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

2020-12-16 山人的生活感悟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用白描的手法,介紹了蘇州城外名勝古蹟寒山寺的夜景。

該詩詩體清迥,不雕不飾,讀來形象生動,宛如一幅圖畫展現在眼前。有好景,總會有好詩。好的題山賦水詩作,又往往會提高景致的聲譽。有了張繼這首《楓橋夜泊》,蘇州城外的楓橋、寒山寺和寺裡的大鐘,就都成為遠近知名的勝跡了。

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名作,是因為這首詩把形象、色彩、音響交織融會,而且在交織融會中,所寫景物的遠近、明暗、位置、層次十分巧妙和諧。並都與夜泊旅人的心情融成一體,不顯一點割裂之跡。這正是詩人高度的藝術造詣所至。

從景物層次上看,遠處是秋夜的霜天,天邊的殘月,啼叫的棲鴉;近處是江畔的楓樹,漁舟的火光,橋下夜泊的客船。從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殘月,有江楓漁火。既有「冷色」,又有「暖色」。分別交織在樹、橋、漁舟、山寺的陰影之中,顯現出或明或暗的不同色彩。

這夜泊的特有氣氛,已使旅客產生孤寂之感。三四兩句進寫「寒山寺」傳出「夜半鐘聲」,這震蕩夜空的鐘聲,就更給旅客增添了滿懷愁緒。景物、色彩、音響與夜泊旅人的心緒,和諧協調,又不違反格律詩的安排和規範,這不能不說是詩人高超的藝術手法的體現。

相關焦點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
  • 日語中唐詩楓橋夜泊
    特別是在李唐盛世,日本通過遣唐使的方式從各方面系統學習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築設計,民生政策以及文化活動等。中國的古詩詞也在那時候全面的傳播到了日本。在現在的日本基礎教育階段教材中我們還能夠看到中國古詩詞的身影,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大詩人的作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唐詩《楓橋夜泊》日語中的讀法。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7:張繼《楓橋夜泊》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唐61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楓橋夜泊賞析:《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
  • 唐詩五萬首,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在我國流傳很廣,在日本更是無人不知,火爆程度中國不能比。清代學者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說:「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據說但凡有一點文化品位的日本人家裡都會有一張《楓橋夜泊》的石碑拓片。唐詩五萬首,為什麼日本人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從民族文化上看,源於日本人的寒山文化與寒山寺情結。兩者持續時間之長,將近千年之久。而這都離不開日本人對唐文化的信仰和對詩僧寒山的崇拜。
  • 張繼:我曾在楓橋夜泊
    作者:張風莉我是唐人張繼。也許你根本不會記得我,更不會對我有興趣。因為盛唐詩壇,實在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的盛名遮住了太多詩人的光華,我自然不是最耀眼的那一個。是一場落榜成全了我。落榜之後,姑蘇城裡那一夜平常的失眠,我創作了《楓橋夜泊》。
  • 詩詞篇01 張繼《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柯繼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楓橋稱作封橋,吳語封、楓同音,以封橋誤為楓橋,因河邊有經霜紅葉樹之故。根據張詩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張詩當作於農曆十月深秋時分,江南水邊多植烏桕之類樹木,經霜葉紅,古人詩中多混作為『楓』。故江楓,是泛指江邊的紅葉類樹,不必是楓。」
  • 關於「楓橋夜泊」寫進日本教科書,幾乎日本人人都會讀
    目前來看,日本對唐詩「楓橋夜泊」沒有佔有的態度和行動,只是出於對唐詩「楓橋夜泊」的喜愛。「楓橋夜泊」在東南亞,及其他各國人民也都很喜歡,包括世界上,有許多國家也都喜歡並學習中國系統文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所帶來的影響。通過「楓橋夜泊」也展現了中國唐詩的魅力,是不可阻擋,更是華夏兒女的驕傲。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浪費腦細胞,擔心那個國家盜取中國傳統文化。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如果說起張繼,可能大對數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一提起《楓橋夜泊》想必已是婦孺皆知了。作者本身名聲不顯,但能夠在詩歌迸發的盛世大唐中留下光輝一筆,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傳世佳作中殺出重圍並且流傳於海外的,張繼也算獨一人了。
  • 讀古詩 知情懷(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圖片來自網絡這首《楓橋夜泊》是我所喜歡的唐詩之中最喜歡的幾首其一,也是很小時候就熟記在心了,這麼多年了,讀過的文章詩歌不知多少了,很多時候,獨自時,便會想起這首詩,浮現腦海,甚至感覺身臨其境
  • 張繼的《楓橋夜泊》
    忽然傳來悠悠然的廟堂鐘聲,帶著它無限神秘莊嚴的神韻,一直飄蕩到我的靈魂深處,伴我度過這令人難忘的姑蘇城外寒山寺之夜……  講解  張繼(生卒年不詳),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全唐詩》編詩一卷。這首《楓橋夜泊》,可稱描寫寺廟夜半鐘聲的絕唱,膾炙人口,美不勝收。
  • 張繼這首《楓橋夜泊》,在中國傳唱千年,入選日本小學課本
    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因此詩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提起蘇州,你最先會想起什麼呢?是蘇州園林?提起蘇州,我最先想起的是寒山寺,是楓橋,是張繼的《楓橋夜泊》。
  • 《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句寫詩人羈旅途中,夜泊楓橋時在舟中所見和所感。長夜難眠,四周的各種事物都能刺激到詩人的敏感神經,月亮漸漸落下去了,夜已過半,在樹上露宿的烏鴉因這光線的變化而在睡夢中啼叫了幾聲,傳到了詩人的耳中。觸動起詩人"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幽深感觸;詩人隱約感到江岸上有一排排的楓樹,但在夜色中顯得十分朦朧,無法看清。
  • 張繼的《楓橋夜泊》愁緒滿詩飛
    張繼是唐代詩人,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他的文章從不刻意雕琢,如一股清流,意境深遠,其中以一首《楓橋夜泊》最為著名。這首詩寫的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逃往江南躲避戰亂,夜晚將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的所見所感。
  • 《楓橋夜泊》與日本淵源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朝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國家,便成為了周邊國家學習的對象,特別是日本,日本文化如今都還有十分明顯的唐文化。唐文化最為驚嘆的便是「唐詩」的魅力。唐詩作為我國偉大的文化作品之一,不僅影響了我國的文化發展,也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很大影響。日本人特別喜歡唐詩,而在中國這麼多唐詩中,日本人獨愛張繼《楓橋夜泊》,這首詩到底在日本有多火?
  • 江楓漁火:落榜生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留下的千年謎團
    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唐代詩人中,張繼可能是知名度比較低的一個。這個「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跡亦不詳」的張繼,一生不過寫了三四十首詩。但是,他卻僅憑一首《楓橋夜泊》,在全唐朝2700多名詩人所作的四萬多詩中,獨秀於林,傲視群雄,熠熠生輝。
  • 古詩詞鑑賞-《楓橋夜泊》唐.張繼
    2.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3.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4.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5.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
  • 名家解讀丨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我們都記得有一首很著名的流行歌曲《濤聲依舊》,裡面唱道: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哏,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這漁火、楓橋不都是咱們今天要講的《楓橋夜泊》當中的意象嗎?這首詩的確給我們傳遞了一種難以言表的、難以忘懷的情感。  可是對張繼這個人,大家可能就不太熟悉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張繼的生平事跡材料不夠豐富。
  • 有千古詩句流傳的詩人夜宿白馬寺,一首唐詩意境堪比《楓橋夜泊》
    這是唐詩當中的絕世名篇《楓橋夜泊》。這首詩的作者張繼是一個落第的舉子,帶著滿腹的悽涼和失落走在回鄉的路上夜不能寐,感覺到到了「月落烏啼」,聽到了「夜半鐘聲」,輾轉反側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句。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世迎來了最大的挑戰。詩人張繼在一個秋風秋雨的夜晚趕路,投宿白馬寺。
  • 唐詩欣賞: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來自唐代:唐代:張繼《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 張繼的名篇《楓橋夜泊》為何深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
    我大中華本就是詩詞的國度,唐詩更是詩詞的巔峰。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可能還有些匪夷所思:國人耳熟能詳可能是李白《靜夜思》,畢竟《楓橋夜泊》蘊含的意境並非人人都能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