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4日電 泰國示威者「封鎖曼谷」行動13日如期展開,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當前反對派訴諸混亂,甚至挑起流血衝突,是與曼谷民眾作對,是迷失方向、毫不必要之舉。
反對派方案缺陷多 違背民主原則
泰國近年頻頻更換領導人,大型示威活動此起彼伏,卻始終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過去幾個月中,泰國反對派的訴求令人眼花繚亂,由最初要求政府撤銷特赦法案,得寸進尺至推翻總理英拉。當英拉宣布解散國會後,反對派再進一步,促英拉及看守內閣集體辭職,並推遲大選。
報導稱,集會口號變來變去,正是素貼維持民眾反政府情緒的策略,尋找讓各路反政府組織產生共鳴的集會訴求,以達到讓集會長期化的目的。
泰國媒體發表社論指出,政治改革需要全民討論和參與,有相當透明度。素貼固然為民眾發出政治改革的呼聲,但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卻缺陷多多。
例如,建議讓各行業民眾組成「人民議會」,選出臨時政府及臨時總理,並承擔國會職能。這未經大選、不用對民眾負責的組織,違背民主原則。
評論表示,目前最需要的是和平的談判氣氛,讓泰國向真正的改革邁進,而非一次又一次的「圍城」;堵塞街道、導致數千小商戶停業,只是與民眾作對,與推動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
政治秩序陷十字路口
「封鎖曼谷」令泰國政局危機升級,社會進一步撕裂,目前,泰國朝野就應否改革各執一詞,現行政治秩序陷入十字路口。政府應由選民授權,還是受王室及軍方操控,短期內難達廣泛共識。
與他信家族有聯繫的政黨,得到農民廣泛支持,自2001年起未曾在大選中落敗。反對派主要獲中產及精英階層支持,人數不及鄉村地區。
如今,英拉政府願意讓步舉行大選,反對派民主黨卻因自知無法取勝,索性抵制選舉,國會因而有可能無法組成,出現權力真空,泰國軍方的態度就備受關注。自1932年起,泰國軍方曾成功發動18次政變,其中在1973、1992、2010年更三度武力鎮壓示威。
分析認為,政府下放權力、國營機構改革等重要問題,應全民參與討論,而非只有一方拋出議題。一旦雙方同意以共同議題為基礎,展開全國對話,得出解決方法的機會大增。
學者:太早引入民主
從泰國數十年發展歷程可見,每次政治衝突,民主是雙方爭鬥的原因,也是其目標。然而直到今天,泰國的法制仍無法保障民主的實施。
泰國法政大學政治學者蓬猜認為,泰式民主的問題在於太早引入民主,之前沒經歷工業化、公民發展等階段,故社會未具備真正民主精神。
縱觀亞洲,像泰國這類政治相對脆弱的民主國家,相繼陷入動蕩。在柬埔寨,首相洪森7月連任後,反對黨以選舉違規為由,發動連串示威。早前舉行大選的孟加拉國,由於反對黨杯葛,總理哈西納順利連任,但數周來暴力事件不斷,合共逾百人死亡。
《紐約時報》稱,泰、柬、孟三國觸發動蕩的原因不一,但共通之處也顯然易見。它們的政府都缺乏足夠制衡,數十年來裙帶之風盛行,都削弱選舉的認受性,故即使有選舉,也未足穩定民主制度。
泰國局勢6大可能
軍事政變:陸軍總司令巴育多次表明不願發動政變,但也並未完全排除這種可能。不少觀察員認為,政變會令親他信的紅衫軍發動新騷動。
武力鎮壓:2010年,民主黨政府軍事鎮壓紅衫軍示威,造成90人死亡,1900人受傷,目前,英拉政府似乎在極力避免重蹈覆轍。
司法政變:過去,泰國的法庭曾介入政治,如解散政黨或禁止政客參政,英拉政府有近220人在接受反貪腐委員調查,專家認為這是最有可能的結果。
大型衝突:紅衫軍計劃舉行示威支持政府,兩派勢力或引發大規模衝突。
如期大選:不少候選人被示威所阻,未能完成登記,即使大選如期舉行,也可能無法選出足夠議員。
押後大選:雖然總理英拉表示,願與反對派等商討押後大選,但預料她不會同意將大選押後至幾個月後。