城十大區域構成,景區將春秋文化與現代設施融為了一體,可以更好的品味春秋歷史文化。淹城最為神奇的是它的三城三河的建築,在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春秋時代地面城池遺址。
  • 春秋戰國時期的典籍為何都以作者的名字命名?書名的由來十分簡單
    所以說,《春秋》的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而《春秋》在記載的時候,有這樣一項規矩:如果記載其他國家事情的時候,其他國家記錯了,那麼本國史官在記的時候,也需要要按照錯誤的方法來記錄,比如當時周平王的去世,魯國記錯了,《春秋》也將錯就錯了。
  • 2021北京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諸子百家思想
    代表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 諸子百家之縱橫家:鬼谷子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那時是中國思想文化活躍的時期,各家遊歷各國說服君王,彰顯主張。最終以韓非子為代表法家被秦國所採納從而統一全國而結束。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一方面百家爭鳴,一方面民不聊生,怎麼評價春秋戰國時代?
    在歷史上總有戰亂割據、軍閥混戰的時間,也有歌舞昇平、海內偃然的時間。如同一個單個的人一樣,很難狹隘的定義一個時代的好壞。就像很難定義一個人是不是徹底的大壞蛋一樣。看一個時代的好壞無非兩個方面,文化和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